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20日,随着会泽县鱼洞杨家村集中安置点最后一批同步搬迁群众喜迁新居,至此,全市近20万群众搬进了“幸福家园”。
曲靖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启动以来,通过紧盯“建设、入住、拆旧”抓进度,聚焦“教育、医疗、饮水安全”补短板,着力“产业、就业、社会融入”稳后续。目前,全市509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处处呈现和谐气象,搬迁群众在新家园中逐步开启美好生活。
全方位“软”“硬”兼顾配套设施
通过科学合理配置资源,全面统筹考虑安置点规模和迁入地既有配套设施,全市安置点的“硬基础”得以优化。按照中心村安置点保基本,大型安置点实现“50个有”工作目标的要求,全市共争取21个教育和卫生项目获得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全面补齐安置点基础及公共服务设施短板,群众搬迁后,与迁入地居民享有同等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安置点逐步加强的村级组织活动阵地、文化阵地和思想阵地建设,提升安置点的“软实力”。通过搭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新思想大讲堂、文化小礼堂、心愿树爱心工作室、文明银行、追梦书吧、心理咨询室、文明实践超市等平台引导搬迁群众逐步更新生活习惯,适应城市生活。部分安置点建设村史馆,展示时代变迁,使搬迁群众饮水思源,感恩奋进。
多层次实现“户均一人”稳定就业
近期以“就业”为主导,在集中安置点设立就业创业公共服务站或服务窗口,全面开展劳动力摸排,建立劳动力就业动态信息台账,举办易地扶贫搬迁专场招聘会,目前,全市集中安置点贫困劳动力已实现户均1.55人就业。通过积极探索政府引路、企业搭台、群众参与模式,在全市集中安置点建设扶贫工厂135个,带动就业7600余人,实现搬迁户“居家楼上、工作楼下”,挣钱管家两不误。远期以“产业”为支撑,进一步强化产业培育,发挥产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全市集中安置点累计实施农业产业项目581个,共建成畜牧养殖小区223个,后续产业和新型经营主体实现对有产业发展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全覆盖。
立体化编织管理“服务网”
按照机构设置与安置规模相适应的要求,在会泽、宣威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点新成立3个街道13个社区,依照“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总支—组团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管理框架,及时跟进安置点基层党组织建设,开展网格化服务。依法完善安置点内基层自治组织,组织指导搬迁群众推选片长、楼栋长,按片设立综合服务和党群服务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务,按照下楼就有党组织、卫生服务站、学校、活动广场、公交车、扶贫车间、农贸市场、志愿服务,全力实施“八个下楼就有”工程,为搬迁群众提供立体化的便民服务。
多形式实现搬迁群众“快融入”
在县级成立安置点志愿者服务总队,分设“文化惠民、科技科普、医疗健康”等服务小分队,由对口部门定期组织志愿者到安置区和安置点每个单元为搬迁群众提供全方位的生活融入、邻里互助、纠纷调解、平安创建等活动,以及文明礼仪、家庭卫生、爱护公共环境等良好生活习惯培训,帮助搬迁群众尽快融入城镇生活。在县城集中安置点,通过“三十二个一”文明实践活动,即:过马路、进超市、进医院、进农贸市场、引导个人卫生习惯、引导“五净一规范”家庭卫生管理、参观银行、参观政务中心、乘公交车、讲解家电使用、维护环境卫生、熟悉城市环境等促进搬迁群众尽快融入城镇生活,提升搬迁群众新市民的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
广角度打好巩固提升“组合拳”
全面贯彻好国家、省、市对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决策部署,编制全市5个万人以上安置点巩固易地扶贫搬迁成果实施方案,结合全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将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与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战略有机衔接,进一步研究和完善搬迁群众多元化参与机制、信息资源共享机制、风险分散补偿机制和正向发展激励机制,实现搬迁群众长期、持续、稳定和彻底脱贫,持续完善提升易地搬迁成果,坚持把后续扶持的“下半篇”文章做精彩。
(通讯员:徐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