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主动
公开内容

曲靖市人民政府关于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142号提案办理意见的函

发布时间:2024-10-19 10:13:00   索引号:   文号:曲政函〔2024〕473号   来源:曲靖市人民政府   

孙俊梅委员:

你提出的《关于发掘传统文化推进曲靖地方文化建设的提案》(第142号),交由曲靖市人民政府办理,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深入发掘地方传统文化,加快文化项目建设方面

(一)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挖掘和开发。一是在保护中传承。签订文物安全责任书,明确文物安全职责,对全市不可移动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和责任单位进行公告公示,从源头上落实安全责任;在节假日、冬季防火及汛期安全等重要节点,加强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展安全巡查。认真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制定印发《曲靖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成立曲靖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市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全面梳理和确认,摸清文物底数,为挖掘开发地方传统文化打好坚实基础。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4名、市级非遗工坊20家。实施一批革命旧址保护修缮重大工程和馆藏革命文物保护修复重点项目,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抓紧抢救维修。二是在传承中发展。注重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教化作用,全面推进传统文化“进机关、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活动,定期到各中小学举行文物文化讲座和阅读分享活动;依托市级非遗项目“跳脚舞”“苗族芦笙舞”等,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建立“七彩彝绣”传习馆、爨体书法研习馆,上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思政课”。通过“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在发展中创新。稳步推进历史文化遗产研究与学术交流活动,开展珠源水文化遗产调查等学术活动。健全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在传统节日里组织开展舞龙、放风筝、划龙舟等民族特色文化活动;推动遗产活化利用,举办首届非遗伴手礼评选活动、首届曲博文创产品设计大赛,评选10件金奖,20件银奖非遗伴手礼、37件获奖文创产品;进行文创产品开发,目前在市博物馆已推出系列文创产品,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更多人民群众。

(二)加强景区文化元素,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一是科学规划布局。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将会泽县等多地的文化元素、历史积淀、自然山水融入名城名镇名村规划设计和开发建设之中,完成了一系列景区景点的建设详细规划,确保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规范、有序实施。二是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深入挖掘爨文化、庄骄开滇、秦修“五尺道”等历史文化资源,并将其融入到景区建设和旅游产品开发中。三是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通过建设民族文化村、举办民族节庆活动等方式,展示和传承民族文化,如罗平的布依风情等,为景区增添了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四是加强对曲靖文化旅游品牌的塑造和提升。整合媒体资源,广泛邀请中央省市媒体开展曲靖文旅产业高质量采访活动,举办专场新闻发布会,开展上海、重庆等主要客源地专场推介,充分利用南亚博览会、旅交会等展会大力宣传推介,组织爨体书法全国巡展,“珠江源头、世界最大的自然天成花园、古鱼王国、红色沃土、爨文化故乡”5张靓丽名片叫响全国,曲靖文旅知名度、影响力持续提升。

二、关于加强传统文化宣传,增强传播力影响力方面

(一)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一是举办文艺演出。市文化馆京剧团到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沾益校区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表演《贵妃醉酒》《天女散花》《穆桂英挂帅・出征》等经典京剧剧目,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京剧艺术的魅力。同时,老师现场讲解京剧知识,包括历史渊源、艺术特点、表演技巧等,并设置体验环节,邀请同学上台学习基本动作。二是开设特色课程。将传统文化融入日常教学,开设富有地方特色的音乐、书法、绘画等课程,让学生唱爨字谣、上书法课、创作爨文化版画作品,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是开展主题活动。市文旅局驻村工作队到边河小学开展“弘扬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文化进校园活动,通过唱歌、舞蹈、乐器演奏、绘画等丰富多彩的课程,让农村孩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四是组织专家讲座。邀请专家学者到校园举办传统文化讲座,讲解历史典故、传统戏曲和音乐、中医药等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二)开展传统文化进社区活动。一是义写春联送福。麒麟区文华街道联合相关单位,邀请老年书画协会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走进凤来社区,开展“义写春联送祝福 翰墨飘香迎新春”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二是戏曲进社区演出。会泽县举办“戏曲进乡村、进校园”文艺演出,走进钟屏街道泽兴社区,来自老年大学、文艺队等团体的演员为群众表演快板、舞蹈、葫芦丝独奏、独唱等节目,让当地群众及学生近距离感受传统戏曲文化的魅力。三是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师宗县淑基社区立足本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建设了包括窦氏文馆、窦氏家风传习馆、竹基廉洁文化示范点等在内的教育实践基地,以及以道德园、老年活动室、阅览室、篮球场、文化长廊等为主体的文化广场,并融入中华传统美德、家风家训等元素,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提供良好环境。四是开展民俗活动。以礼街道清水社区在端午节前夕举办包粽子和包包子活动,准备丰富材料,组织居民参与,还安排分组比赛,增加活动趣味性,让社区居民深入了解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增进邻里和谐。五是设立服务与活动场所。师宗县漾月社区党委打造“聚邻里”中心,成立“老马调解室”,举办端午节主题活动、舞蹈活动、“法治夜校”群众性普法活动、“温情义诊进社区”活动等,为居民提供惠民、便民服务,提升社区治理与服务水平。

三、关于强化文化市场的建设,繁荣居民文化生活方面

(一)举办系列文艺活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高质量举办群众文化活动,云南民歌大家唱、云南舞蹈大家跳、戏曲进乡村、四季村晚、“爱家杯”广场舞、“彩云之南等你来”夜间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1—10月全市共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2000余场次,曲靖外滩、会泽会馆入列“彩云之南等你来”夜间群众文艺演出活动省级示范点。重大节日及传统节日期间组织举办文艺汇演、书画展览等活动,办好曲靖市优秀文艺作品汇演暨新剧(节)目展演和曲靖市“杜鹃花奖”艺术人才比赛等活动,编演展示一批具有曲靖本地文化特色的剧目,提升曲靖文化艺术整体建设水平。

(二)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下乡活动,坚持“为民、乐民、惠民”工作导向,由市委宣传部等多部门联合主办,充分发挥政府在文化下乡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工作合力,为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二是明确部门职责。市文旅局组织文艺演出、展览展示等文化活动;市科技局开展科技科普宣传与培训;市卫健局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和健康知识普及;市司法局进行法律宣传与咨询等,确保文化下乡活动内容丰富、全面覆盖。三是文化惠民演出内容丰富与形式多样。组织专业文艺团体和民间艺术团队,深入乡村为群众带来歌舞、小品、戏曲等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如曲靖市滇剧花灯剧非遗展演中心承办的“戏曲进乡村”惠民演出,将医保政策等内容编排成生动有趣的小品和快板,让群众在欣赏节目的同时,了解相关政策知识。

四、关于激活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方面

(一)提供资金支持、税收优惠。一是保障旅游项目资金投入。市财政局着眼“吃、住、行、游、购、娱”旅游服务品质,依托本地现有旅游资源,下达专项资金推进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发展。二是支持文化场馆免费开放。下达五馆一站免费开放经费,用于纳入免费开放补助范围的博物馆、纪念馆、公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后的正常运转等相关支出,以此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三是助力文旅产业创新发展。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吸引文旅投资项目落地,“走出去”到企业考察,积极推介优势项目;“请进来”考察,热情服务接待企业,促成项目落地;并通过举办系列文化旅游活动,展示市场活力,增强企业投资信心。四是提供税收优惠支持。落实落细税收优惠政策,通过实地走访、线上交流等多种方式,对餐饮、住宿等服务行业进行开票辅导,维护旅游市场秩序,优化营商环境,将“税费红利”转化为“消费红利”,为文旅企业减轻负担,促进其发展。

(二)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一是丰富文旅活动形式。节假日期间,曲靖各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旅系列活动,涵盖文化活动、艺术展览、非遗民俗、景区娱乐、趣味游园、群体体育等多种形式,营造出浓厚的新年氛围,实现了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二是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轻介入、微改造、精提升”,以市场化方式开发、运营、管理,率先打造马龙土瓜冲、宣威戈平等6个旅居示范村,入住率超90%,形成马龙土瓜冲和张安屯、麒麟振兴公寓、罗平云上花乡等典型模式,省委王宁书记对马龙土瓜冲打造模式给予充分肯定,马龙土瓜冲“14335”模式发展旅居产业经验在全省推广,全网影响力值达3.69亿,全省超50余个县(市、区)到马龙土瓜冲考察学习。三是推动体旅融合发展。聚焦“体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以赛事活动为突破,解锁“流量密码”,以体旅融合为驱动,叠加“多元体验”。成功承办多项国内外赛事,举办曲靖罗平马拉松赛事,同步开展多种文旅推广活动,将“跑客”变为“游客”,充分发挥“马拉松+”效应。

(三)利用传统文化助力产业发展。一是政策支持与规划引导。根据已出台的《曲靖市民族文化建设纲要》《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加强民族地区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合理利用与传承发展,为制造业、手工业等与传统文化融合发展提供政策依据和方向指引。二是加强产业规划布局。在产业规划中注重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制造业、手工业等相关产业发展,以“链式思维”系统谋划产业布局,推动传统产业与文化创意、旅游等产业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竞争力。三是加强非遗传承与保护。通过普查出版《曲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等书籍,拍摄相关影像档案等方式,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梳理和保护,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素材。四是加强人才培养与培训。采用“非遗+培训”模式,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刺绣合作社,由非遗传承人带领村民学习刺绣技艺。同时,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开展民族特色刺绣、特色手工艺品编织等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村留守妇女等群体的创业就业能力,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五是助力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手工业与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彝族文化风情园、现代农业产业艺术园,开展民族传统节日、民俗体验活动等,吸引游客参与彝绣体验活动,将“指尖艺术”变为“指尖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民族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感谢你对政府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以上答复,如有不妥,请批评指正。

 

曲靖市人民政府

2024年10月18日

(联系单位:市政府办秘书六科  联系电话:0874—3117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