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茭白成熟季,云南省富源县后所镇的500亩高山茭白进入集中采收期。依托独特的冷泉资源与高原气候,这里出产的茭白色泽似玉、口感脆嫩、清甜多汁,成了长三角市场的“香饽饽”。田间地头,农户们抢抓农时收割,只为让这份高原风味以最新鲜的姿态,端上千里之外的餐桌。
走进后所镇小冲村茭白种植基地,连片茭田绿浪翻涌,挺拔饱满的茭白随风轻摇。村民们头戴斗笠、身穿防水裤,弯腰穿梭于水田间,娴熟挥镰采收。刚割下的茭白被整齐码在田埂,很快便转运至分拣区。
分拣区内,带着山间露水的茭白堆成小山,清甜气息扑面而来。工人们按大小分级,快速完成分拣、包装、预冷等流程,随后通过冷链直发1800公里外的长三角地区。全流程高效有序,最大程度锁住了茭白的鲜嫩。
“采收前20到30天,外地客商就会来基地考察,他们对咱们茭白的品质和口感很认可,往往当场下单,一年产量几乎被预订一空,现在根本供不应求。”富源县后所镇茭白种植户黄建斌笑着说,“从8月7日采收至今才20天,我们已经往上海、浙江、江苏发了五辆冷链车,总重超50吨。”
茭白,又名茭笋、茭瓜,素有“水中人参”之称,是江浙菜系里的“常客”。其肉质细嫩,清炒能凸显本味,与荤菜同炖可提鲜解腻,是夏秋时节长三角市民餐桌上的时令“头鲜”。因富含氨基酸和膳食纤维,集美味与健康于一身,近年来消费需求持续上涨。
后所镇茭白品质出众,离不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基地海拔2000米,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积累;山涧活水富含矿物质,周边红壤保水保肥性强,共同造就了茭白细腻的纤维与清甜口感。
从2019年试种百亩,到如今500亩规模化种植,黄建斌的创业路正是这条高原特色产业升级的缩影。“起初跟着浙商学育苗,后来慢慢摸索出适合高原茭白的施肥方案。”他翻着写满数据的笔记本说。如今,基地已实现种苗自繁自育、冷链专线直发,还与多家长三角企业建立了稳定合作。
茭白产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红利实实在在惠及了当地百姓。村民敖稳花一边麻利捆扎茭白,一边算起账:“土地流转给基地,每亩年租金800元;我长期在这儿务工,每天还有100元收入,既能照顾家庭,又能在家门口挣钱,美得很。”目前,基地每年支付土地流转费40余万元,带动400余户农民增收,常年稳定雇用100多名村民从事采收、分拣、运输等工作。
据悉,后所镇下一步将积极引进外商投资,扩大茭白种植规模,延伸深加工链条,开发即食产品、精华提取等多元产品线;同时推动“农业+旅游”融合,建设高山茭白生态观光基地,打造集田园体验、采摘研学于一体的农文旅项目,进一步增强产业韧性与附加值。
傍晚,又一辆冷链货车从基地驶出,载着高原的清甜奔向长三角市场。小冲村的茭白田里,新一茬嫩茎正悄然生长。这片绿水青山间,“白色经济”正持续焕发蓬勃生机,奏响乡村振兴的动人乐章。(张素娴 肖警 高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