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曲靖市民政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把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重点内容,坚定学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认真遵循“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履行民政工作职能职责,推进法治政府工作建设各项工作。
一、主要内容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普法工作职责。成立了以党组书记和局长为组长,党组成员、副局长为副组长的曲靖市民政局法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安排全市民政领域法治建设工作任务,切实履行“一岗双责”,将法治建设工作作为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重要内容,6次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对党内法规和习近平法治思想进行集中学习,利用“清明节”“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民法典宣传月”“6.14信用记录关爱日”“12·4”国家宪法日等时间节点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对《云南省殡葬条例》《地名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信访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曲靖市养老服务促进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云南省社会信用条例》等与民政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讲解宣传。开展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宣传培训、2024年全市民政领域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建设及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抽查验收现场会、地名法规、地名文化及“乡村著名行动”广场宣传活动、第37个世界无烟日暨“垃圾分类”活动,召开了第七次党组会议,审议通过了《曲靖市福利彩票销售场所管理办法》,健全了福利彩票销售场所管理机制,同时分管领导通过落实普法工作职责、强化民政领域依法行政水平、提升信访工作法治化水平和提升普法强基补短板工作实效4个方面工作情况向局党组汇报了上年法治建设工作情况。印发了《2024年全市民政系统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从六个方面重点对18条内容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制定了2024年全市民政系统法治宣传教育重点工作任务清单和曲靖市民政系统普法责任清单暨年度普法日历,深化“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落实普法责任清单,明确职责分工、细化普法内容和工作措施,推动普法工作落到实处。
(二)强化民政领域依法行政水平。组织全市民政系统参加全省民政系统法治和标准化培训班,局机关、直属单位35名和各县(市、区)民政部门持有全国统一行政执法证件的人员均参与培训,参与了曲靖市司法局组织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强化行政执法能力建设专题培训班,对习近平法治思想、遗产管理人理论与实务、行政执法基本理论、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办法解读、法治化营商环境有关政策解读和标准化工作进行了专题培训,提升行政执法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切实提高行政执法质效,同时聘请律师对局机关重要文件和政府采购等各类需要法定程序支撑的决定出具合法性审查意见,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截至目前已出具100余份法律意见书和2份公平竞争审查法律意见书。
(三)提升信访工作法治化水平。信访工作是送上门的群众工作,是了解社情民意的“晴雨表”、维护社会稳定的“安全阀”,做好信访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6月21日,邀请了云南省民政厅领导和市信访局领导通过线下与线上培训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全市民政系统开展了信访工作专题培训班,对《信访工作条例》,办理程序和信访工作法治化等内容进行了选题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干部职工对信访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正确认识和掌握当前信访工作形势,真正做到“权责明、底数清、依法办、秩序好、群众满意”。
(四)进一步提升民政领域行政执法水平。为更好地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民政宗旨,曲靖市民政工作职能不断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地名管理、殡葬管理、养老服务等领域服务事项均纳入行政执法范畴,但在执法过程中符合执法领域的执法人员依旧不足,执法人员业务不精、部门联动执法配合不够密切等问题依然存在,民政依法行政也面临新的挑战。以曲靖市民政局为例,局机关和各直属单位在职在编人员共71人,仅34人拥有执法证,34名持证执法人员分散在财务、养老、救助、社会事务、区划地名和各直属单位等不同业务岗位担任着主职工作,平时根本无暇顾及日常执法监管工作。民政执法业务科室社会组织管理科(仅有1名持执法证人员)等若有执法检查工作时,需要执法检查人员抽出时间配合执法检查工作且根据执法相关文件要求,必须有2名以上执法人员在场,无形中加大了民政执法人员的调配难度,给执法工作带来困难。而司法局对部门人员考取执法证条件要求则是考证人员需要编制内人员,但市民政局编制数量紧张且部分已考取人员又面临退休,故而导致民政执法队伍建设难以壮大。
二、经验亮点
(一)助力打造七彩地名带你走进“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地名文化品牌。以“品爨名古韵·承珠源文脉”为品牌,组织开展曲靖最美地名故事征文评选活动,开设“七彩地名我来讲-曲靖地名”专栏,发布地名知识、开展地名文化宣传31期;全市申报确认省级地名3条;完成第一批市级地名文化遗产评选,编印图书《曲靖市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第一批)》;拍摄地名专家讲地名视频5期;整理上报的地名故事《曲靖》,入选民政部和央视频共同推出的《中国地名故事》,在央视频、人民网、光明网、今日头条、民政部政务新媒体等平台播出和转发;探索联合社会企业举办“品味美食 了解地名 发现历史”地名文化宣传活动,助力“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曲靖19.7度的夏天”曲靖市夏季文化惠民活动。
(二)多方寻亲举措协同发力,照亮茫茫回家之路。曲靖市各救助管理机构在寻亲工作方面居全省前列。通过听口音辨人、查随身物品、随意书写、“试送”甄别、做客“交通之声”、用微视APP直播“6·19救助管理机构开放日”活动、将寻亲成功案例在曲靖法治栏目等媒体进行宣传报道、利用“抖音”等新媒体发布滞留人员信息进行寻亲等方法创新寻亲模式,扩大寻亲范围。全年为8名受助人员寻亲成功,其中的典型案例曾被评为全国社会事务领域“我为群众办实事”的典型案例。
(三)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激活“物质+服务”源动力。2023年7月,曲靖市沾益区被列为全省社会救助“物质+服务”改革创新试点工作县(区),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市、区民政局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联动社会力量积极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构建“1+4+N”服务体系,推动形成适应特殊困难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的“物质+服务”救助方式。以“阳光计划”关爱“一老”。“幸福餐桌”、适老化改造工作稳步推进,机构养老、街区式养老、居家养老等新模式不断涌现;以“禾苗计划”呵护“一小”,建立“四点半课堂”“儿童之家”,落实走访探视6583人次。以“暖心计划”帮扶“一残”。为1040人提供了康复服务,完成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310户。以“春风计划”爱陪护“一患”。建立健全因病致贫返贫长效机制,减轻困难群众重特大疾病医疗费用负担。通过建立服务类社会救助需求评估体系、制定服务清单,织密服务网络等工作举措,使社会救助更有“温度”。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及做法。
(四)召开全市民政服务机构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及双重预防机制建设验收抽查工作现场会。为扎实推进全市民政领域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以及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工作。与消防救援局联合印发《全市民政服务机构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及双重预防机制建设验收抽查工作总体方案》,并于9月20日在宣威市云峰医院老年康复公寓召开全市民政服务机构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及双重预防机制建设验收抽查工作现场会,观摩会议主要按照实地观摩验收点消防安全标准化管理建设以及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相关标识标牌上墙情况、体制机制建设及台账资料等工作情况;组织验收点安全责任人、安全管理人等重要岗位人员开展安全知识理论闭卷测试;观看验收点现场应急演练;再抽取一家按此模式进行检查验收等流程开展,进一步规范统一抽查验收模式,为后续各个包保组开展检查验收工作提供参考范本。
三、存在的困难
(一)执法力量薄弱。全市各级民政部门普遍存在尚未设有政策法规或行政执法科室,持有执法证人员分散在各个工作岗位,某一领域执法时专业执法人员太少,抽调的其他部门执法人员业务不够熟悉。
(二)执法业务不精。民政执法人员所在科室不涉及执法内容,平时在做好本职工作之外根本没有精力再对执法工作进行研究,执法知识机会甚少。执法时也往往由相关执法业务科室负责人办理,但其他部门持执法证人员因对执法程序不太熟悉,导致业务科室在处理执法案件过程中容易力不从心。民政业务涉及面多,政策涵盖广,信息量大,执法业务科室所涉及的执法事项各不相同,在考虑执法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借助其他部门开展跨机构联合执法,但因双方部门执法人员都对业务工作不熟悉,无法准确查实被检查对象存在的问题和发现可能违规的情况,往往只是“人走到位”,联合执法检查工作流于形式。
(三)执法环境艰难。由于执法依据偏软,民政行政执法人员又没有统一着装,外在形象也无任何标志,执法过程缺乏权威性和易识别性。此外,由于有些执法对象涉及同级部门,严格执法容易得罪人,故而难以将执法处罚落实到位。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进一步改进机构职能设置。各基层民政部门应设立专职执法部门,配备专职执法人员从事民政各项行政处罚业务,做到专人专职,精准高效办公。
(二)进一步增强民政法治意识。积极采取多形式、多维度的执法培训,借助线上培训、电视电话会议等新媒体手段开展执法培训,引用生动具体的执法案例剖析执法流程及相关文书要求,不断强化民政系统执法人员的法治意识,确保执法人员知法用法;同时从上而下地加强民政政策宣传及群众普法工作,强化民政行政处罚的震慑力。
(三)进一步完善民政执法依据。在现有法律法规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修改完善相关条例内容,增加细化执法依据,对可能出现的违法情形做好界定归纳,便于基层执法有法可依。
曲靖市民政局
2025年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