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土地指标置换驱动治理升级。实施增减挂钩修复模式,对15个19.79公顷图斑开展系统性整治。通过“表土剥离-矿坑回填-土壤重构”技术链,可实现指标交易收入2600万元,有效破解修复资金筹措难问题,使废弃矿区变身“绿色银行”。二是资源价值转化实现资金闭环。在红石岩片区3个20公顷重点图斑创建“尾矿处置-土地开发-收益反哺”三轮驱动机制。创新尾矿资源“边修复边利用”模式,可筹措资金4000万元;配套开发40亩建设用地,可筹措资金600万元,通过“治理投入-资源开发-资金回笼”的良性循环,构建起市场化修复自平衡体系。三是分级治理提升修复质效。对71个85.13公顷图斑采取辅助再生和生态重建的修复模式,预计可争取奖补资金127.7万元。当前,全县正以“治理创效益”模式加速推进剩余图斑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