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市二00六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21-03-18 14:51:00   索引号:    文号:    来源:曲靖市统计局      
曲靖市二00六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全市595万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围绕“四大”目标,积极推进“三化”进程,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实现“十一五”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发展既快又好,综合实力明显增强,经济总量跃上新台阶。据初步测算,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大关,达到536.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5%,是十年以来经济发展最快时期,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到9453元,折合1211美元。其中:第一产业(农业)实现增加值97.8亿元,增长7%,拉动GDP增长1.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89.5亿元,增长21.9%,工业实现增加值259.8亿元,增长24.3%,工业拉动GDP增长11.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74.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49.6亿元,增长10.2%。
    经济结构继续得到调整。按照调精调优一产业,调快调强二产业,调大调旺三产业的方针,努力打造工业强市战略,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三次产业进一步得到优化,三次产业由2000年24:45:31调整为2006年的18:54:28,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下降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上升9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占GDP的比重由2000年的40%上升为49%,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下降3个百分点。特别是经过多年努力,工业结构进一步得到调整,电力、煤焦和冶金总体规模超过烟草工业,过分依赖于烟草的经济结构单一状况明显改善,有三个行业产值超100亿元。2006年电力行业完成产值122.7亿元,煤焦完成产值102.7亿元,冶金完成产值113.2亿元,烟草工业完成产值94.7亿元。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发展不足,发展不平衡,实力不强,人均数较低,属欠发达地区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非常艰巨;经济结构依然单一,第三产业中现代服务业还比较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自立创新能力软弱;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相对落后;经济外向度偏低,部分企业经济效益较差;就业、就学、就医等“三难”与群众的要求存在差距;安全生产形势严峻,难点、热点问题不少。
    二、农业
    2006年的“三农”工作,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机,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积极推进“三村四化”建设和“万元增收”计划,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深化农村改革,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63亿元,比上年净增18.8亿元,其中农业产值85.3亿元,净增8.1亿元;林业产值4.7亿元。净增0.9亿元;牧业产值68.3亿元,净增9.3亿元;渔业产值2.8亿元,净增0.6亿元。
主要农、林、牧、渔产品产量如下:
产品名称 2006年 比上年±%
粮食总产量(万吨) 206.5 2.22
小  麦 6.2 5.62
蚕  豆 8.1 4.92
稻  谷 36.4 -3.5
玉  米 77.5 -2.94
薯类(折粮) 58.6 14.07
油料产量(万吨) 9.8 16.81
烤烟产量(万吨) 17.9 -0.61
蔬菜产量(万吨) 147.5 9.25
水果产量(万吨) 9.5 10.59
年末大牲畜存栏(万头) 111.5 3.47
年末生猪存栏(万头) 473.9 9.0
年末羊存栏(万只) 158.3 9.7
出栏猪(万头) 630.8 12.2
出栏牛(万头) 25.8 27.1
出栏羊(万只) 74.7 20.85
肉类总产(万吨) 73.5 12.2
水产品产量(万吨) 3.96 33.3
   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业生产再次换发青春。全市造林面积1.7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35.5%。
    畜牧业和渔业稳定发展。全市肉类总产量达73.5万吨,比上年增长12.2%;水产品产量达3.96万吨,比上年增长33.3 %。
    三、工业
    2006年围绕建设现代工业强市,推动支柱产业带动战略,抓好工业园区和新型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特别是随着供电形势不断改善,烟草行业稳定较快增长,有色金属行业迅猛发展,电力行业快速发展,带动整个工业快速增长,实现两个台阶的跨越,工业总产值连续突破500亿元和600亿元大关,总产值达到633.4亿元,比上年增长24.4%,其中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494.4亿元,比上年增长26.8%。
在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中,重工业完成产值383.3亿元,增长32.5%;轻工业完成产值111.1亿元,增长11.7%。国有工业完成产值213亿元,增长14.1%;股份制工业完成产值210亿元,增长47.6%;外商及港澳台工业完成产值34亿元,增长18.7%;集体工业企业完成产值8.7亿元,增长4.5%。
    五大支柱产业实力明显增强,支撑工业快速发展。五大工业总产值达514.3亿元,比上年净增121亿元,其中能源工业完成产值225.4亿元,比上年净增40.3亿元;矿冶工业完成产值130.2亿元,比上年净增67.6亿元;卷烟制造业完成产值88.8亿元,比上年净增7.3亿元;化工产业完成产值53.1亿元,比上年净增7.3亿元;汽车和机械完成产值16.8亿元,比上年净减1.6亿元。
整体工业效益好于往年。500万元以上独立核算300户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80.5亿元,比上年增长33%,实现利税总额118.4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其中:实现利润总额45亿元,比上年增长38.5%。烟草实现利润14.4亿元,增长4.6%;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实现利润13.6亿元,增长4.1倍;电力的生产和供应实现利润9.6亿元,增长18.6%;水泥制造实现利润0.79亿元,增长200%;汽车制造实现利润0.1亿元,增长63.9%;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实现利润0.63亿元,减72.9%;炼铁实现利润0.42亿元,减53%。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生铁、发电、黄磷和有色金属等产量增幅较大,原煤、焦炭和汽车等产量比上年有所减少。
产品名称 2006年 比上年±%
原煤(万吨) 3648.6 -0.7
焦炭(万吨) 829.6 -1.1
生铁(万吨) 176.3 29.8
水泥(万吨) 460.4 17.1
发电(亿千瓦时) 285.4 37.4
化肥(折纯量、万吨) 61.2 7.8
黄磷(万吨) 7.0 27.1
汽车(辆) 35575 -23.6
卷烟(亿支) 467.6 2.1
十种有色金属(万吨) 39.7 69.7
合成氨(万吨) 47.1 3.6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6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工作认真落实国家有关宏观调控政策,采取有保有压,加大能源、交通建设的投入,重点抓好重点项目的建设,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平稳较快发展。全市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84亿元,比上年增长25.1%。
    地方投资快于中央省属投资。地方投资完成206.9亿元,比上年增长46.8%;中央省属投资完成6.3亿元,比上年减91.6%。
电力和交通投资增长较快,制造业投资相对较慢。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5.4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制造业完成投资47.4亿元,增长4%,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完成投资75.3亿元,增长38.5%;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完成投资46.5亿元,比上年增长53.1%。
    房地产开发投资迅猛。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31.4亿元,增长1.4倍。
    五、国内外贸易和市场物价
    2006年消费市场由于经济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热点带动,积极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消费市场稳中继续趋旺。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5.2亿元,比上年增长14.9%,比上年加快2.2个百分点。
    农村消费市场快于城市零售市场。全市完成城市消费零售64.1亿元,增长14.8%;农村消费完成零售41.1亿元,增长15.2%。
个私经济在消费市场占主导地位,发展较快。全市个私经济完成消费品零售额69.8亿元,增长15.9%,占全市零售的66.3%。
住宿和餐饮业市场快于批发零售贸易。全市批发零售贸易完成81.8亿元,增长15.2%;住宿和餐饮业完成零售15.7亿元,增长16.4%。
    对外贸易平稳发展,引进资金有所增长。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出口0.94亿元,减0.7%,进口0.5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6%。实际利用外资2019万美元,引进市外国内到位资金达71.7亿元。
    物价相对稳定。2006年虽然部分原材料、农副产品以及能源价格有所上涨,但大部分产品价格比较稳定。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1%。各类物价指数(以上年为100)如下:
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2.1
食品                        103.4
#粮食                    102.3
肉禽及制品                  103.3
烟酒及用品                   98.8
衣着                        102.5
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           99.1
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          103.1
交通和通讯                  100.5
娱教文化用品及服务           96.0
居住                        110.1
2、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          102.2
3、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        106.2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较快发展。全年交通运输邮电仓储业实现增加值25.1亿元,比上年增长12.9%。
2006年末公路里程达2.62万公里,比上年增加564公里。拥有各种机动车41.76万辆,比上年增长13.1%,其中:个人拥有37.22万辆,比上年增长24.3%;汽车达14.13万辆,比上年增长18.3%;摩托车达27.63万辆,比上年增长19.6%。
    邮电通信业稳步较快发展。2006年,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0.2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其中:完成电信业务总量2.7亿元,增长2.7%;完成邮政业务总量0.8亿元,增长29.4%;完成移动业务总量6.7亿元,增长6.6%。
    2006年末,全市拥有固定电话户数45.46万户,比上年增长5.7%。拥有移动电话用户达102.01万户,比上年增长11.7%。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8部,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18部。
    旅游业加快发展。2006年接待国内旅游507.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接待海外游客1.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旅游业总收入达19.4亿元,比上年增长38%。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支同步较快增长。2006年辖区内财政总收入突破100亿元大关,达到116.8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其中:上划中央“两税”收入完成61.9亿元,增长21.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6.5亿元,增长24%。财政支出完成69.1亿元,比上年增长29.8%。
    金融运行稳健,贷款突破300亿元大关。2006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达473亿元,同比增长17.6%,其中储蓄存款250亿元,增长17%,企业存款148亿元,增长13.5%。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338亿元,同比增长13.4%,其中工商贷款为55.5亿元,减19.4%,农业贷款44.7亿元,增长26.6%。
    金融机构现金收支分别突破1000亿元大关。2006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达1154.6亿元,比上年增长22.6%。支出达1207.9亿元,比上年增长24.5%。
    保险事业不断推进。全市承保金额达1861. 7亿元,比上年减0.98%,保费收入达9.8亿元,比上年增长19.4%,赔款2.4亿元,比上年增长4.8%,给付0.91亿元,比上年增长15.7%。
    八、科学、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2006年全市突出抓好农业科技进步、工业技术创新、民营科技创新、实现科技管理四大科技集成体系建设,通过各专业评审委员会评审、奖励委员会审定,2005年共有21项科技成果获得奖励,其中二等奖8项、三等奖13项。获奖成果中,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1项、国内先进的6项、省内领先的3项、省内先进的11项。专业技术队伍不断壮大,全市专业技术人员数达9.16万人,事业单位7.88万人,企业单位1.28万人。全市企事业单位具有高级职称资格人数0.47万人,中级职称资格人数3.14万人,初级职称资格5.08万人。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着力解决“就学难”,巩固和提高“普九”水平,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机制,落实“两免一补”政策,高中教育“瓶颈”明显缓解,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稳步推进。2006年全市财政教育支出达16.3亿元,比上年增长25.9%,占总支出的23.6%。全市有高等学校3所,在校学生0.95万人;中等专业学校7所,在校学生1.67万人,比上年增加3904人;职业中学12所,在校学生3.34万人,比上年增加6079人;普通中学253所,在校学生41.71万人,比上年增加1.9万人,其中:高中在校学生11.2万人,比上年增加1.3万人,初中在校学生30.51万人,比上年增加0.6万人;特殊教育学校4所,在校学生2976,比上年增加758人;小学1802所,在校学生66.92万人,比上年增加2.1万人;幼儿园424所,在园幼儿13.94万人,比上年增加1.1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6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60.64%。
    文化事业日趋繁荣。2006年,全市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7个;文化馆10个;公共图书馆11个,总藏书量99.2万册。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2座。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达96.66%,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5.73%。
    卫生事业稳定发展。深化城乡卫生体制改革,扩大新型农村合作机制,农民得到医疗减免补偿覆盖面不断扩大,推进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努力改善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2006年医疗卫生财政支出达5.0亿元,比上年增长14.8%。全市有卫生机构207个,其中医院61所,拥有农村卫生院112所,共有病床1.19万张,每千人拥有医院床位数2张;卫生人员数1.18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0.99万人。
    体育事业进一步发展。2006年全市举办综合运动会25次,举办单项比赛150次,举办全民健身活动630次,参加活动48万人。青少年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人数为110万人。全市获省级以上奖牌137个,其中,获世界比赛4个,获全国比赛13个,获全省比赛110个。
    九、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努力加快珠江源大城市发展步伐,强化规划龙头作用,完成中心城区13项详细和专业规划,城市规划体系基本形成;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把中心城区和重点集镇作为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点,城市整体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强化城市管理水平,全面贯彻《云南省曲靖城市管理条例》,“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06年全市城市建设共投资18.4亿元,比上年增长58%,其中中心城区为12亿元,比上年增长95.9 %。城镇化率达到28.6%,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1375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11.87%,城市人均公园绿地达4.55平方米。城市公共汽车464辆,出租汽车3090辆。再次被中国香港城市竞争力研究会评定为“全国十佳宜居城市”。
    重视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和资源节约。继续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生态环境重点建设工程。强化工业污染的治理和生活污水防治工作。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开展节能、节地和节材工作,加强环境监测预警和执法力度,环保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2006年全市环境保护系统人员403人,各级环境监测站10个。自然保护区20个,自然保护区面积4165平方公里。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6.94%;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81.06%;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为88.65%;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90.15%。工业污染治理本年完成投资数达5908万元。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继续得到有效控制。2006年全市年末户籍总人口达594.9万人,比上年增长1.26%,其中,非农业人口达73.3万人,男性312.5万人,女性282.4万人,性别比例为110.6,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全市少数民族人口数达4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少数民族种类有26种以上,其中世居少数民族有39.5万人,分别是彝族22.3万人,壮族3.2万人,苗族2.8万人,回族7.2万人,瑶族0.22万人,水族0.77万人,布依族3万人。全市常住人口达570.06万人,比上年增加4.3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7.86‰。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497元,比上年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296元,比上年增长10.5%,农民收入增幅快于城镇居民收入3.5个百分点,人均储蓄为4380元,比上年增加618元。
    职工工资水平有所提高。2006年全市单位从业人员23.6万人,比上年增长0.85%,从业人员劳动报酬42.4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8411元,增长13.2%,其中,企业为21216元,增长15.9%;事业为15824元,增长9.9%;机关为16580元,增长11.3%。
劳动就业工作稳步推进。2006年末,全市全社会从业人员达345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为229万人;第二产业为43万人;第三产业为7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企业在岗职工参加养老保险人数达17.38万人,全市企业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9.84万人。全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统筹职工人数为32.8万人。全市有6.14万人享受城市低保,共发放低保金5670万元,基本上实现了“应保尽保”的目标。
脱贫攻坚取得新成绩。2006年全市各级各类完成投入扶贫资金2.85亿元,比上年增加0.35亿元,解决5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和10万农村低收入人口的脱贫问题。
(以上所涉及到统计数据绝大部分为快报数,最终确定数以年报统计数据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