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曲靖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2-06-09 14:53:00   索引号:    文号:曲政办发〔2022〕28号   来源:曲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曲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曲靖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曲靖经开区管委会,市直各委、办、局:

《曲靖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曲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4月18日

(此件公开发布)

曲靖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

前   言

气象事业是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加快科技创新,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提高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是新发展阶段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任务。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也是全市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动能转换加速期、争先进位赶超期、区域地位提升期和实现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根据《云南省“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和《曲靖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深入分析曲靖市经济社会发展和防灾减灾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制定《曲靖市“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紧扣气象强国建设目标,围绕加快科技创新,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要求,阐明曲靖市“十四五”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和目标,提出了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是未来五年全市气象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发展环境

一、“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奠定的坚实基础

“十三五”时期,全市气象事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气象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果丰硕。

(一)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显著提升

1.多角度、广覆盖的气象灾害监测网络逐步形成。全市已形成集9套国家级新型自动站、236套区域自动气象站,12套高原特色农业气象站,1套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9个大气电场仪、3套土壤水分站、1套大气成分站组成的多角度、广覆盖的气象灾害监测网络。站点覆盖全市所有乡镇和部分地质灾害易发区。9个国家级气象站取消了自建站以来实行了半个多世纪的人工定时观测和天气现象人工观测,云、能见度、天气现象在内的13个气象观测要素全面实现自动化。全市6要素以上站点从“十三五”前的12套增加到65套,观测要素、探测精度全面升级。新建成的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范围覆盖全市所有县(市、区),是全市人工增雨防雹主要指挥手段。12套高原特色农业气象服务观测站,服务全市烤烟、万寿菊、银杏、魔芋、玫瑰等高原特色农作物种植。综合观测通过ISO9001管理体系认证,质量管理建设水平跃上新台阶。

2.气象预报预警能力显著增强。“十三五”以来,全市不断完善气象预报预警服务流程,提升预报预警发布质量。建立了曲靖市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一体化业务流程、重大气象灾害党政领导叫应制度及决策预警服务对象备案和更新制度,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进一步规范,预报预警准确率不断提高,2020年天气预报准确率在全省16个州市排名第一,市气象台暴雨预警准确率超过90%。曲靖天气预报在央视九个时段进行播出。市县气象台发布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同步上传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网,天气类手机APP实时推送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曲靖电视台、广播电台、手机短信、微博等发布方式实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气象预警信息发布覆盖率超过90%。

3.专业气象服务能力有效提升。高原特色农业气象服务能力不断增强,烤烟生产气象服务指标逐步完善,气象服务产品进一步丰富,与曲靖市烟草公司合作项目“基于GIS的曲靖烤烟干旱灾害风险区划”获曲靖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烤烟气象服务水平位于全省前列。与应急、自然资源、水务、林草等部门开展合作,部门合作进一步深化,森林火险气象保障、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大气污染防治、交通气象等专业气象服务能力有效提升。

(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实现提质增效

1.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体系进一步完善。“十三五”时期,实现了政府、烟草、保险、农民等多方受益的目标。在全省率先建成“云南省三维人影业务平台”。新建曲靖市和马龙区人影指挥业务平台,4个县(市、区)作业点安全视频监控,2个县(区)高炮自动化改造和富源“一键式”人影智能作业基础设施,完成2个高山无线通讯中继站和17个作业点基础设施整改。升级改造全市人工影响天气指挥系统,提高了增雨防雹作业的有效性,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冰雹对防护区内260万亩农经作物(其中烤烟近80万亩)的损失。2016—2019年,防护区内农经作物年均受灾16534亩,仅占总保护面积的0.636%,挽回因冰雹造成的损失近10亿元。2020年,宣威、马龙、沾益区烤烟受冰雹灾实际赔付金额相比过去五年减少944.88万元,减赔率达53.99%。

2.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逐步完善。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各级党委和政府在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的领导和主导地位。加强政府与社会力量、市场机制等各领域的协同配合,加强气象部门与防灾减灾救灾各部门的联动,形成全社会的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合力。

强化气象防灾减灾救灾预案的制修订。市、县政府均出台《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明确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联动机制。参与有关部门的地质灾害、地震、危险化学品泄漏、环境污染防治等政府专项预案的制修订。开展应急演练,加强应急预案的动态管理。

健全气象防灾减灾救灾部门联动机制,与有关部门和单位联动共同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建立“内响应外联动”机制,与自然资源、水务、农业农村、林草、生态环境等部门签署协议或备忘录,建立信息共享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协作传播机制。

(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

“十三五”期间,完成曲靖天气雷达站及8个县级气象监测与灾害预警防御系统项目建设,进一步健全完善气象业务功能,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四)精准扶贫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

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积极做好挂钩联系点新农村建设、“挂包帮、转走访”工作。“十三五”期间,全市气象部门累计帮扶14个村477户1799人,派驻工作队员38人,为挂钩点协调、帮扶和个人捐助资金200余万元,用于学校设施更新改造、困难群众危房重建、扶持特色产业、改善出行条件、提升人居环境等方面,按期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五)气象党建工作进一步加强

党的政治建设得到强化。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促进政治建设与气象业务中心工作深度融合,深入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

二、“十四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一)发展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防灾减灾和气象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为气象工作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了重点任务、注入了强大动力。市委、市政府和云南省气象局高度重视支持曲靖气象工作,在省市共推下,曲靖气象事业发展前景更加广阔。云南副中心城市建设,为气象事业发展带来新需求和新空间,全市气象事业发展机遇前所未有。

(二)面临挑战

全市地处云南东部,地理位置特殊,常年受“昆明准静止锋”影响,气候复杂多样,给气象工作带来挑战。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市气象事业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和制约瓶颈,观测站网布局和观测能力有待提高;复杂山地天气实况的精准反映能力不足,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准确率不高;气象服务产品尚不能完全满足需求,气象服务精细程度有待提高;气象信息网络和数据支撑能力不足,距离服务保障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提出的新期待和新需求还有差距。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加快构建更高水平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观测体系、预报体系、服务体系和治理体系,加快形成全市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为服务保障国家战略和谱写好中国梦的曲靖篇章提供一流气象服务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服务人民。坚持气象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根本方向,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曲靖市人民政府和云南省气象局共同领导,统筹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防灾减灾救灾和服务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有效推动曲靖气象事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紧扣加快科技创新、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战略任务,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秉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顺应信息化、智能化趋势,统筹配置气象科技资源,深入推进研究型业务建设与发展;提高气象自主创新能力,着力突破气象核心关键技术,加强气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激发创新活力,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对标提高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发挥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的战略重点。推动气象服务供给侧改革,注重需求侧管理,拓展服务领域、创新服务产品、丰富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效益,打造高质量、高效益、特色鲜明的全省一流气象服务保障体系,在曲靖经济社会发展、气象防灾减灾、生态文明建设等重点领域提供高质量气象服务保障。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曲靖气象现代化建设取得新成效,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效益明显提升。曲靖现代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研究型业务布局进一步优化,科研与业务融合发展局面形成,气象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曲靖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达到新水平,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初步实现广覆盖、细分辨、高精度、深应用;预报预警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智能业务平台支撑能力显著提升,无缝隙、智能型预报业务质量稳步提高。曲靖气象治理体系建设实现新提升,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气象社会管理能力进一步提高,标准化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基层基础工作持续加强。现代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进一步完善,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服务效益更加显著。

“十四五”时期曲靖气象发展主要指标

序号

指 标

现状值

目标值

1

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分)

90

≥90

2

气象服务公众覆盖率(%)

90%

≥95%

3

暴雨预警准确率(%)

90%

≥92%

4

人工增雨(雪)作业影响面积(万平方千米)

0.382

≥0.494

5

6要素气象观测站乡镇覆盖度(%)

47

≥90

6

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分钟)

32

40

第三章  现代气象服务体系

 

一、提高气象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一)完善气象防灾减灾防范体系

推动气象防灾减灾深度融入地方综合防灾减灾救灾,建立健全有利于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的机制,将气象防灾减灾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完善与地方政府、应急管理、自然资源、水务、农业农村等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的联动协同机制,强化重点行业领域的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建立鼓励支持、规范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气象防灾减灾的机制,提高全民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提升社会公众防灾避灾和自救互救能力。开展曲靖市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编制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提升气象灾害风险预报预警和管理能力,为地方政府及各部门有效开展防灾减灾决策指挥和应急管理提供支撑保障。持续更新完善人工影响天气基础平台及综合指挥系统平台建设,力争将所有固定作业点建设成监测与作业一体化的智能物联标准化作业点,实现所有作业点“高炮+火箭”全覆盖。引入第三方气象服务机构,继续开展烤烟防灾体系建设工作。依托中国气象局“西南地区人工防雹外场实验基地”和“云南省人工防雹作业自动化系统”外场实验项目,在云水资源评估、作业条件监测预报、作业催化、效果检验和效益评价等技术上实现突破。到2025年,实现人工增雨防雹保护区内以烤烟为主的农经作物干旱、冰雹等灾害损失在“十三五”基础上减少50%,曲靖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科技、服务能力达到全省先进水平。开展农村雷电灾害防御示范工程建设,扩大工程成果效益辐射范围。

(二)提升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能力

健全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发布手段和标准体系,提升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强化精准靶向预警信息发布,提高预警信息直达政府决策者、部门应急责任人、企事业负责人和社会公众的时间提前量,为各涉灾部门提供预警信息发布服务。进一步完善预警信息发布传播机制,充分发挥新媒体和社会传播资源作用,有效拓展网络、手机等预警信息快捷传播渠道,提高预警信息覆盖面,提高社会公众预警信息接收时效。联合有关部门,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示范区建设。加强气象防灾减灾队伍建设,发挥社会组织和公民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

(三)提升风险预警业务能力

推进气象预报业务向精准化、智能型方向发展,充分利用省级智能网格预报建设成果,实现市级与县(市、区)级天气预报实时协同、跟踪滚动订正、预报产品快速制作发布。加强气象次生灾害风险预警业务。提升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六个一”标准化建设,有效推动基层气象灾害综合防范的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加强对城乡规划、重大建设项目的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四)加大气象科普宣传力度

加强气象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科普宣传软硬实力。加强气象科普队伍建设,结合科普主题日活动,利用气象科普基地、曲靖市气象台、人影中心等气象科普载体,强化气象科普作品创作,组织策划多样化的气象科普活动,提升气象科普品牌效应。应用融媒体、借助社会资源等,增强气象科学知识宣传普及能力,提升公众防灾避灾救灾知识和应对气候变化意识与能力,面向学校、农村等重点人群开展气象科普宣传,促进全民气象科学素养提升。

二、增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气象保障能力

(一)增强交通气象保障服务能力

建立健全公安、交通、铁路等部门交通安全气象信息通报机制,优化高速公路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的交通气象监测站布设,着力提升影响交通安全的气象灾害智能监测能力,推动气象与交通行业信息共享。聚焦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运输重点方向,为交通安全运营调度提供保障服务。

(二)推动“旅游气象”深度融合发展

围绕旅游产业化和体育旅游、避暑旅游、康养旅游、乡村旅游发展,积极构建高质量旅游气象服务体系。

(三)构建自然灾害气象保障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气象与防灾减灾有关部门信息互联互通,共同提升影响自然灾害气象监测预警能力。积极构建高质量自然灾害气象服务体系,为自然灾害防治工作更加准确、及时获取气象信息,最大限度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拓展清洁能源电力气象服务

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建设云南副中心城市要求,面向全市可再生能源发展,开展风能和太阳能资源精细化评估,强化风能和太阳能资源监测、评估和预报能力,探索建立新能源开发利用的全链条气象服务机制。

(五)增强重大社会活动保障能力

建立健全重大社会活动气象保障服务机制,针对特定需求增强协同观测、预报预警以及人工影响天气能力,为重大活动提供跟进式、全流程的气象保障服务。

三、强化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公共气象服务能力

(一)加强民生气象服务

融入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公众气象服务机制,创新气象服务业态和展现模式,面向公众多元化的服务需求,丰富公众气象服务产品供给。大力发展精细化、个性化的公众气象服务,强化气候预测的公共服务,增强服务产品的吸引力和可读性。充分发挥微信抖音等新媒体传播气象信息,实时回应社会关切的气象热点问题。持续提升社会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

(二)强化智慧城市气象服务

围绕提升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和社会治理品质需求,以城市内涝、低温凝冻、空气质量、突发事件应急保障等领域为重点,建立智慧城市气象保障服务体系,开展中心城区、公园等实时气象要素和实景智能监测,建立智慧气象服务平台,为城市安全运行提供气象保障,为曲靖建成云南省副中心城市提供优质气象服务。

四、加强乡村振兴气象保障服务能力

(一)构建现代为农气象服务体系

围绕高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山地特色优势产业,开展重要农事季节关键性天气的精细化预报,全生育期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预报预警和监测评估服务。开展马铃薯、玉米等粮食作物农用天气预报服务,开展马铃薯晚疫病、魔芋软腐病等气象预报预警服务,保障粮食及特色作物的安全生产。

(二)增强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围绕提升农业气象灾害防范能力,健全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修订基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完善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机制,提高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水平,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保障。推进综合防灾减灾联防联动机制建设,促进气象信息员与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等队伍的共建共享共用。

五、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能力

(一)提升生态气象综合监测能力

依托省生态气象和卫星遥感中心开展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动态监测。加强与林草、水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生态气象观测数据共享,为全市重要生态系统保护气象服务提供数据支撑。

(二)提升生态气象业务服务能力

服务大生态战略行动,围绕森林、农田和城市生态安全等重点,开展生态质量气象评价、生态功能与价值评估、气象灾害对生态系统影响评估、适应气候变化、气候可行性论证等生态气象服务,针对重大气象灾害对生态安全影响的气象服务需求,开展干旱、低温寒潮、降水等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监测预警服务和森林火险热点监测及气象风险预报预警服务,提高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服务能力。

(三)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气象服务能力

聚焦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在生态脆弱区、生态屏障区、生态保护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开展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气象保障服务,继续做好大气污染防治气象保障服务。

 

第四章  现代气象业务体系

 

一、提升气象灾害综合监测能力

(一)优化综合观测站网布局

补齐监测盲区短板,提高气象监测精密水平,完善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网布局,加强关键区、重点区自动观测站建设,实现六要素自动气象站覆盖90%的乡镇,使空间范围和观测要素更加切合气象服务需求,提高暴雨、山洪、泥石流等主要灾害的监测能力。针对2007—2008年间建设在乡镇(街道)的多要素气象自动站进行升级改造。无监测站的街道办事处进行新增填补,实现主城区加密监测,同时开展主城区水源地监测,提高城市气象服务能力。

(二)完善天气雷达监测网布局

推动在洪涝灾害敏感区、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建设X波段双偏振天气雷达。开展雷达观测应用技术研究,进一步提高全市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精细化监测预警能力。

(三)健全集约高效观测业务

完善观测业务分工,优化观测业务流程。加强各县(市、区)的技术装备计量保障、运行监控、数据质控等主体作用。提升县级气象部门运行维护能力和服务水平。健全观测质量管理体系,完善业务流程。

二、着力提高气象预报预测水平

(一)建立高效集约的业务流程

构建观测、预报、服务相互衔接、融会贯通的业务流程,推动气象业务协同高效发展。建立以智能网格预报产品为主线的智能预报技术流程,逐步实现基本气象要素预报以客观预报为主,短临天气和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以主客观融合为主的业务技术流程。优化岗位设置,实现多层级多业务岗位共在“一平台”上操作、建成以智能网络预报产品为主线、以检验评估为导向的智能预报业务技术流程。

(二)完善无缝隙精细化预报业务体系

充分利用省级智能网格预报建设成果,开展客观化精细化预报解释应用,进一步完善临近、短时到短中期的智能网格天气预报业务,形成无缝隙精细化预报业务体系。发展强对流、定量降水临近预报业务和分类强对流、基本气象要素短时预报业务,建立分钟级降水业务,实现强致灾天气预警精细到乡(镇)。完善气象要素短中期网格预报业务,提高中短期模式产品解释应用能力,提高预报准确率与精细化水平。推进预报要素由气象基本要素向生态、环境等领域拓展。提升气候预测产品应用能力。拓展多领域融合的影响预报与风险预警能力。

(三)提升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服务能力

对照“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要求,提高预警信息接收时间提前量,提升预警信息精准靶向发布能力,建立“无缝隙、精准化、智慧型”的全要素和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服务体系。预报预测准确率比“十三五”提高2%以上,重要天气过程预报准确率达90%以上,暴雨预警准确率达92%以上,强对流预警信号时间提前量达40分钟,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在90%以上,气候预测准确率达77%,气象灾害预警能力明显增强。

(四)构建适应新业态的预报服务产品

适应地方政府防灾减灾及互动智能的服务需求,提升精准高效的决策气象服务能力,开展精细化、个性化、具有本地特色的气象预报服务业务。提升生态文明气象服务能力,预报服务产品向生态、环境等领域拓展,构建适应新业态的预报服务产品,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生态气象监测评估及预报预警。

三、推进气象大数据综合应用

(一)增强气象信息网络通信能力

新建网络综合机房,规范网络综合布线,增设相应配套网络及安全设备,实现气象专网与互联网安全隔离,确保气象数据安全稳定。提升气象业务网带宽,增强气象信息网络通信能力,构建气象业务和服务“云+端”模式。加强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应用,提升全市气象大数据资源的使用能力。

(二)推进气象信息化平台本地化运行

开展综合气象业务信息化平台(天元)本地化业务运行,进一步规范站网管理、仓储管理、计量管理、运行监控、设备维修等工作流程。

第五章  现代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

 

一、增强人工影响天气发展保障支撑能力

(一)健全组织管理体系

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发挥市级人工影响天气领导小组职能,加强对全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统筹规划、政策指导和区域协调,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军地协同、社会参与的人工影响天气组织管理体系。将人工影响天气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实人员队伍,提升整体素质,进一步完善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职责、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二)完善工作联动机制

加强部门、区域、军地间的沟通协调,建立上下衔接、分工协作、统筹集约的人工影响天气联动工作机制。提高政府、发展改革、财政、科技、烟草、保险、水务等部门对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建设、科技攻关和业务运行的保障能力,强化民航、军航等对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空域的保障水平,加强应急、公安等部门对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监管的支撑能力。

(三)强化财政保障机制

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加大对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运行和作业保障的投入。按照“谁受益、谁支持”财政分级负责的原则,市、县气象部门必要的运转经费纳入市、县财政预算统筹保障。积极争取上级补助,拓展资金投入渠道,鼓励有关企业、团体等有序参与人工影响天气事业发展,拓展人工影响天气专业气象服务社会化模式,统筹烟草、保险、水务、生态环境、林草、农业农村、应急管理等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受益部门的经费筹集,确保每个人工影响天气固定作业点年度运行维持经费。建立完善人工增雨防雹经费投入长效机制。

二、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现代化技术能力

(一)提高监测指挥能力

构建以卫星雷达为核心的监测精密、技术先进的人影立体监测体系,建设智能识别、科学指挥、精准作业、人工增雨防雹效果物理检验评估的一体化人影业务系统,完善防雹增雨监测预警技术。升级市县人工影响天气综合平台,提升综合指挥调度和区域联合作业水平。

(二)提升作业业务能力

加快固定作业点标准化建设,优化作业点布局,推进火箭、高炮等作业装备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改造、列装,实现作业点高炮自动化改造达90%,购置新型移动火箭发射装置。利用各种地面作业装备在重点水库、干旱地区、森林火险高危区、粮食生产和烤烟种植区等重点区域开展常态化人工影响天气精准服务,扩大防雹增雨覆盖范围,进一步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安全性、科学性、及时性和可靠性。充分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在增加库塘蓄水、抗旱防雹减灾、森林防灭火、农业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强化科研业务能力

依托省市县人影工程和西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在曲靖开展的高原冰雹防雹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开展增雨防雹作业条件识别和催化等关键技术攻关;基于雷达、卫星、雨滴谱、降水量等观测资料,开展人工增雨防雹效果物理检验和统计检验技术研究,为曲靖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作业和精准作业依据。

三、强化安全监管与风险防范能力

(一)落实安全属地监管责任

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安全纳入各级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和考核体系,健全气象、应急、公安等部门间紧密协作的联合监管机制,完善各级人工影响天气安全责任清单,全面开展安全监管和风险隐患排查治理。

(二)增强人影安全监管能力

加强作业装备、弹药的购销、运输、存储、使用等安全管理。推广物联网、智能识别、安全锁、信息安全等技术应用,提升作业点信息化和综合防控能力。开展作业装备保障和隐患排查、整改。建设人工影响天气安全管理智能化平台,实现对重点场所、重要装备、重大危险源的远程监控和实时风险管控。

(三)提高人影安全技术水平

建设市、县两级全覆盖的安全员与作业点班长“两支队伍”,加强对人影作业人员的培训和备案。制定安全事故处置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提高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加强和规范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设备和作业人员安全管理。

 

第六章  现代气象科技创新体系

 

一、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一)提高气象关键技术攻关能力

围绕制约曲靖市气象业务发展的关键技术开展科技研发或引进关键技术成果,促进自动气象观测、智能气象预报、智慧气象服务等核心业务发展。以“昆明准静止锋”研究为重点,深入开展本地关键影响天气系统、气象灾害形成机理和可预报性研究。积极参与区域和省级核心技术攻关,开展新一代多尺度数值预报系统的应用,推进多尺度检验评估与订正技术,提升要素预报精准化水平和灾害性天气预报能力。

(二)完善气象科技创新机制

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强化市级业务单位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应用,积极参加和融入省局创新和科研开发团队,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创新团队。建立和完善科技奖励和激励制度,健全气象科技评价机制,改进现有的科研项目管理和成果奖励制度,健全科技成果及其转化应用管理机制。形成“业务—科研—业务”的良性循环。

(三)推进专业气象应用技术融合创新

围绕气象服务需求,强化与应急、农业农村、水务、交通、自然资源等行业部门融合互动、共建共享。用好用足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创新活力政策,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吸纳各级气象部门、高校、科研院所及社会各界的力量,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和业务化应用,打造具有高分辨率、高精度、长时效、快速滚动订正的精细化气象预报服务,提升专业气象服务科技含量。

二、加强气象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一)强化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

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落实好干部标准,加强对干部队伍的分析研判,选优配齐配强科级领导班子,加大选拔培养优秀年轻干部的力度。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能力过硬、科学决策、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的激励保护,以正确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

(二)推动科技人才创新发展

加强科技基础支撑平台建设,增强各类科研主体创新能力和活力。创造良好的创新发展环境和氛围,加强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引进,组建结构合理的气象创新团队,努力造就一支专业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素质优良、奋发有为的人才队伍,为曲靖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三)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充分做好人才的服务和保障工作,营造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良好氛围,为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坚持以品德、能力、业绩评价为导向,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充分发挥项目创新团队在业务攻关、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上的重要作用。积极支持各层次人才的教育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能力。

 

第七章  现代气象管理体系

 

一、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一)深化业务技术体制改革

积极融入省级气象大数据中心的新型气象技术体系。优化调整市县两级业务服务布局,整合职能分工,理顺业务流程,实现观测、预报、服务业务高度集约和有机统一。强化数据业务职能,加强对气象数据的统一归口管理。推进综合观测技术保障和信息网络维护的社会化服务。

(二)深化气象服务体制改革

聚焦全市能源、水务、交通、特色农业、生态、旅游等重点经济领域,融入省级主导、市县参与的集约化、规模化气象服务发展模式。公众、农业、环境等普适性气象服务产品制作向市级集约,网络、影视、新媒体等公共气象服务统筹到市级,县级重点开展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短时临近预报服务,做好上级服务产品和预警信息的精准、广泛传播。从供给侧对专业气象服务进行改革,紧密结合所服务的行业,为曲靖市专业气象服务打开新局面。

(三)深化气象管理体制改革

理清职能管理和具体业务职责。完善气象管理机制,深化机关标准化管理,落实依法决策程序,建立统筹协调、分工明确、职责清晰、运行高效的气象管理体系。深化气象技术管理制度建设,强化对重大规划、重大项目、重大业务和重大科技的技术管理。加强考核的统筹管理,建立以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的综合业务考核评价体系,强化差异化考核。

二、推进气象法治建设

(一)推进气象法规和标准应用

采取多形式加大气象法律、法规、标准的宣传培训和普及教育力度,进一步提高气象法治观念。完善气象地方性法规。继续完善标准“执行清单”制度,加强气象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执行工作,重点推进气象防灾减灾、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服务等领域标准的实施应用。完成《曲靖市人工影响天气管理办法》的制修订。

(二)提高气象社会管理能力

依法履行气象行政审批职能,依法管理气象工作、依法发展气象事业。深化“放管服”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办事时限,提高行政审批和社会管理服务效能,加强防雷和升放气球安全的社会管理,健全重点监管对象清单更新制度,继续做好防雷安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工作。完善防雷安全责任,依法依规开展防雷技术服务。进一步完善标准化工作机制,加强重点领域标准制修订,强化标准应用实施,充分发挥标准对气象事业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

三、完善发展环境与体制机制

(一)继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业务发展对运行环境的需求,进一步提升气象设施设备的现代化水平,适应高质量气象事业发展需要,按照新时代综合气象业务平台的需求,有序实施基层气象台站业务老化陈旧设施设备的逐年更新改造和维修项目建设。

(二)完善双重计划财务体制,拓宽多元投入渠道

完善双重计划财务体制,优化事权和财权划分,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积极推动落实政府购买气象服务。拓宽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的多元化投入渠道,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和引导个人、企业、社会团体等依法参与气象现代化建设。

 

第八章  统筹实施重点工程建设

 

围绕补短板、强基础、提质量,在综合观测站网、人工影响天气、乡村振兴、气象灾害风险预警等领域建设一批高质量的重点工程项目。

一、气象综合观测网精密化能力提升工程

(一)气象灾害综合监测能力建设

1.优化完善气象观测站网。面向曲靖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施精密监测能力提升工程。全市布设间距≤10公里的自动气象站精密监测网,升级改造72套乡镇自动气象站,补充新建80个6要素自动气象站,实现全市6要素自动气象站乡镇(街道)全覆盖,使空间范围和观测要素更加切合曲靖气象保障服务需求。加快推进天气雷达监测网建设,主动对接省局规划,推动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X波段天气雷达建设。

2.提高关键气候区灾害性天气垂直观测能力。对接“昆明准静止锋”云南“1站2网”建设,开展准静止锋观测试验,新建廓线雷达、毫米波测云雷达、气溶胶激光雷达和微波辐射计,填补全市垂直方向气象要素探测空白。

3.强化面向行业服务的应用气象观测能力建设,不断提升高原特色农业、生态环境、交通、旅游等气象服务保障观测支撑能力。结合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方向,优化完善农业观测网,建设土壤水分站,实现全市9个县(市、区)自动土壤水分观测全覆盖,满足干季农业生产气象服务需求。根据交通、旅游等行业气象服务需求,融入推进全市高速公路沿线交通气象观测站建设,在重点旅游景区建设景区自动气象站。

4.强化综合气象观测运行保障能力。加强观测设备计量检定能力建设,备足台站数量30%的备件用于计量检定更换周转和损坏件更换。

(二)重大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建设

以云图、雷达、区域自动站等综合观测数据为基础,融合数值预报产品检验评估与客观订正,面向政府防灾减灾需求,围绕“暴雨、洪涝、雷电、大风、冰雹、冷冻害、干旱”等气象灾害,开发灾害性天气客观识别和智能靶向预警系统,形成自动识别、智能预警、智能输出的全要素和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服务产品体系,提供“可视、直观、精细、智能”的智慧气象应用,努力打造市县共用的曲靖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指挥平台。

(三)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

开展暴雨、干旱、高温、低温冷冻、风雹、雪灾、雷电七类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建立气象防灾减灾数据库,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编制分灾种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应用好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建立分类别的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

二、实施曲靖市人工增雨防雹高质量发展建设工程

(一)曲靖市人工增雨防雹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为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抗风险隐患能力,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安全性和有效性,加强和规范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设备和作业人员安全管理,继续建设标准化、自动化人工影响天气固定作业点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点视频监控系统建设,持续更新完善人工影响天气综合指挥系统。建设“高炮+火箭”的双人影作业点、“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自动化”平台建设。新建标准化固定作业点。高原防雹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增加双偏振雷达,二维视频雨滴谱仪,地基微波辐射计、毫米波测云雷达、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气象观测(GNSS/MET)站和激光雨滴谱仪。

(二)拓展人工影响天气专业气象服务社会化模式

围绕曲靖市烟草、蔬菜和林果等特色农业发展,持续与政府、烟草、保险、水务等部门开展人影专业气象服务新模式。人工影响天气专业气象服务覆盖全市5县3区1市,124个固定作业点,确保每个人工影响天气固定作业点年度运行维持经费不少于《曲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曲政办发〔2021〕30号)要求。

三、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气象能力提升工程

围绕“乡村振兴”,加快推进“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发展,开展智慧气象工程建设,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开展农业气象“精细化”服务技术研发。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智慧气象助力特色产业“现代农业产业园”“烟草种植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创建。计划2025年前完成玉米、马铃薯、魔芋、蓝莓的气象指标确定和作物种植气候区划,并建立2—3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智慧气象服务平台;完成3个烤烟品种的气象指标确定、种植气候区划和灾害风险区划、气候品质论证,并建立2—3个烟草种植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智慧气象服务平台。

 

第九章  加强党对气象工作的全面领导

 

一、强化党的政治建设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深入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不断提高党建工作质量。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化政治巡察,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和推进气象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提高政治站位,加强党的组织领导,坚持政治机关标准,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抓好“三会一课”等各项制度的落实,全面提升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质量。选优配强各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各方面协调行动、增强合力,动员广大气象干部职工为全市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三、强化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

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落实推进新形势下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的措施,探索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模式。推进党建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常态化、制度化。建立党建工作责任清单,延伸党建与业务融合的广度和深度。加强党的理论知识学习,健全完善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工作机制。

四、加强新时代气象文化建设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气象文化建设,建好用好气象文化基础设施和宣传教育基地。加大气象文化宣传力度,拓展气象文化传播途径,推进特色气象文化品牌建设。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完善气象文化交流机制,优化气象文化建设环境,鼓励气象文化创新,推进气象部门精神文明创建工作。

 

第十章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推进

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建立健全规划有效实施的保障机制,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形成工作合力,确保规划发展目标和各项重点任务顺利完成。做好与云南省气象局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的衔接,做好与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有关专项规划之间的衔接,确保总体要求一致,空间配置和时序安排协调有序。

二、加强财政保障

进一步明确各级财政投入比例,加大公共财政对气象事业的支持保障力度,巩固和提升公共财政对气象部门投入的主体地位,不断加大对“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重点工作项目的投入。

三、加强监督检查

加强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将“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中的重点任务工程纳入县(市、区)气象局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任务,规范气象工程项目的建设程序,并定期督查指导,确保各项重点任务有序推进和重点工程的按时完成。

 

附表

曲靖市“十四五”期间重大工程项目规划表

序号

工程名称

项目简介

概算投资(万元)

 

1

气象综合观测网精密化能力提升工程

为全市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筑牢安全发展基础,布设间距≤10公里的自动气象站精密监测网,提升全市综合气象观测网精密化能力建设。对现有72个4要素站进行升级改造,补充新建80个6要素自动气象站,实现全市6要素自动气象站乡镇全覆盖。根据交通、旅游等行业气象服务需求,推进高速公路沿线交通气象观测站建设,在重点旅游景区建设景区自动气象站。推进天气雷达监测网建设,在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新建2部X波段天气雷达,新建3部风廓线雷达。

5633

 

 

2

曲靖市人工影响天气高质量发展建设工程

建成3个县级指挥平台,47个固定作业点的终端监控设备,建成6个固定作业点标准化建设;建设“高炮+火箭”的双人影作业点,增加49门火箭炮,实现所有作业点“双人影”100%;“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自动化”平台建设,改造80门高炮。充分利用曲靖空中云水资源,实现曲靖库塘蓄水、生态修复、环境改善,新建9个标准化固定作业点。高原防雹试验示范基地建设,马龙增加1部车载X波段双偏振雷达,同时分别在宣威和马龙各增加1部二维视频雨滴谱仪、1部地基微波辐射计、1部毫米波测云雷达、1部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气象观测(GNSS/MET)站和11部激光雨滴谱仪。拓展影响天气专业气象服务社会化模式。继续与政府、烟草、保险、水务等部门开展人影专业气象服务新模式。人工影响天气专业气象服务覆盖全市5县3区1市。

10625

3

全面乡村振兴战略气象保障服务气象能力工程

围绕曲靖市乡村振兴战略,结合前期扶贫工作,加快推进“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发展,开展智慧气象工程建设,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开展农业气象“精细化”服务技术研发。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智慧气象助力特色产业“现代农业产业园”“烟草种植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创建。面向应急、水利、农业农村等部门的服务需求,结合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方向,在麒麟、沾益、马龙、罗平、富源、会泽建设土壤水分站共 6 套,实现全市9个县(市、区)土壤水分观测全覆盖。计划2025年前完成玉米、马铃薯、魔芋、蓝莓的气象指标确定和作物种植气候区划,并建立2—3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智慧气象服务平台;完成3个烤烟品种的气象指标确定、种植气候区划和灾害风险区划、气候品质论证,并建立2—3个烟草种植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智慧气象服务平台。在雷电高发区、易发区实施云南省农村防雷减灾示范工程,开展农村雷电灾害防御示范,至2025年各县(市、区)至少建成1个农村雷电灾害防御示范点;扩大工程成果效益辐射范围,提升农村防雷减灾示范工程取得的品牌效应和社会效益。

1020

4

重大气象灾害预警能力提升工程

为提升极端天气应对能力,坚决筑牢气象灾害安全防线。开展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平台建设。以云图、雷达、区域自动站等综合观测数据为基础,融合数值预报产品检验评估与客观订正,面向政府防灾减灾需求,围绕“暴雨、洪涝、雷电、大风、冰雹、冷冻害、干旱”等气象灾害,开发灾害性天气客观识别和智能靶向预警系统,形成自动识别、智能预警、智能输出的全要素和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服务指挥平台。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建立气象防灾减灾数据库,编制风险区划图,健全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应用好灾害风险普查成果,建立分类别的气象灾害风险预警业务。加强对重大灾害性天气、重要农事季节关键性天气的精细化预报技术和方法研究,不断完善气象预报、分析、评价业务服务,建立农村气象灾害预警系统。

850

资金合计

18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