法定主动
公开内容

2025年9月份全市自然灾害风险形势分析报告

发布时间:2025-09-02 10:01:58   索引号:   文号:   来源:曲靖市减灾委员会办公室   

近日,市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市应急管理局会同市气象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务局、市林草局、市交通运输局等部门和有关领域专家,对9月份全市自然灾害风险形势进行会商研判。

综合分析认为:预计9月份平均气温18.2℃,较常年同期略高;平均降水量110毫米,较常年同期略偏少。主要有3次较强的降水天气过程,大致出现在:8~10日有小到中雨、局部大雨;19~21日有中到大雨、局部暴雨;26~28日有中到大雨、局部暴雨。9月份整体降水将逐步减少,但仍要警惕局地强降雨致使水位急剧上升、超出汛限水位的情况,该风险会对城市运行、乡村安全、交通运输和农业生产等造成不利影响。同时,仍可能出现单点性强降水天气,需重点防范其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及城市内涝风险。

一、主要自然灾害风险形势预测

(一)地质灾害形势预测。8月份经历了多轮强降雨,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地质灾害又具有滞后性、突发性、不稳定性等特点,9月份特别是单点性强降水、持续性降水等极端天气,极易引发地质灾害。综合研判,重点防范隐患点分别为:陆良县活水乡沙锅村梁台子滑坡、马龙区马鸣乡新楼房村民委员会新楼房村地面塌陷、富源县十八连山镇纸厂村委会下慕乐村崩塌、沾益区德泽乡左水冲村委会二道石坎村滑坡、沾益区德泽乡老官营村委会大石头村小龙潭(沾会高速公路东侧)滑坡。地质灾害风险较大的县(市)有会泽县、宣威市、富源县。

(二)水旱灾害形势预测。结合前期主要江河来水及后期降水预测,预计9月份主要江河来水整体正常至偏少,主要江河均有明显涨水过程,但出现超警戒水位的可能性不大。汛期局地性强降雨时有发生,洪涝灾害可能较常年偏轻,罗平、师宗、宣威、会泽要高度关注高风险山洪灾害危险区的防御工作,水旱灾害防御形势依然复杂严峻。

(三)林草灾害形势预测。灾害性天气频发,林分结构不合理,森林健康状况欠佳,林木自身抵御病虫害的能力较差,利于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森林资源和新造林面积增加,特别是纯林面积和园林树种的增多,有害生物发生危害的诱因增多。加之经济和贸易活动日益频繁,物流激增,使检疫检验工作难度加大,有害生物入侵传播扩散的风险成倍增加。

(四)道路交通灾害形势预测。当前单点性强降水、持续性降水等极端天气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辖区道路运输安全、路网通行保障及应急抢通工作带来较大压力,需重点部署防范应对措施。由于全市在建公路多处于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施工环境恶劣,且在建高速公路桥隧比高,隧道工程面临断层塌方、突泥涌水、软岩变形等多重风险,突泥涌水、坍塌等事故风险增高。

(五)农作物灾害形势预测。据预测,9月份全市雨水天气将大幅减少,但局部地区仍会出现冰雹、雷电和暴风雨天气;对农作物生长造成威胁,大春作物处于营养生长阶段,雨水偏多,土壤含水量饱和,土壤肥料流失较快,同时,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易导致病虫害滋生蔓延,如水稻“两迁”害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瘟病,玉米草地贪夜蛾,马铃薯晚疫病等病虫害暴发风险较高。

二、对策及建议

(一)筑牢责任根基,抓实防灾减灾各项工作。目前已进入汛期后半阶段,然而防汛防灾形势仍严峻复杂。各地各部门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的重要指示精神,秉持“汛期一日未过,排查一刻不停,整改持续不止”的坚定信念。全面梳理工作流程,精准确定应急响应速度、物资调配效率等薄弱之处,迅速补齐短板、强化弱项,通过制定详尽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作细则,将防灾减灾责任细化到每一个岗位、每一名工作人员,确保应急指挥体系始终高效运行。 

(二)深入排查整治,夯实安全措施落地成效。各地各部门需即刻开展隐患排查整治行动。全面复盘“七下八上”防灾减灾举措,重点对在建工程施工安全、旅游景区游客疏散、切坡建房地质风险、山洪与地质灾害隐患监测预警、交通沿线排水防护、低洼地段及城市内涝区排水、危旧房屋和临时工棚加固、库塘河道沟渠行洪等关键领域展开排查。尤其要强化对山洪地质灾害高发区、水库大坝及周边、河流岸线防护设施的巡查,关注沟口谷地、高陡边坡等危险区域。针对施工营地、涉水路桥、旅游景区、交通运输枢纽等人员流动频繁场所实行精细化管理,落实人员登记、安全告知、动态监测等制度,杜绝次生灾害的发生。

(三)严守值班岗位,提升突发事件应对效能。在防汛末期,各地各部门切不可有丝毫懈怠、麻痹和侥幸心理。科学合理安排值班值守人员,严格执行24小时在岗值班制度,确保信息传递及时、准确,一旦发生突发险情,能够迅速响应,第一时间上报信息,并启动科学有效的应急处置方案。同时,提前在重点区域部署充足的应急抢险队伍,配备齐全各类保障物资,做到未雨绸缪。在发布预警信息并完成“叫应”工作后,持续跟进基层防范应对措施的执行情况,通过电话回访、实地抽查等方式,确保各项防范措施在基层得到有效落实,最大程度降低灾害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