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佳园是2018年云南省级下达的新增易地搬迁安置点,是宣威市唯一安置规模上万人的安置点,也是全省17个万人以上安置点之一。2019年11月,24个乡(镇、街道)建档立卡贫困户3773户12561人搬迁入住复兴佳园,并新成立复兴街道。两年来,宣威市委、市政府持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不断完善复兴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幼儿园、小学、农贸市场等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便民设施,全方位满足搬迁入住的各族群众安居、就学、就医、创业等一揽子需求,让1万多人各族搬迁群众融入城市生活,各族群众在这里血肉相连,和睦相处,亲如一家,民族团结之花在这里盛开。
复兴佳园占地317.65亩,概算总投资13.4亿元,新建安置住房23栋,地下车位4150个,建筑面积35.6万平方米。搬迁入住的12561人中,汉族11151人,少数民族1410人:彝族964人、回族268人、苗族60人、壮族53人、哈尼族17人、布依族7人,水族7人、蒙古族6人、佤族6人、傈僳族5人、普米族2人、傣族3人、拉祜族3人、纳西族2人、怒族2人,土家族2人,维吾尔族1人,瑶族1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入住人口的11.2%。
秋日的阳光里,穿行在小区内,不时能够看见来来往往的居民热情地相互打招呼,老人们面容祥和地在长廊内休息攀谈,妇女们在广场上跳起热烈的广场舞。一旁,各民族的孩子们快乐地嬉戏欢笑……
在复兴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大厅,党务、计生、民政、社保、综治等党群服务窗口项目齐全。一大早,48岁的彝族大姐李美花来到这儿办理残疾人“两项补贴”,工作人员耐心的询问有关情况后,很快就按照相关政策为她办理好了。“有事情下楼来一会儿就办好了,不懂的问问工作人员,很快就办好了,真方便。”李大姐高兴地说。
搬迁群众办事方便了只是复兴街道其中的一小块工作。现在,复兴街道还打通服务居民“最后一公里”,把服务触角延伸至龙泽、锦秀、荣兴3个社区,将最贴心的服务保障送到搬迁群众家里。搬迁群众吕祥忠和余福珍两位老人年纪大了,身体不好,他们的家庭签约医生会定期到家里随访,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并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力所能及的困难。
在新开放的乡愁文化馆里,碾子、手推车、石滚、镰刀、锄头、蓑笠、草鞋,色彩艳丽的彝族、苗族服饰,独具宣威农村文化特色的农耕用具“欢聚一堂”,收集记录本地生产、生活的农具、餐具、炊具、服饰以及各类生活用品等实物,通过实物列展、图文介绍、口述讲解等形式进行展示,让参观者深入其中,品味农耕文化,乡土风情触手可及。引发各族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情感共鸣,增进各族群众互相了解,进一步促进交往、交流、交融。
“哎哟,说不得了,就和我亲姑娘一样”。谈起宣威文旅局的结对帮扶干部吕燕,从文兴乡搬迁入住的78岁老人母培芝激动地说。为帮助搬迁群众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来自省、市、县172个单位共2508名帮扶干部和12561名搬迁群众结成对子,用真心、动真情,全方位帮助入住的各族群众解决实际困难。这次,才从母培芝家门出来,吕燕又返回叮嘱老人准备好两张照片,要帮老人办张公交爱心卡。“我希望大妈也能享受到城里老人的福利,能经常坐公交进城到美奂广场、虹桥湿地公园等地方走走看看,感受城市生活的美好和便利。”
有了好房子,就能过上好日子。“家和万事兴。”小区的回族居民马红说,这是她和其他居民入住新房后的最大企盼和心愿,“只有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祖国才能更加繁荣昌盛,才能保障每一个普通百姓的幸福生活!”在复兴街道锦绣社区,居民和街道、社区工作人员正在“居民说事”,各族群众和街道、社区干部面对面沟通,大家把诉求说出来、矛盾纠纷摆出来,坦诚商讨解决的办法。通过“敞开说”和“共同议”的方式,把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管理权落到实处。街道、社区自行选定场所,每月“说事”一次,说群众的矛盾纠纷、烦心事、牵挂事,围绕化解纠纷、解决问题谈想法、想对策。同时,街道还建立“街道—社区—楼栋—单元—住户”五级网格化精准管理机制,选派政治素质强、政策业务熟、群众工作好的干部担任单元长,对接服务到每家每户。
复兴街道党工委书记朱如超介绍说:复兴街道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全市民族团结示范区、脱贫致富示范区、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社区治理示范区”的发展目标,本着全心全意为各族居民服务的理念,着眼居民的所需所盼,积极抓实产业就业、就医就学、社会保障、生活优惠、手续转接、社区治理、特殊人群服务、少数民族法律援助体系等方面的政策落实,让入住居民都能够安心居住、快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