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露珠还挂在白芨叶片上,罗平县九龙街道德等社区的种植户喻道中已经带着几名零工在田里忙活起来。“这茬白芨苗再有个把月就能卖了,按近些年的行情,这一株白芨苗能卖四五角!”他擦着额头的汗珠,眼里满是笑意。
七年前,喻道中看准白芨的市场前景,毅然返乡在撂荒地上试种白芨并成功尝到甜头,可观的经济效益坚定了他扩大规模的信心。如今他的种植面积已从最初的7亩扩展到16亩,他也成为了当地种植白芨的“土专家”。“白芨的收益比玉米好,前年我种白芨的毛收入在50万左右,周边群众听说效益好,也来跟着一起种,我帮他们联系种苗和销售渠道,分享种植经验、传授管护技巧,现在周边有15户农户一共种了40多亩。”
规模的扩大不仅带来了喻道中自身收入的增长,也为周边群众提供了施肥、除草、采挖等季节性岗位。“白芨生长周期较长、产量高,对土壤、气候和管理技术都有较高的要求,每一步都需要精心管护。采收季节我每天的用工量都在50至60人,去年仅临时工工资都发了3万多。”
除个体户种植外,九龙街道还积极招引企业规模化发展白芨等中药材产业。在关塘社区中药材种植基地,100余亩2.5亿株白芨郁郁葱葱,长势喜人。该基地由云南福双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通过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的方式,种植、繁育、驯化、销售、粗加工白芨的幼苗和块茎,按去年价格亩产值约8万元、年用工量超1万人次,人均年增收约2万元,形成了企业盈利、群众增收的双赢局面。
从昔日“靠天吃饭”的传统农田,到如今“亩亩生金”的药材基地,离不开九龙街道的精准施策和强力推动。近年来,九龙街道紧紧围绕群众增收这一核心目标,立足资源禀赋,将发展中药材种植作为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鼓励和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农户发展个性化、精细化种植,引进和培育有实力的农业企业、合作社推动规模化、标准化种植,通过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技术指导、品牌培育,为中药材产业铺就了坚实的成长之路。
目前,九龙街道已发展白芨、黄精、续断等中药材530余亩,成为农户增收致富的“良方”。下一步,九龙街道将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延伸中药材产业链,做好宣传发动、土地流转、服务保障等工作,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种植,推动“苦药材”向“甜产业”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