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主题分类: 科技、教育\其他
发文机关: 曲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17-01-24
标  题: 曲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曲靖市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的通知
发文字号: 曲政办发﹝2017﹞7号 发布日期: 2017-01-24 15:08:00
主 题 词:

曲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曲靖市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曲靖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直各委、办、局:

《曲靖市科技创新发展规划(2016年-2020年)》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曲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1月24日

曲靖市科技创新发展规划
(2016年—2020年)

 

一、前言

规划领域:科技创新发展。

编制依据:《曲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十三五”市级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曲政办发〔2015〕94号),《中共曲靖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规划目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闯出跨越式发展路子上走在全省前列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规划期:2016年—2020年(“十三五”)。

二、规划基础和面临形势

(一)“十二五”曲靖市科技创新成就暨“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基础

1.科技创新政策不断完善

编制了《曲靖市“十二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制定出台了《中共曲靖市委曲靖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曲发〔2014〕25号)、《中共曲靖市委曲靖市人民政府关于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曲发〔2014〕19号)、《曲靖市人民政府关于科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曲政发〔2014〕79号)、《中共曲靖市委曲靖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工业企业转型升级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若干意见》(曲发〔2014〕10号)、《曲靖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曲靖市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曲政办发〔2016〕30号)等政策文件。

2.科技投入稳步增长

——全市财政科技拨款2011年为15074万元,占财政支出比重0.68%;2012年为26254万元,占财政支出比重0.93%;2013年为25706万元,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的0.9%;2014年全市财政科技拨款为20172万元,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为0.6%;2015年全市财政科技拨款为23858万元,占财政一般性支出的比重为0.66%。

——曲靖市R&D经费投入强度2011年为0.25%,2012年为0.26%,2013年为0.27%,2014年为0.34%(R&D经费投入5.6亿元),2015年为0.49%(R&D经费投入7.95亿元)。

——全市人均科普经费筹集额2011年为0.63元,2012年为0.84元,2013年为4.57元,2014年为4.9元,提前并超额完成“十二五”1.5元的规划目标。

——得到国家、省级科技项目立项482项,争取到科技项目补助经费30662万元。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合计

国家、省科技项目立项数

39

52

71

140

180

482

科技项目补助经费(万元)

3012

2800

4698

8392

11760

30662

3.科技创新平台、创新队伍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立了5个院士(专家)工作站(获得1730万元经费支持),其中:2个院士工作站(昆明冶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阙端麟院士合作建立“半导体检测技术”院士工作站,云南诚兴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吴孔明院士合作建立“马铃薯重大虫害监测预警与绿色防控体系建立”院士工作站),3个专家工作站(曲靖中建博能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与上海大学秦霆镐教授合作建立“光机电一体化—城市智能立体停车系统研发应用”,云南北方驰宏光电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理化研究所胡志宇研究员等合作建立“热成像复合夜视仪产品开发”,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郑颂国博士合作建立“利用调节T细胞和齿龈干细胞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哮喘等疾病”);1个院士专家咨询服务站挂牌(2013年12月25日由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樊代明院士代表中国工程院向我市授牌)。

——生产力促进中心。2个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其中“曲靖市中小企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类型为综合型、“云南省铅锌材料生产力促进中心”(依托单位: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类型为行业性。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立了3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试点联盟(云南省火腿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云南省农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云南省魔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孵化器1家(曲靖市科创企业孵化中心有限公司),于2011年5月建立,2012年11月2日被认定为云南省科技企业孵化器,2016年1月被认定为“2015年度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是除昆明市以外州(市)首家综合性科技企业孵化器。正在筹建生物医药和特色农业开发2个专业孵化器。

——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云南省光电子硅材料制备技术企业重点实验室—昆明冶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省铅锌资源综合利用企业重点实验室—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4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9年认定2家:云南省大型化工装备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大为化工装备制造有限公司、云南省红外光学材料与器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方驰宏光电有限公司;2012年认定1家:云南省煤焦油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曲靖众一精细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列入培育的云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云南省高原水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新海丰水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22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39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其他科技创新平台。2014年7月,曲靖经济技术开发区被省政府认定为云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5年8月,麒麟区越州工业园区被省政府认定为云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5年7月,云南省曲靖轻型商用汽车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通过认定;2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麒麟区、陆良县)通过验收,2个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师宗县、罗平县);88个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2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2015年认定:云南省宣威农业科技园区、云南省马龙农业科技园区),2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云南省宣威市现代农业种业园、马龙县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第七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3家省级众创空间(云科曲靖电子商务众创空间、云科协力众创空间、云科云南柏雅轩众创空间);2012年、2014年借助第一届和第二届中国—云南桥头堡建设科技入滇对接活动平台,2012全市共组织6个园区相关企业参加对接、38个项目签约,2014年48家企业108项科技需求项目参与对接、47个项目签约;2015年1月开始,“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维普资源系统—曲靖市镜像站)正式上网(曲靖科技信息网www.qjst.cn)运行,面向市域内所有互联网用户提供免费快捷的中文科技期刊文献检索和全文下载服务。

——创新队伍建设。“十二五”期间,新增“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培养对象4人,“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8人,省级技术创新团队培育2个(昆明冶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电子级多晶硅产业化关键技术省级创新团队”、云南普瑞生物制药有限公司“薏苡仁产业综合开发省级创新团队”)。截至2015年12月,曲靖市共有“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在培4人;“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6人,在培8人;省级技术创新团队培育对象2个。

4.创新主体能力进一步提高

围绕我市优势特色产业,采取多方位、多层次的资金扶持,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推动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发展,积极开展创新型试点企业培育和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通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和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确立和提高。截至2015年底,全市有高新技术企业59家(较2010年的8家增51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33家(较2010年的10家增23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86家,省级农产品深加工科技型企业51个;截至2015年底,我市工矿企业发明专利有效量227件,占全市发明专利有效量(275件)的82.55%;“十二五”期间,认定云南省重点新产品30个(包括自主创新产品2个),云南北方驰宏光电有限公司的“超高纯二氧化锗GeO2—06”获“2013年国家重点新产品(战略性创新产品)”认定;截至2015年底,经省级认定的重点新产品共33个(包括5个云南省自主创新产品),国家重点新产品1个。

2015年,全市59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总资产400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35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29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104亿元,占销售收入总额的80.62%;全部科技项目296项,全部科技项目经费内部支出5.37亿元;申请专利249件,其中申请发明专利112件;当年授权专利193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46件;认定登记技术合同44项,技术成交金额7291万元。

5.知识产权战略实施跃上新台阶

“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紧紧围绕建设创新型曲靖的目标,切实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努力提高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及管理能力和水平,积极推进知识产权各项事业,为我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麒麟区被列为首批省级知识产权强县试点县(区)、2015年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县(区)。

——知识产权创造能力不断增强。“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增专利申请2821件、专利授权1988件,占历年专利申请总量的64.19%、授权总量的67.69%,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7.29%、36.3%;全市累计新增发明专利申请量716件、授权量251件,分别占历年发明专利申请总量的69.65%、授权总量的67.69%;发明专利有效量从“十一五”末的38件增加至275件,增幅达623.68%;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0.46件。截至2015年底,全市累计拥有商标5552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9件、云南省著名商标181件、曲靖市知名商标288件。

——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水平不断提高。“十二五”以来,我市多项专利被列入国家和省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其中,农业和社会发展计划项目中专利项目占比达30%,重点分布在特色农产品加工、农作物育种和生物制药等领域;工业计划项目中专利项目占比达90%以上;院校合作项目中专利项目占比更高达100%。积极推动专利技术的实施转化,共推荐7户企业申报省级专利转化计划项目。企业知识产权转化运用水平不断提高,如: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有效专利拥有量达101件(发明专利25件),支撑了数十项核心技术,使公司的核心生产工艺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云南北方驰宏光电有限公司研发的“红外夜视成像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与宁波大学合作的“新型红外硫系玻璃制备关键技术及应用”获2014年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曲靖众一精细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共获得29项专利,专利成果实现100%转化;曲靖华都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围绕煤泥处理形成系列自主知识产权,共获得40项专利(发明专利18项);云南燃一有限责任公司转让专利生产线国内32条、国外17条,仅“刚性药头脚线对焊机”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转让费就为企业创收了3030万元。

——企业知识产权工作得到逐步增强。按照《云南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启动我市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作,在市域范围内选取了18户知识产权优势明显、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企业作为培育对象,通过普及知识、培养人才、完善制度、制定战略、营造环境等措施,深化企业知识产权工作,提高了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通过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认定3家、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认定1家。“十二五”期间,新增知识产权试点企业12家,知识产权试点企业达到23家;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入选“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并通过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国标)认证。

——专利行政执法成效明显。按照国家、省部署,认真开展知识产权执法维权专项行动,累计组织和参与各类执法活动10余次,对百余件有专利标记的商品进行专利法律状况核实,查处假冒专利案件11起。积极受理专利违法案件的投诉举报和专利侵权案件的调处请求,共受理各类专利纠纷案件3件,调解结案3件;市局配合省知识产权局,在麒麟、宣威、富源等地开展专利侵权行政调处26件。有效维护了专利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为我市自主创新和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

——知识产权意识渐入人心。“十二五”期间,全市共组织开展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宣传普及、现场咨询和维权服务活动30多场次,发放宣传材料5余万份,举办知识产权业务培训20余期,培训3000余人次。在《曲靖日报》、云南知识产权局网站刊登稿件40余篇,在电视台播出知识产权专题片和新闻10余次,在麒麟区主要街道和社区开辟知识产权宣传栏,努力提高全社会对知识产权的认知度和保护意识。

6.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增强

——科技创新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初见成效。围绕新材料、新能源、煤电化冶、生物医药等我市优势特色产业,着力强化自主创新,通过科技项目带动,突破了一批重点技术和关键技术。如,驰宏锌锗、中建博能、东恒集团、博浩生物、华都煤业等10户企业共实施了近40个国家、省级重点科技计划项目,获得项目补助经费1.2亿元,带动企业投入近10亿元,突破关键技术22项,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转型升级取得显著成效。

——社会科技取得长足进步。“十二五”期间,围绕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需求,组织申报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其中省级科技计划项目21项、烤烟科技项目10项),项目总投资16843万元,共计争取国家级科技专项资金948万元、省级财政科技专项资金2231万元、省外科技资金2875万元;截至2015年底,我市的麒麟区和陆良县2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通过国家验收,并且麒麟区政府和陆良县政府都明确提出了争创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全力做好示范区的创建工作;“十二五”期间实施了“中药新药临床试验研究及上市品种二次开发”、“中医综合干预治疗IGT的应用研究”、“当归规模化规范化种植关键技术研究与加工”、“云南地道药材半夏规范化种植研究与示范”等科技计划项目,积极申报“云药之乡”认定和“中药材领域三项认定”,截至2015年底我市共有“云药之乡”5个、GAP基地1个、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5个、中药材种植科技示范园10个和中药材加工科技型企业2个,我市中药现代化产业扎实推进;围绕资源与环境,组织实施了“已有民用建筑太阳能光伏光热一体化供能系统研究与示范”和“鸭业养殖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暨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等科技项目,促进了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与湖南中烟工业有限公司、云南省烟草公司曲靖市公司等共同申报实施了《提高‘芙蓉王’品牌优质烟叶原料保障研究》等10个科技项目,争取省外科技资金2875万元,项目从种植区域选择、品种布局以及生产技术措施等方面展开研发,形成一整套适合品牌原料需求的烟叶定向生产技术体系,不断提高曲靖烟叶在品牌配方中的利用率,提升曲靖烟叶对相关品牌的原料保障水平,促进曲靖烟叶的可持续性发展。

——科学技术普及成效显著。深入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充分发挥示范典型带动作用,不断强化科普知识宣传普及,全面提升公众科学文化素养,基层科普能力明显增强,科普工作的良好社会环境基本形成。充分发挥“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科技下乡”、“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夏令营”、“曲靖科技论坛”等活动品牌的影响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和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科普活动,促进了科学技术进村入户,全民科学文化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截至2015年底,全市有省级科普教育基地5个(其中:精品科普教育基地1个——曲靖市青少年校外科技活动中心)。围绕科普教育基地能力提升、新农村建设科技辅导员培训、少数民族村科技辅导员培训等,共组织实施科普项目10余项。

——“十二五”期间,我市科技创新与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截至2015年底,科技进步对农业、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56%、55.2%、57.2%。

(二)面临形势

“十二五”期间,我市科技创新工作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够突出,企业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企业创新活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强,产学研结合不紧密,创新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2014年对市域范围内895户企业技术创新情况调查反映,有创新活动的企业303户,仅占调查总数的33.85%。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全市工业经济发展不相符。截至2015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59家,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41户)的比例(10.9%)还不太高,这与曲靖市建设现代工业强市及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还不相符。在“2013云南省州(市)、县(市、区)科技进步水平排行榜”中,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54.52%,排名第九位。  三是科技投入总量不足。表现在:全社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2015年我市R&D经费投入7.95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0.49%(同期全省为0.8%,R&D经费投入109.36亿元);2015年全市财政科技拨款为23858万元,占财政一般性支出的比重为0.66%。在“2013云南省州(市)、县(市、区)科技进步水平排行榜”中,我市科技活动投入指数28.5%,排行第五位;我市科技进步水平综合指数仅为29.84%,综合排名为第七位(1—6位分别是:昆明、西双版纳、玉溪、大理、红河、楚雄)。四是区域创新体系尚未形成、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不强;高端创新平台不多,资源配置重复分散、使用效率不高、共享不足;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缺乏,创新人才和团队不足,创新培养、用好和吸引人才的机制还不完善。

“十三五”时期,加强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具备了良好基础和诸多有利条件:一是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既对科技发展产生了巨大需求,也为科技进步与创新创造了条件;二是我市拥有较为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一些学科领域的研究开发能力已经跻身全国先进行列,具备科技大发展的基础和能力;三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云南省三个定位“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和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建设等,使我们能够有选择、有重点地开展科技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分享世界科技进步成果,加速科技创新和进步的步伐;四是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大部署、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五是“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曲靖如何通过科技创新支撑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机遇与挑战并存。

“十三五”期间,我们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着力加强创新薄弱环节,在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实现重点突破、整体跨越。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抓住“一带一路”、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着力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着力扩大科技开放合作,着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使科技创新真正成为引领曲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动力,为曲靖在闯出跨越式发展路子上走在全省前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谱写好中国梦曲靖新篇章提供强大动力。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深化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市场导向的创新型体制机制,发挥市场对各类创新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与服务作用,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

2.坚持全面创新。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以改革统筹推进科技、管理、品牌、组织、商业模式、军民融合、合作创新,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实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开放创新的有机统一和协同发展。

3.坚持需求导向。以需求为导向,强化“四个对接”,即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其利益收入对接,形成有利于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新机制。

4.坚持人才优先。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创新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的机制,加大人才培养稳定支持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

5.坚持企业主体。通过政策、资金、项目等扶持,促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引导企业加强研发机构建设,鼓励其承担或参与高水平技术创新、技术转移和扩散。以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形式,建立上下游企业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协同创新机制。探索以企业主导、院校协作、多元投资、军民融合、成果共享的新模式,形成一些产业创新中心。

6.坚持重点突破。选择我市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领域,聚焦其重大科技需求,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实现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的新突破,实现重大新产品产业化,助推我市优势特色产业走“开放型、创新型和高端化、信息化、绿色化”发展道路。

(三)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20年,我市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曲靖特色区域创新体系基本建立,开放协同创新水平显著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增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区域创新能力进入全省先进行列,为实现在闯出跨越式发展路子上走在全省前列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强大动力。

——实施新兴产业培育、标准化发展战略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型企业培育、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培引、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七大工程,培育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等新业态,研发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转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构建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壮大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培养引进一批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团队。

——重点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创新成果转化率大幅提高,科技服务能力显著提升,科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

——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创新效率显著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速度和效益显著提升。成长起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全社会创新创业动力、潜力和活力充分激发,基本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格局,打造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业态和新引擎。

2.具体目标

——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方面,在促进经济平衡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

——科技投入的力度进一步加大。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全社会R&D投入占GDP的比重)>1.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1.0%;市、县(市、区)级财政科技投入的增幅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且不低于10%。

——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突破对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突破具有重大支撑和引领作用的关键核心技术40项以上,开发认定省级重点新产品40个以上;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2件;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50户,认定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0户。

——创新平台支撑有力。新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0家(共13家);建立省级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基地)2个以上;力争建成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以上,国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以上,国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0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8家,公共科技服务平台6个;建立“曲靖市重大科技项目储备库”,入库项目动态保持在150项左右。

——科技服务业加快发展。围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和科学技术普及等重点任务,打造100余个科技服务机构,实现产业规模30亿元。其中,发展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2家,使知识产权社会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有所提高。

——创新创业人才不断集聚。在我市特色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引进10名左右的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建成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10个,市级专家工作站40个,引进高端科技人才和团队(刚性或柔性引进)50个;新增获得“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和“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称号15人;新增获得“云南省创新团队”称号5个。

——扩大科技对外开放,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充分利用科技入滇对接活动暨“科技入曲”平台,实现一批科研平台、科技型企业、科技成果、人才和团队“四个落地”,到2020年新增入曲落地的科研平台5个、科技型企业2—3家、科技成果20项、科技人才和团队10个;推动50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到2020年,技术市场合同交易总额达到1亿元以上。

——科技型企业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20户以上,扶持2—3家科技型企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总数达到80户以上,市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0户以上;云南省农产品深加工科技型企业总数达到55户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到300户以上。

——园区和基地集群发展。推动我市现有的工业园区转型升级,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6个;省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总数达6个;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总数达100个,省级优质种业基地总数达50个。

——社会科技稳步发展。全市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达4个县(市、区)、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达4个县(市、区);“云药之乡”累计达6个;中药材领域“三项认定”达40家,其中: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达10个、中药材种植(养殖)科技示范园达20个、中药材加工科技型企业达10个;科技创新在改善民生和推动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明显增强。

——经济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市内生产总值比重达15%(450亿元)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市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240亿元)以上。

——创新创业生态更加优化。全面贯彻落实科技创新政策法规,知识产权得到有效保护;科技与金融结合更加紧密,创新创业服务更加高效便捷;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流动更加顺畅,科技创新全方位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科学精神进一步弘扬,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全社会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5%。

四、科技创新发展重点任务

“十三五”期间,曲靖市科技创新工作重点实施新兴产业培育、标准化发展战略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型企业培育、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培引、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七大工程”。

(一)新兴产业培育工程

围绕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以高新技术重大产品产业化为核心,带动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突破与创新,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竞争力强的骨干科技型龙头企业、大品牌和新产品,加快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新型材料工业、现代生物及特色食品产业、现代煤化工和新能源等具有曲靖特色的新兴产业。到2020年,突破40项核心关键技术,开发认定省级重点新产品40个以上。

专栏:新兴产业培育工程

现代装

备制造业

  以现有龙头企业为依托,推进装备制造业信息化;以重点工程为依托,通过引进关键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轻卡、商务车和化工、矿山等重大技术装备的自主制造;使龙头企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推动现代制造服务业发展。

新型材

料工业

  液态金属材料重点是产业化开发高效散热、电子印刷、3D打印等用途的产品,围绕液态金属谷建设全力推动产业集群发展;有色金属新材料重点开发有色金属深加工产品,有色金属能源材料;硅材料重点研究开发高效太阳能光伏电池材料和组件技术,电子级、区熔级的高纯、超高纯多晶硅产业化关键技术,四氯化硅的综合利用技术;新型建材工艺技术和产品;工业废渣的资源化利用,稀贵金属二次回收利用。

现代生物

及特色食

品产业

  现代生物产业。以生物农业、生物医药、生物制造和生物能源四个领域作为全市发展现代生物产业的重点,全面提升现代生物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形成现代生物产业链。

  特色食品产业。依托我市特色农畜资源优势和传统食品加工优势,加大对粮食、万寿菊、魔芋、罗平小黄姜、油料、泡核桃、肉制品等农畜产品加工转化力度。以培植和强化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重点,开发一批深加工附加值高、有影响力、有竞争力,能够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高原特色农业重大新产品,开发绿色、安全、保健、功能食品,开发优质名牌农产品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促使食品加工技术及产品向“高、精、尖、特、优、新”方向发展。

现代

煤化工

  以先进煤气化为龙头,发展技术集成度高、资源利用效率较高、装置规模大、能耗较低、环境友好、原料适应性较宽及工艺系统和产品结构可优化调整的“煤炭—能源—化工”一体化的新兴产业;现代煤化工与石油化工耦合发展研究。

新能源

  调整能源结构,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和煤层气资源,积极推进新能源开发与产业化应用,重点发展太阳能、生物质能和煤层气利用。同时,为保证以新能源为主的分布式发电应用取得应有的效果,需要同步进行智能电网、微电网的研究和开发建设。

(二)标准化发展战略实施工程

实施标准化发展战略,深入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强力推进工业标准化工作,加快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工作;推进科技、标准、产业协同创新,广泛采用先进技术标准,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及其知识产权转化为技术标准,提升重点和优势产业实质性参与国家、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能力;构建一套面向市场、重点突出、结构合理的技术标准体系;培育一批以技术标准获得领先的竞争型企业;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标准化人才队伍。到“十三五”末,力争使我市优势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的技术标准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深入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

制(修)订农业地方标准和规范,健全农业地方标准体系;普及农业标准化知识,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三品一标”的认定认证工作,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2.强力推进工业标准化工作

重点行业围绕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快分类构建技术标准体系;提升优势产业技术标准创新能力,围绕现代煤化工、新材料、现代生物产业等新兴产业,探索“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和标准国际化的发展路径取得成效;全面夯实企业标准化工作基础,发挥企业的标准化主体作用,完善企业标准化工作机制,建立健全企业技术标准体系,严格按标准组织产品生产,杜绝无标准生产。

3.加快推进服务业标准化工作

开展旅游服务标准化试点,实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等国家标准,推进旅游服务和基础设施的标准化;开展餐饮业服务标准化示范和推广;促进现代服务业标准体系建设,推行物流有关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的实施,培育物流标准化示范企业;环境管理、电子政务、医疗服务、减灾救灾、社区管理等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探索建立公共交通、社会保障、家政服务、房地产业等服务标准体系。

(三)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

围绕我市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国内外科技成果落地孵化、转化、产业化为重点,显著提高我市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十三五”期间,推动50项重大科技成果实现转化、产业化。

1.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依托科技入滇对接活动暨科技入曲搭建的长效科技合作交流机制与平台,吸引国内外高水平研发机构、科技型企业、高层次人才团队的先进技术和成果到我市落地转化,增强曲靖市产业核心竞争力。到2020年,实现20项重大科技成果在我市落地转化和产业化。

2.产学研结合推进成果转化

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联合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开展科技成果示范推广服务,创新机制,在技术、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整合资源,形成研发、中试、示范、推广、产业化的完整链条,大幅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和水平。到2020年,通过产学研结合实现30项重大科技成果在市域内转化。

3.提升园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通过建立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科技创新创业服务机构,推动科技成果、项目在各类园区落地转化,夯实园区发展基础。

4.促进军民融合发展及技术转化

深入分析曲靖现有军品企业技术创新现状,积极探索军品企业和民品企业结合的方式,利用军品企业现有的人才、技术、平台、成果,广泛展开与民品企业有效对接,为民品企业解决人才、技术、市场等问题,鼓励军品企业进入园区,与民品企业实现优势互补,共建研发平台,促进军民融合发展及技术转化。

(四)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工程

围绕我市优势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构建一批特色和优势明显的科技创新平台,不断提升其研发水平和支撑能力,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1.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以我市新兴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需求为导向,支持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整合产业技术创新资源,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产业技术集成创新,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到2020年,新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0家(共13家)。

2.建设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基地)

集成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创新链各环节的创新资源,培育建设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基地),加强产学研结合的中试基地和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探索形成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到2020年,建立省级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基地)2个以上。

3.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建设

建设和提升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构建支撑创新能力提升的大平台。到2020年,力争建成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国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7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47个。

4.培育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面向行业和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整合资源,培育、构建高原特色农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社会发展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科技资源与信息平台、标准计量检测公共服务平台、标准信息服务平台、创新创业公共服务、科技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等一批重大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形成公共科技服务体系,为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产业集群提供服务。到2020年,力争建成公共科技服务平台6个。

5.全面推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

加快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建设。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原则,鼓励社会资本组建公司性质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借鉴创客空间、创业咖啡、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模式,充分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或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和高校的有利条件,发挥行业领军企业、创业投资机构、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的主力军作用,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发挥政策集成和协同效应,实现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广大创新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力争建成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8家。

6.“曲靖市重大科技项目储备库”建设

建立“曲靖市重大科技项目储备库”,形成行之有效的科技项目形成机制和储备制度。根据经济社会科技发展的需要逐年对项目库进行更新,项目库项目动态保持在150项左右;对项目库项目进行调研、查新、论证,并围绕当年国家、省各类科技专项计划及项目指南,在项目库中遴选申报项目,对所选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争取得到更多的科技经费支持,发挥科技项目对我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支撑作用。

7.科技成果转化融资服务平台

加强金融资本、创业资本与科技成果的对接,整合各类科技金融资源,共建科技投融资服务平台,鼓励和支持银行、创业投资、投资基金、保险机构、担保机构、证券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为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产业化搭建融资服务平台,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五)科技型企业培育工程

1.培育高新技术企业

积极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和向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到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20户以上,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10户以上,扶持2—3家科技型企业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

2.培育创新型企业

推动企业走创新发展之路,鼓励和遴选企业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通过试点,引导创新要素向创新主体集中,完善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基础和能力建设,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培育一批在行业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到2020年,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总数达到80户以上,市级创新型(试点)企业20户以上,云南省农产品深加工科技型企业总数达到50户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总数达到300户以上。

(六)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培引工程

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建立市场发现、市场认可、市场评价的人才培引机制,依托重大工程、创新平台、科技计划与项目,培引一批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1.引进高端创新创业人才

在特色农业、能源、烟草及配套、化工、冶金、新材料、汽车和机械制造、轻工和建材、生物医药、现代物流业和旅游业等我市特色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引进10名左右的高端创新创业人才。

2.培养选拔创新人才与团队

围绕我市重点学科、优势特色学科的建设,选拔培养省、市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围绕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试点)企业发展壮大,选拔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急需的技术创新人才。到2020年,新增获得“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和“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称号15人,新增获得“云南省创新团队”称号5个。

3.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

在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建成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10个,市级专家工作站40个,搭建我市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引进高端科技人才和团队(刚性或柔性引进)50人(个),培养一批高水平本土科技人才。

4.科技人才培训体系建设

坚持科学普及与专门培训相结合,充分利用省内外培训资源,形成多层次的科技人才培训体系,培养科技专业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复合型科技人才。

(七)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程

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有效支撑创新驱动发展。“十三五”期间,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力争达到2件以上,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50户,认定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0户,发展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2家。

1.知识产权管理与服务

加强政府知识产权管理职能建设,完善市、县两级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搭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发展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提高知识产权社会化服务能力和水平。贯彻执行国家标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GB/T29490—2013),支持和帮助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开展贯标及认证工作。

2.知识产权激励

把获取自主知识产权作为科技计划、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奖励立项(认定)和评审的重要条件;建立知识产权创造激励机制,落实知识产权奖酬政策,在科技人员的考核、收入分配、奖励和技术职务晋升等方面,将知识产权作为衡量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切实加大对专利申请和专利技术转化的激励力度,修订完善《曲靖市专利发展激励办法》。

3.知识产权培育

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知识创新资源优势,以及企业技术创新资源优势,采取产学研联合或企业技术联盟等多种方式,围绕重点产业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原创性、前瞻性和较强应用性的发明专利,为重点产业发展提供专利技术储备和支撑,发展知识产权优势产业、培育一批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推动知识产权要素向企业集聚,强化中小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中的专利创造,遴选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扶持一批具有较大应用价值的技术创新成果形成专利,构筑专利优势,提高中小企业市场开拓能力和产品竞争力。

4.知识产权转化运用

针对重点特色产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和关键技术,扶持企业有选择地引进国内外先进专利技术和装备;针对中小企业技术优化升级,以节能减排、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发展为重点,扶持产学研联合的专利技术转化运用及知识产权创业活动,扶持一批先进专利技术进行转化和运用;加速专利技术产业化,引导企业和技术转移服务机构通过市场化运作机制,对具有推广价值的专利技术进行深度开发和集成推广,促进专利成果产业化。

五、重点领域科技创新

(一)工业转型升级暨新兴产业培育

1.现代煤化工

——煤基甲醇制烯烃、乙二醇技术。重点引进消化吸收以煤替代石油生产乙烯、丙烯等产品的甲醇制烯烃(MTO)工艺技术,甲醇制乙二醇技术。

——烯烃后加工产品开发。乙丙橡胶、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聚丙烯产品开发。

——煤化工多联产技术。煤化工多联产技术研究,煤炭—能源—化工一体化,煤化工热电一体化多联产,重点发展以煤气化为核心的多联产技术,主要有甲醇与合成氨联产、F—T合成与甲醇合成联产、焦炉气合成甲醇、煤焦油深加工、甲醇制取醋酸等。

——煤化工节能减排技术。大力推动煤化工节能、降耗、减排、治污等清洁生产技术的集成应用,如洁净煤气化技术、大型空分技术、高效净化技术、酸性气体达标排放技术、新型甲醇合成技术和设备、高效精馏技术等。

——现代煤化工与石油化工耦合发展研究。对煤化工与石油化工耦合工艺,煤油共炼工业化技术等进行研究。

2.现代装备制造

——先进制造技术。以机电一体化为切入点,大力推进机械制造产业信息化;推广自动化、连续化、高速化、智能化技术和数控加工中心,提高装备制造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推进机器人在烟草、汽车制造、化工、民爆等行业示范应用;推进3D打印技术在工业设计与模具制造、汽车零配件、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等领域的应用示范。

——装备制造业改造提升技术。数控技术、精密成型加工、工业过程控制、柔性制造、自动化仪表、CAD和CAM等高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集成创新;采用新材料、新工艺,重点开发煤炭采掘洗选、化工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矿用设备配件等产品,逐步实现产品的系列化、集约化和高新化。

3.新能源

——太阳能多元化利用。以提高太阳能电池转化效率、器件使用寿命和降低电池组件成本为目标,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电池的生产制造新工艺和新装备,推进光伏产业优化升级;发展以太阳能光伏发电为主的分布式能源系统,大力推进“光伏扶贫工程”,大力推广与建筑结合的光伏发电;加快发展建筑一体化太阳能应用,推广太阳能光伏、热利用与建筑一体化技术;推动太阳能在中高温工业领域的应用。

——生物质能。以非粮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为重点,加快发展生物液体燃料;鼓励利用城市垃圾、大型养殖场废弃物建设沼气或发电项目;因地制宜利用农作物秸秆、林业剩余物发展生物质发电、气化和固体成型燃料。

——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加快智能电网建设,着力增强电网对新能源发电、分布式能源、电动汽车等能源利用方式的承载和适应能力,实现电力系统与用户互动,推动电力系统各环节、各要素升级转型,提高电力系统安全水平和综合效率,带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加快推广应用智能电网技术和设备,提升电网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水平,提高可再生能源、分布式能源并网输送能力。积极推进微电网、智能用电小区、智能楼宇建设和智能电表应用。

4.新型材料

——液态金属材料。在增材制造应用领域,发展液态金属合金材料、电子浆料、印刷电子墨水、室温3D打印材料;在热控与能源、生物医学、柔性智能机器等应用领域,发展液态金属先进散热技术(热界面材料)、国防应用技术、能源利用技术、生物医用材料技术、柔性智能机器技术等,形成液态金属产业集群;建设国际顶尖的液态金属研发中心、工程实验中心、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中心,形成从液态金属原材料、器件到终端产品的完整的产业链,打造全球液态金属产业第一品牌,建成液态金属综合性应用技术教育与传播机构、液态金属应用技术云服务中心,将宣威虹桥轻工业园打造成国际知名的液态金属谷。

——有色金属新材料。重点开发锌铝锗铟铬等有色金属深加工产品技术,大直径红外锗单晶光学材料、大尺寸红外硫系玻璃、光纤用高纯四氯化锗的生产技术;研究开发新型锌基合金材料,锌合金产品生产技术,开发压铸锌合金、热镀锌合金、高铝锌合金等铅锌精品,氧化锌薄膜材料生产技术;高精度铝合金板、带、箔材加工技术。

——其他金属材料。研发高端装备和国防用铁合金材料、特种不锈钢和新型不锈钢。

——硅材料。研究开发高效太阳能光伏电池材料和组件技术;研究开发电子级、区熔级的高纯(超高纯)多晶硅产业化关键技术,构建完整的硅材料产业链,实现高品质多晶硅材料的产业化,形成硅材料研发和产业基地,大幅提升多晶硅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四氯化硅综合利用技术,利用多晶硅副产物四氯化硅研发其他硅材料相关的新型产品及生产技术。

——新型建材工艺技术和产品。特种水泥、高标号水泥、新型塑料门窗、塑料管道管件等新材料和新工艺;多孔模数空心砖、工业废料空心砌块、轻质石膏板等内外新型墙体材料,保温材料、纳米内外墙涂料、新型防水材料、防火装饰板、板式轻钢厂房、住宅组合材料、新型环保地板等工艺技术。

——废渣的资源化利用技术。铅基炉渣、磷渣、电石渣、煤矸石、粉煤灰等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全电石渣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工艺技术开发研究,发电—水泥联产技术示范;脱硫副产物石膏的加工利用技术;磷泥回收利用,磷铁生产纳米级新材料;煤矸石生产砖、水泥和瓷砖配方工艺条件的试验和优化;粉煤灰、炉渣自养砖工艺配方研究,大掺量粉煤灰建筑材料及其应用技术。

5.生物制造

——植物高效提取技术及产品开发。如银杏叶总黄酮、叶黄素、大蒜素、大豆异黄酮、生姜精油、桉叶油、朝鲜蓟素、奶蓟素、中药材有效成份等植物提取物高效提取技术。

——生物制造产业化项目。芭蕉芋淀粉糖(淀粉糖为发酵工业的基础原料)产品产业化开发,以蔗糖或芭蕉芋淀粉(或淀粉糖)为原料开发生产结晶果糖、深黄霉菌混合脂肪酸(微生物油脂)、柠檬酸、丙酮酶等产品,核桃油精深加工α—亚麻酸乙酯联产α—亚油酸乙酯;新型食品调味(添加)剂油树脂(生姜、花椒、八角、大蒜、葱等油树脂)产品产业化开发。

(二)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科技创新

围绕《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决定》中的“六大内容”和“八大行动”,用现代生物产业技术支撑和引导我市高原特色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构建高原特色农业创新体系,突破一些核心关键技术,培育龙头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推动我市高原特色农业沿着特色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的道路发展,从而使我市成为云南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样板。

6.生物农业

——新品种选育。重点开展传统育种技术与生物育种技术的组装集成与应用,选育水稻、玉米、麦类、马铃薯、蔬菜、花卉等主要农作物新品种,以及畜禽和淡水鱼类新品种。

——新品种示范推广。加快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龙头企业,支持企业建立科研育种基地和繁育生产基地,创新推广模式,扩大新品种的市场占有率。

——农用生物制品产业化。积极推进生物兽药及疫苗、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绿色农用产品应用的示范和普及。生物农药,高品质植物免疫诱抗剂、生物杀菌剂或杀虫剂、天敌生物等生物农药产品产业化;生物肥料,有机废弃物腐熟剂、堆肥接种剂、微生物添加剂等专用功能菌剂和有机废物处理、复合肥生产配套装备的研制和产业化推广,推动发展有机肥类和生物复合肥;生物饲料,基于饲用酶制剂、益生素、抗菌肽、植物提取物等的生物技术产品在生物饲料中的应用。

7.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

——薯类产品深加工技术。马铃薯淀粉深加工技术;马铃薯淀粉加工废液综合利用技术;魔芋精粉、微粉湿法加工技术的研究应用;药用淀粉、魔芋精粉及魔芋胶等深加工产品的研究开发;芭蕉芋淀粉精深加工产品产业化开发。

——油菜籽深加工技术。双低油菜脱皮冷榨制油技术的应用研究,菜籽饼粕综合利用技术开发研究,菜籽饼粕中抗营养因子的脱除技术研究。

——蔬菜、花卉产品贮藏保鲜加工关键技术。外销蔬菜、食用菌及野生食用菌等曲靖优势特色产品的贮藏保鲜及加工、大宗特色果蔬产品精深加工、外销花卉贮运保鲜等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泡核桃系列食品开发。泡核桃系列食品的综合加工开发,如核桃油、核桃粉、核桃乳的综合加工技术。

——畜禽产品深加工技术。畜禽产品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研究开发新型肉制品、乳制品、蛋制品加工技术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水产品保活保鲜技术研究,水产品加工技术研究;宣威火腿腌制技术及产品开发技术研究。

8.培育我市新的特色经济作物产业

通过现代农业生物产业(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布局,带动我市蓝莓、猕猴桃、银杏、玫瑰、芭蕉芋、薏苡、姜黄、金银花等新的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基地的规模化发展。

——蓝莓、猕猴桃、银杏、玫瑰种植及精深加工基地建设。种植蓝莓5000亩,猕猴桃、银杏和玫瑰各1万亩;建设国家级蓝莓技术研发中心;蓝莓、猕猴桃、银杏、玫瑰精深加工产品开发,如:蓝莓提取熊果甙、花色素苷,猕猴桃果汁饮料、果酱、果粉等产品开发,银杏叶提取银杏黄酮,玫瑰提取玫瑰精油等。

——芭蕉芋产业项目。芭蕉芋淀粉为原料的四环杆菌微生物菌肥、白僵菌微生物农药、10万吨/年芭蕉芋淀粉糖、深黄霉菌混合脂肪酸(生物能源,产品可用于合成生物柴油、生物煤油(航空煤油)和天然皂粉)等项目,带动富源县黄泥河镇及周边地区30余万亩芭蕉芋的规模化种植。

——薏苡产业项目。薏苡仁综合加工利用项目,项目内容包括薏苡仁种植基地建设、GMP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建设薏苡仁GAP种植示范基地,建设薏苡仁GMP制药厂;主要产品为保健食品—复方薏仁粉、原料药—薏仁内酯、生物转化—薏仁内酯酒、美容食品—薏仁油乳化奶茶、美容日化—薏仁油配方洗面奶、加工废料综合利用—薏仁米精淀粉等。带动师宗县高良、五龙、龙庆及周边地区15万亩薏苡的规模化种植。

——姜黄产业项目。姜黄种植与精深加工项目,项目内容包括姜黄种植基地建设,姜黄素生产基地建设。姜黄素为国际流行的第二代植物抗癌药,抗癌疗效确切、几乎没有副作用;在食品饮料领域可用作食用色素,在纺织领域可用作丝绸产品天然染料,在日用化工领域可用作染发剂。带动宣威市5万亩姜黄的规模化种植。

——金银花产业项目。金银花种植与精深加工项目,项目内容包括金银花种植基地建设,金银花绿原酸生产基地建设。近年来随着国家食品安全政策的推进,冷鲜肉制品的化学防腐剂被禁止使用,而绿原酸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氧化的功效,使之成为冷鲜肉等肉制品的天然防腐剂被广泛使用。带动10万亩金银花的规模化种植。

9.农业信息化

——重点加强农业生产、资源、气象、运输、储存、加工和市场信息服务的网络化体系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完善农村信息基础网络,建立电话、电视、电脑“三电合一”、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平台,开发农村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系统;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建立为农业主导产业服务的农业专家系统;建立曲靖农业资源、技术、市场、政策信息库;农业信息技术和数字农业技术的引进、消化、示范和推广应用;农田(林地)植物生长与环境信息数字化采集技术,实时土壤水肥光热探测技术,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建设、3S技术与精准农业技术体系、标准化和安全生产技术平台、林业资源的监测和管理、畜牧生产和动物疫病监控系统、自然灾害的预警和预报、基于多媒体的农业远程教育和技术咨询平台等重大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研究。

——加强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结合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试点工作,在省的统一部署和指导下,积极参与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工作,进一步扩大网络资源整合度、集成技术运用、完善系统功能、挖掘运用大数据,推动信息化与农特产品、乡村旅游、乡村医疗相结合,形成覆盖全市县、乡、村三级的信息服务体系。

(三)社会发展领域科技创新

10.生物医药

——提高民族药、天然植物药等中医药创制能力;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发展现代中药;应用先进制药工艺技术、装备。

——加速规范化中药材基地建设,推动道地中药材优良品种的选育和无公害规范种植,促进中药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建立健全中药材种植(养殖)、加工、运输的工艺标准、质量标准和操作规范,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中药材现代质量控制体系。

——打造一批从原料药材到药品的中药标准化示范产业链。

——加快作用机理明确、物质成分可控、临床疗效确切、使用安全的中药品种的开发,培育现代中药大品种。

11.人口与健康

重点围绕细胞与免疫工程,重大传染性、慢性、地方病防控与诊疗,产前遗传病诊断、优生优育,毒瘾戒断,数字化诊疗与服务等领域,建立更为完善的疾病监控、诊断技术体系。

——细胞与免疫工程。干细胞获取、制备、安全及有效性检定新技术;干细胞库建设及干细胞一致化技术;干细胞临床治疗新技术示范;代谢系统、神经系统等基因检测与诊断技术等。

——重大传染性、慢性、地方病防控与诊疗。开展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等重大疾病的早期预测、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综合防治研究;艾滋病中西医结合的防治研究和推广;肝病防治技术和康复治疗研究;重点地方性、多发性疾病的快速诊断和控制技术研究;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及常见疑难病研究。

——产前遗传病诊断、优生优育技术。出生缺陷与遗传病监测和生殖健康检查等关键技术;开发系列生殖保健产品;建立以人口安全为关键因素的可持续发展监测和预警体系。

——毒瘾戒断。毒瘾戒断中西医药结合治疗研究和推广;戒毒者心理辅导的干预技术;毒品依赖者脱毒的临床研究;中药戒毒制剂、针灸戒毒的实验研究等。

——数字化诊疗与服务。数字化诊疗技术及装备;数字化诊疗平台;中医数字化诊疗;分组诊疗技术及装备;新型诊疗技术解决方案集成等。

12.生态文明建设

重点在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生态安全防治和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开展科技创新,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

——废弃物循环利用。大宗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无害化、稳定化与资源化成套技术与装备;生活垃圾分选技术;填埋场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污水处理厂污泥安全处理处置成套实用技术等。

——危险废弃物和有毒有害化学品安全处理与利用。重点发展高温氧化法处理工业有毒有害废弃物技术;有毒有害废物密闭式贮运技术和设备;医疗垃圾处理新技术;可燃性有毒有害废物用作水泥生产替代燃料技术。

——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污水、雨水、地表水资源优化利用技术;再生水回用技术;不同水源水质,特别是富硒、高氟、高砷、病原微生物等农村饮用水净化成套技术;突发环境污染饮水安全保障技术;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的节能、降耗、减排技术;村镇污水分散式、高效、低耗生化处理技术;化工、矿冶等重污染行业废水全过程治理与回用技术等。

——环境治理。主体生态功能区环境承载力与功能评估技术;工业污染防控技术;高原特色农业低碳循环发展生产技术及设备;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和污染减排生产技术;生态红线划定、污染损害评估、生态资产价值评估、生态监测、生态补偿等技术。

——大气污染防治。大气重要污染物形成条件和控制方法、二次污染控制关键技术途径,构建区域大气环境质量联防联控技术体系;火电、化工、冶金等典型工业行业烟气除尘、脱硫、脱硝及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等。

——生态系统修复与重建。人工林复合生态系统构建技术;水土保持与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干热河谷区植被重建技术;退化天然林恢复与重建技术;生态破坏区、生态脆弱区生态功能自然修复与重建技术;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与生态修复技术;城市生态隔离带生态修复与重建技术;水利工程移民区、自然灾害区生态修复与重建技术等。

——土壤污染修复。重金属污染防控区及粮食、蔬菜基地等重要敏感区重金属污染土壤、农药化肥污染土壤及矿区废弃地的原位固化及修复技术示范;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技术等。

13.公共安全与防灾减灾

围绕公共安全,研究预测、预防、预警与调查处置等关键技术;围绕安全生产,重点开展消防先进技术,矿山重大灾害事故监测、预警、防治,应急救援、事故调查与分析处理技术,安全生产保障技术的研究;围绕食品、药品和生物安全,推广应用溯源管理系统技术、有效监测检测技术及装备,制定和完善安全标准。

——突发公共事件防范与快速处置。个体生物特征识别、物证溯源、快速筛查与证实以及模拟预测技术;远程定位跟踪、实时监控、隔物辨识与快速处置技术及装备;高层和地下建筑消防技术与设备;爆炸物、毒品等违禁品与核生化恐怖源的远程探测技术与装备;危险废弃物安全处理处置技术;现场处置防护技术与装备等。

——食品安全监测与检测。农产品、食品安全检测;食品安全和出入境检验检疫风险评估、污染物溯源、安全标准制定、有效监测检测等关键技术;食物污染防控智能化技术和高通量检验检疫安全监控技术等。

——灾害监测、预报及评估。开展地震、灾害性天气、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等主要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预测预报技术及动态监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动物疫病监测、预报、快速反应机制建设及评估技术;农作物和森林病虫害动态模拟技术和数值预报方法;自然灾害损失调查与评估的研究,制定自然灾害评估方法和标准。

——灾害防治与救援。矿井瓦斯、突水、动力性灾害预警与防控技术,燃烧、爆炸、毒物泄漏等重大工业事故防控与救援技术及相关设备;防灾工程综合技术、减灾工程优化设计;减灾工程试验与示范;智能土建结构、新型建筑减灾技术;重大城市危机管理技术;险堤、险库的加固工程和山区的防塌、防滑工程技术;高等级公路边坡稳定与景观重建技术等。

14.城镇化                                                                   

——新农村建设。农村生物质能源、太阳能推广应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技术;农村水源保护与饮水安全技术;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和科普教育培训;农村信息化技术及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试点示范等。

——城镇化建设。城镇化科学规划和管理;城镇供排水系统健康循环技术;城镇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地下空间开发应用技术;小城镇新型建筑结构研究及其建设适用新技术;城镇绿化、美化及形象规划设计综合配套技术研究等。

15.城市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充分发挥云计算、大数据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服务支撑作用,加强在城市建设管理、城市功能提升、政务服务、基本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推广应用,服务城市经济社会发展。

——城市功能提升与空间节约利用。城市综合交通、城市公交优先智能管理、市政基础设施、防灾减灾等综合功能提升技术,城市“热岛”效应形成机制与人工调控技术,土地勘测和资源节约利用技术,城市发展和空间形态变化模拟预测技术,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技术等。

——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绿色建筑设计技术,建筑节能技术与设备,可再生能源装置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技术,精致建造和绿色建筑施工技术与装备,节能建材与绿色建材。

——城市生态居住环境质量保障。室内污染物监测与净化技术,城市环境生态调控技术,城市与城镇群污染防控技术,居住区最小排放集成技术,生态居住区智能化管理技术。

——城市信息平台。城市网络化基础信息共享技术,城市基础数据获取与更新技术,城市多元数据整合与挖掘技术,城市多维建模与模拟技术,城市动态监测与应用关键技术,城市应急和联动服务关键技术。

(四)科技服务业

16.研究开发服务

建立完善支撑我市主导产业转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科技研发服务体系。鼓励具有实力的企业,牵头组建行业技术创新联盟和面向社会的专业化科技服务机构,提升科学研究与公共技术服务能力;鼓励企业内部研发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开展跨部门、跨行业的研发合作,加强区域协同研发,加强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和央企的合作,创新合作机制和模式,共建研发平台和战略联盟;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优势企业,新建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和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不断提升创新水平和服务能力;建立和完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的科研设施和仪器设备开放运行机制,鼓励依托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依托企业、由财政经费支持建设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分析测试机构、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服务。

17.技术转移服务

——依托市中小企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省级)、科技咨询等服务机构,加强与国家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云南技术转移中心、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等国家、省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的合作,面向市场开展中试和技术熟化等集成服务,以南博会(昆交会)、科技入滇对接等活动为契机,承接国内外科技成果到我市落地转化和熟化;对具有推广价值的专利技术进行深度开发和集成推广,促进专利成果产业化;利用基于互联网的在线技术交易模式,构建线上线下有机统一、多层次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建设技术转移网络节点,支持技术转移机构和企业之间探索多样、新型的技术转移合作模式,推动技术交易市场做大做强。

——在曲靖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经开区,省级高新区)等技术需求密集区,围绕生物、能源、矿冶、化工、装备制造等我市优势特色领域,新建一批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促进形成跨领域、跨区域、全过程的技术转移集成服务。

——优化技术转移服务环境,贯彻落实国家、云南省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法规,依法保障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技术转移机构的收入或股权比例;设立市级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

18.检验检测认证服务

——提升已建质检中心检验检测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完善运行机制,推进检验检测服务市场化进程;支持不同所有制检验检测机构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开展面向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的分析、测试、检验、标准、认证等检验检测服务。

——新建一批公共检验检测平台。围绕我市重点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检验检测服务需要,新建一批检验检测平台,支撑高原特色农业、现代生物产业和中药、天然药等领域的技术标准研制与应用服务,探索构建技术标准全程服务体系。

19.创新创业服务

——创业孵化服务。提升现有孵化器服务创业就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接力式孵化服务链,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孵化方式;引导企业、社会资本参与孵化器建设,吸引各类投资机构向孵化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促进天使投资、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与创业孵化紧密结合,推广“孵化+创投”等孵化模式;建立孵化器内“企业联络员+企业辅导员+创业导师”三级创业服务体系;支持创客空间、创新工厂、车库咖啡等创业孵化新模式发展,大力发展“众创空间”,特别是以云计算、大数据为依托、全要素开放的众创空间,为小微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综合服务平台;加强创业教育,营造创业文化,营造创业氛围,培育创业服务人才。

——科技咨询服务。完善运行机制,支持生产力促进中心、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科技咨询等机构在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科技评估、科技招投标、科技管理等方面提高咨询服务能力;培育管理服务外包、项目管理外包等新业态,在高原特色农业、现代生物产业和中药、天然药等领域培育形成科技咨询服务新业态,推进能源、矿冶、化工、装备制造、烟草等传统制造业服务化进程;强化数据和信息共享,创新服务模式,支持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网络化、集成化的科技咨询和知识服务;加强科技信息资源的市场化开发利用,支持发展竞争情报服务、科技查新和文献检索等科技信息服务;支持发展工程技术咨询服务,为企业提供集成化的工程技术解决方案。

20.知识产权服务

构建完善全链条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提升知识产权服务能力和运用能力。鼓励各类市场主体投资设立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开展专利统计、专利分析、专利预警等知识产权服务工作,支持和帮助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开展贯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GB/T29490—2013)及认证工作;加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知识产权战略实施提供信息和决策支撑,为企业提供专利代理、咨询、信息检索、培训、维权援助、评估交易等全方位知识产权服务;围绕优势特色产业,面向中小微企业开展知识产权托管、信息分析、风险评估等服务,促进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拓展服务功能、提升创新服务模式,培育知识产权服务新业态;加强与在昆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的联系,开展国家级和省级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培育工作,提升知识产权服务和运用能力。

21.科技金融服务

围绕提升科技创新保障能力,培育新型科技投融资机构,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建立适应创新链需求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鼓励发展专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的科技分(支)行、科技小额贷款公司、政策性科技融资担保公司等,培育一批新型科技投融资机构;支持设立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股权投资对科技企业进行投资和增值服务;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开发符合科技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开展科技保险、科技担保、知识产权质押等科技金融服务;利用互联网金融平台服务科技创新,完善投融资担保机制,破解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22.科学技术普及服务

提升已有科普基地服务能力,打造一批展教功能齐全、具有特色和社会影响的精品科普教育基地;促进公共科普资源的开放共享,推动有条件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场所建立和完善免费开放制度,开展公益性科普服务;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捐助或投资建设科普设施,逐步形成开放程度高、延伸范围广的信息化、网络化科普设施体系,促进科普工作信息化、网络化;强化媒体科普宣传的功能作用,支持新闻媒体开展科普服务,加大科技传播力度,创新服务模式,开展环境保护、矿山安全、地质灾害、地震减灾、艾滋病防治、生殖健康等为主要内容的科普工作,引领激发广大群众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满足公众不同层次和形式的需求,提高公民科学素质。

六、规划实施及评价

(一)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建立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从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加速科技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实现在闯出跨越式发展路子上走在全省前列目标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和改善科技工作,把科技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及时研究和解决科技工作和科技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认真落实国家、省制定的法律法规,对上位法进行跟进与细化,及时制定地方性法规,逐步建立有效的科技政策法律制度实施与监督机制,加强执法监督,将全市科学技术发展事业全面纳入法制轨道。

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引导作用。把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纳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建立起政府部门各有侧重、分工协作的联合推动机制,充分发挥集成科技资源的宏观调控作用。要将政府引导与市场配置相结合,加快建立符合经济和科技发展规律、实现科技资源有效配置的新机制。加强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与政府科技执政能力建设,建立决策科学化支撑智库,提高科技发展战略决策信息收集、研究、传递效率,保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推动县(市)区科技事业发展。加强对县(市)区科技工作的指导与支持,以科技富民强县为目标,围绕区域特色、优势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把先进适用科技成果的引进示范、推广与普及作为县(市)区科技工作的中心任务,整合集成县域内各方面的技术服务力量,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县(市)区科技进步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

(二)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

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在科技投入中的引导作用。加快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增幅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且不低于10%。进一步发挥政府科技投入在全社会科技投入中的引导作用,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科技创业的补助、贴息、奖励、创业投资引导、风险补偿等,引导带动更多企业、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投向科技创新领域。到2020年,每年市本级财政科学技术投入占当年同级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不低于2%,其中用于应用研究开发的资金不低于三分之二;县(市)区级财政科技投入占当年同级财政支出比例不低于1.5%。建立重大科技专项引导资金,围绕我市重点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重点用于支持一批具有全局性、带动性的关键共性技术项目,获得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和重点新产品;建立科技平台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重大研发机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平台建设过程中的科研仪器、设备购买补助,以及科技平台的运行补贴等;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与创业投资基金,吸引风险投资机构、商业银行以及其他社会资本共同投入,为转化科技创新成果的企业提供股权投资或创业投资引导经费;设立市级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用于配套国家、省创新基金项目的实施,鼓励支持我市中小企业自主创新。

鼓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投入。通过科技项目支持和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的落实,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开展技术创新和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引导和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加大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的研究开发投入。

引导全社会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引导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综合利用知识产权抵押贷款、买方信贷、卖方信贷、融资租赁、担保、保险、质押等方式,扩大科技企业信贷投放;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债券融资,加大多层次资本市场对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风险投资、私募股权基金等投向科技创新工程。

(三)全面落实成果转化激励政策

1.成果转化激励政策

倡导尊重知识、尊重创新,充分体现智力劳动价值的分配导向,通过成果应用体现创新价值,通过成果转化创造财富。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规定,将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不涉及国防、国家安全、国家利益、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全部下放给符合条件的项目承担单位。单位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对科技成果在境内的使用、处置不再审批或备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所得收入全部留归单位,纳入单位预算,实行统一管理,处置收入不再上缴。

2.科研人员激励政策

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建立和完善职务发明制度及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提高骨干团队、主要发明人成果转化受益比例。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持有的科研成果完成后1年未实施转化的,科技成果完成人和参加人在不变更职务科技成果权属的前提下,可根据与本单位的协议进行该项科技成果转化,并享有协议约定的权益。将职务发明成果转让收益在重要贡献人员、所属单位之间合理分配,用于奖励科研负责人、骨干技术人员等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收益比例不低于50%。

加大对科研人员股权激励力度。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单位对其持有的科技成果进行转化、作价入股、创办企业,其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所占的技术股份可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比例(新公司法规定最高可达70%)折算,奖励给参与研发的科技人员持有,或按相应比例参与分红。鼓励各类企业通过股权奖励、股权出售、股票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调动在创新中作出重要贡献的技术人员创新积极性。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国有企业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服务、入股分红等收益对科技人员及其团队实施的激励,计入当年单位工资总额管理,不计入工资总额基数。

(四)全面落实鼓励科技创新的财税政策

加大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力度,切实做到应减则减、应免尽免。本着便利、快捷、从优的原则,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符合条件的设备和软件等加速折旧、技术转让所得税减免、创业投资企业税收抵扣、科技型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高端人才引进税收优惠等;根据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管理认定办法,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高新技术企业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8%的部分,准予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财税〔2015〕63号);对设在西部地区以《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中新增鼓励类产业项目为主营业务,且其当年度主营业务收入占企业收入总额70%以上的企业,可减按15%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5年第14号);落实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大学科技园免征房产税及土地使用等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落实国家、省使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鼓励政策,鼓励采用首购、订购等非招标采购方式及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企业从事创新产品的研发和规模化应用;落实国有企业研发投入视同实现利润的考核措施,探索收购创新资源和重大创新项目、新模式和新业态等方面的投入均视同于利润的考核措施。

(五)建设高质量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坚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按照创新规律培养和吸引人才,按照市场规律让人才自由流动,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

贯彻落实《中共曲靖市委曲靖市人民政府关于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围绕重点产业引进和聚集人才,实施重点产业创新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高层次创业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特殊政策引进人才、加强高端人才工作平台建设;大力培养本土人才,实施“珠源学者”培养工程、“珠源产业技术领军人才”培养工程、“珠源教学名师”培养工程、“珠源名医”培养工程、“珠源文化名家”培养工程、“珠源技能大师”培养工程、“珠源企业职工职业技能”提升工程、社会工作人才培训工程、农村创业人才培训工程、青年人才培育工程;引导人才合理流动,建立人才特区,积极支持省级以上专家到基层设立专家工作站,放宽基层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聘条件,落实基层人才对口培养计划,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层服务,建立民族贫困地区基层人才特别招录机制,鼓励市、县两级教育、医疗机构合作办学办院;改革人才评价机制,创新人才评价政策,实行高级专家延时工作制度,开辟技能人才上升通道。

(六)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支撑跨越式发展

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鼓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广大科技人员创办科技服务机构;加强政府对科技服务业发展的引导、扶持和调控,营造科技服务业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激发各类科技服务主体活力;综合运用财税、金融、产业等政策支持科技服务机构市场化发展,充分发挥产业技术联盟、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在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壮大科技服务市场主体,推动产业做大做强;着力解决制约科技服务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实现科技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加强对现有优势领域科技服务主体的扶持,强化试点示范。

培育科技服务新业态。围绕“研发试验—成果转化—科技孵化—产业化”科技产业链,创新科技管理体制机制,促进创新要素的不断重组与对接,培育创新服务模式与业态;加快基于互联网的科技服务业发展,以互联网+推进科技服务全链条创新。

深化开放合作。以桥头堡建设、科技入滇、科技入曲为契机,支持科技服务机构开展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国际、国内交流合作。承接国内先进技术在我市的梯度转移,鼓励国内外投资人到我市投资设立科技服务机构;推动建设一批区域协同创新科技服务站,完善市场化运行机制,鼓励建立跨区域的研发机构、中试和成果转化基地、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支持科技服务企业实现跨区域交流合作。

(七)推进协同创新,优化创新环境

建立健全各地各部门之间的创新组织协同机制,聚焦重大创新工程,促进创新资源统筹配置协调、重大创新活动组织配合,提高创新组织动员能力和协同集成能力。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社会组织和团体参与创新、支持创新的重要作用,形成全社会重视创新的新格局。

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环境,强化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对创新的引导,促进优胜劣汰,增强市场主体创新动力。一是,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大知识产权侵权查处力度,加快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社会信用体系,支持企业运用知识产权战略的各种手段开展技术引进、联合研发和投资并购;引导支持市场主体创造和运用知识产权,以知识产权利益分享机制为纽带,促进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二是,打破制约创新的垄断行为。加强反垄断执法,及时发现和制止垄断协议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垄断行为,防止和纠正利用行政权力限制、排除竞争的行为,为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拓宽空间。三是,健全产业技术政策和监管制度。将产业监管由前置审批为主变为依法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为主,通过健全市场准入标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等进行规范,破除限制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的不合理准入障碍,做到包容发展。强化多部门行政执法联动机制,加强产业技术政策、标准执行的过程监管。

夯实创新的群众和社会基础,加强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全面推进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水平的提升;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科普信息化,培育发展科普产业,促进创新创业与科普结合;推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的各类科研设施向社会公众开放;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增强与公众的互动交流,培育尊重知识、崇尚创造、追求卓越的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文化。

(八)加强规划实施

协同推进,加强组织领导。形成“政府负责、部门协调、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建立规划实施工作目标责任制。各县(市、区)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市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加大科技资源配置和整合力度,保障规划各项任务的完成。

动态调整,增强规划执行力。规划的执行既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修改完善、丰富发展的过程。建立规划及时跟踪、定期评估和修改完善机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形势的变化,及时提出规划修正案。处理好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关系,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凡列入规划的重点任务都要加大落实力度,重大项目原则上必须列入规划才予以支持。

健全机制,强化监督考核。健全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加大技术创新在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中的比重;进一步落实党政主要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把科技、知识产权工作列入市委、市政府年度综合考核内容;积极推进全国科技先进县(市、区)创建活动。

加强科技创新的统计监测与信息发布。完善科技创新统计制度,建立科技创新报告制度,开展全市科技创新统计监测分析,系统评价我市科技创新的发展水平,充分利用并整合有关部门科技创新统计数据,定期发布科技创新情况。

 

曲靖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