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动态 > 正文

宣威:补齐“四个”短板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2023-12-27 11:26:23   来源:宣威市政府信息公开管理服务中心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宣威市始终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位置,紧紧围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一主线,突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提升”工作主题,扎实做好教育各项工作。2023年,全市聚焦教育突出问题,建强基础、补齐义务教育、学前教育、教育人才、高中教育四个短板,破解制约宣威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体制,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天蓝云白东阳暖,校美人勤万象新。2023年12月,新建招生的西宁五小迎来了他们的第一届体育节。孩子们在全新的校园里,全身投入,全心融入,崇尚运动,享受快乐。不少家长在校陪同,现场感受孩子们在新校园里的幸福。

宣威市西宁五小学生家长李丽佳:“西宁五小的硬件设施应该是整个宣威市最好的,它的篮球场,羽毛球场,足球场这些在小学里面应该是少有的。”

宣威市西宁五小学生家长徐霞:“在宽敞的教室里面设置了不同的功能区,让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更有序。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我们作为家长,真的非常满意。”

2023年,西宁五小仅用时5个月就建成招生,创造了全市重点项目建设的“宣威速度”。占地74.5亩,总投资1.4亿元,增加学位1980个,是宣威目前占地面积最大、投资最多的一所小学。

宣威市西宁五小校长聂允奎:“西宁街道第五小学是在国家全面二孩入学高峰的背景下建的。从2023年的3月份开始动工建设,8月份教学区建设基本结束,到9月4号正式举行了开学典礼。从开工建设到投入使用,仅仅用了短短的5个月时间。这得益于建设主体西宁街道办事处“雷厉风行、紧抓快办”的工作作风,也得益于全市各部门通力合作,协调配合,开通了绿色通道,简化了审批程序,才使得整个项目推进得如此迅速。”

针对义务教育“村空、乡弱、城挤”突出问题,宣威市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调整学校布局规划,加快基础设施扩容提质,以民生福祉三年行动为抓手,统筹推进“二孩”学位保障和“十件民生实事”落实,投入7.36亿元,实施持续增进民生福祉2023年50个教育项目建设。作为其中之一的西宁五小“火速”建成,有效解决了“二孩”入学高峰问题。

宣威市西宁五小校长聂允奎:“西宁街道第五小学是按照现代化教育示范学校的标准来建校。学校建有标准的篮球场、足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各个教学的功能室设施设备非常的完善。可以说,西宁五小的建成,确实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质环境。”

继西宁五小快速建成招生后,9月13日,宣威市2023年“十件民生实事”重点工程之一,市第一幼儿园新园揭牌开园,仅用6个月时间便建成投用,新增学位720个。

宣威市第一幼儿园园长束金娥:“新环境、新征程、新希望,我们将以此为新的起点,不断提升宣威市第一幼儿园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为孩子们提供最合适的教育,帮助孩子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这里快乐、健康成长。

针对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低的问题,宣威市不断扩大学前教育供给,提高公办占比。盘活现有资源扩容一批,充分利用城区现有小学的闲置校舍举办幼儿园,在双龙三小等7所小学增设附属幼儿园,增加学位740个。新建、改扩建幼儿园补充一批,增加学位3640个。2023年,宣威市公办在园幼儿学位占比达50.24%。截至2023年11月,宣威市新建6所幼儿园、2所小学、1所初级中学,迁建2所小学,改扩建13所小学、7所初级中学。现已完工并交付使用的有4所幼儿园、6所小学,有效解决了周边辖区适龄儿童就近入学问题,不断化解教育资源合理配置难题。

学生家长曲万昆:宣威这个学校建的很及时,因为随着当时这个人口是一种增长的状态,还是跟得上节奏的我感觉,重视程度包括一些硬件设施,包括老师素质都感觉明显的在稳步的提升,这个是很难得的,非常满意我感觉。

抓今天宣威的教育,就是抓宣威未来的发展。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宣威市委、市政府下大决心、下大力气,坚定不移推动各级各类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强基础,补短板,全市教育工作取得不断进步。全社会重视支持教育的氛围更加浓厚,教育资源更加均衡,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教育改革积极推进,教师队伍不断优化。

宣威市教育体育局党组副书记王开良:过去的一年,我们优化教师队伍,补齐教育人才短板。深化校长职级制改革。评审一至五级校长623人。持续推进“县管校聘”改革。大力开展人才招引和培养。2023年招聘录用253人,腾岗聘任教师454人。强化优质特色发展,补齐高中教育短板。加快宣威一中分校区建设,明确3年内将4所乡镇高中分阶段搬迁进城集中办学。加快宣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建设步伐和达标创优工作,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抓实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文/杨金香 张立新 杨波 金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