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手机入校园相关保障措施不可少
2021-02-02 15:24:36 来源:曲靖市教育体育局
随着手机的日益普及,学生使用手机对学校管理和学生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为保护学生视力,让学生在学校专心学习,防止沉迷网络和游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为广大中小学校科学有效加强学生手机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与指导。手机给学生带来越来越大的困扰,已经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但学生手机使用管理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制宜,如何加强学生手机管理,也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基层反映禁止手机入校园相关保障措施不可少。
一、监督管理要有“力度”。禁止将手机等电子设备带入校园也是各国基础教育的普遍共识和做法。2018年7月,法国国民议会通过了一项禁令,禁止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学生在校期间使用手机等电子设备,英、美、德等国家也以刚性校规限制学生校园使用手机。《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但确有需求学生将手机带入校园,学校要将手机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制定具体办法,明确统一保管的场所、方式、责任人,提供必要保管装置。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基层建议,让学生带手机并不意味着对手机的使用不加限制和管理,学校要明确规定什么时间可以用手机,什么时间不能用,还应让学生懂得手机的使用场合。学校应该将手机使用管理的要求明确告知每位教师、每个学生,然后由教师监督、学生互相监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教育引导要有“深度”。正确、合理地使用手机,是信息化时代人们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引导,让学生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避免简单粗暴管理行为。当大量中小学生普遍、频繁地使用手机,手机也就成为育人工作的一块重要阵地。基层反映,要把手机使用管理当成对学生开展教育的契机,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教育价值,要引导学生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坚持“管”与“教”结合,化危为机,培养学生的自制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让学生懂得网络礼仪。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不要为手机所役,要做手机的主人;另一方面也要培养学生文明使用网络的素养,筑牢思想的防火墙。真正让学生拿得起、放得下、管得住、用得好。
三、家校共育要有“广度”。《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专门增设“网络保护”一章,对政府、学校、家庭、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等不同主体作了规定,力图实现对未成年人的线上线下全方位保护。《通知》的出台,也是落实“十四五”规划和《建议》,践行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内在要求。家庭是人发育、成长、生存的首要基地,家长应当言传身教,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履行教育职责,加强对孩子使用手机的督促管理,形成家校协同育人合力。基层反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动员学校、家庭、社会协调合作,协同育人,从而以良好的学校环境、家庭氛围、社会风气巩固育人成果,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也有人认为,
四、人文关怀要有“温度”。加强中小学手机管理,要避免简单粗暴的“一刀切”,执行政策不能“走偏”。针对学生与家长的通话需求,学校应通过设立校内公共电话、建立班主任沟通热线、探索使用具备通话功能的电子学生证或提供其他家长便捷联系学生的途径等措施,解决学生与家长通话需求。基层反映,一般不建议小学生带手机上学,必要时的家长联系、紧急情况下的报警功能,一般的电话手表就可以实现;初中、高中可以允许学生带手机上学,但不提倡带功能过多、昂贵的手机,且要加强统一管理。也有人反映,手机是当下导致学生与家长和教师产生矛盾的重要因素,甚至会成为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紧张的重要“燃”点,学校和教师要有一定的心理预期和包容度,讲究批评教育艺术,不能简单粗暴地制订和选择惩罚措施,比如砸、摔学生手机等行为,都是不可取的,很可能引起学生的对立情绪。可以采取比较柔和的措施,比如积分制,即积够一定的正向分数就可以获得奖励,或者积够一定的反向分数就要接受相应的处罚,但要注意相关处罚不能伤害学生的身体和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