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部门动态 > 正文

2019年曲靖市粮食生产简析

2020-03-04 09:05:17   来源: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须品,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长期以来,曲靖各族人民依靠特有的多貌地样、立体气候及丰富的土壤类型等优势,取得了可喜成绩,农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加快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一、2019年曲靖粮食生产情况
 
  (一)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全市粮食生产中,稻谷、小麦、玉米、蚕豆和马铃薯占有主要地位,是曲靖市主要粮食品种。2019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944.55万亩,同比增长1.3%。其中:稻谷播种面积98.53万亩,同比下降4.4%;小麦全播种面积57.75万亩,同比下降4.0%;玉米播种面积355.88万亩,同比略增0.3%;蚕豆播种面积38.63万亩,同比增长8.7%;马铃薯播种面积262.76万亩,同比增长3.2%。近几年,曲靖市主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稻谷、小麦、玉米呈逐年下降趋势,马铃薯和蚕豆呈逐年增加趋势。稻谷、玉米的播种面积从2017年的111.21万亩、378.01万亩降到2019年的98.53万亩、355.88万亩,年平均降幅为4.1%、3.2%;蚕豆和马铃薯的播种面积从2017年的35.01万亩、232.90万亩增到2019年的38.63万亩、262.76万亩,年平均增幅为3.1%、4.2%。小麦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
 
  (二)主要粮食作物产量:2019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319.62万吨,增长1.6%。其中:稻谷产量45.43万吨,同比略增0.1%,占粮食总产量的14.2%;小麦产量8.76万吨,同比下降1.9%;玉米产量163.75万吨,同比略增0.1%,占粮食总产量的51.2%;蚕豆产量8.40万吨,同比增长1.4%;马铃薯产量(折粮)70.94万吨,同比增长4.9%,占粮食总产量的22.2%。近几年曲靖市主要粮食作物产量较为稳定,稻谷、玉米和薯类(主要是马铃薯)仍然是曲靖的主要粮食品种“三驾马车”。玉米占比最高,成为曲靖市最大粮食作物。小麦和蚕豆占比较低,分别占粮食总产量的2.7%和2.6%。
 
  (三)主要粮食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随着良种良育、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止、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等农业科技措施的不断推广,以及曲靖农田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曲靖市粮食综合单产不断提高。2019年主要粮食作物中,稻谷单产461.03公斤,同比增长4.7%;小麦单产151.70公斤,同比增长2.2%;玉米单产460.13公斤,同比下降0.2%;马铃薯单产(鲜薯)1349.96公斤,同比增长1.5%。2017-2019年曲靖市主要粮食作物稻谷、小麦、玉米和薯类(主要是马铃薯)的单位面积产量年均增幅分别为:4.2%、1.4%、3.0%和4.9%。单产的增加弥补了播种面积减少的短板,提高了产量,增大了供给。
 
  (四)年初预定目标完成效果较好。为实现粮食稳步增产,曲靖市严格执行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落实各级行政首长对本行政区域粮食安全的主体责任。并遵循稳面积、优结构、推科技、攻单产、增总产、提品质、强效益的增粮措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守住耕地数量。抓好陆良、师宗2个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县和麒麟、沾益、会泽、宣威、富源、罗平6个云南省新增百亿斤粮食产能县工程,提升粮食生产核心区产能。
 
  二、曲靖市粮食生产的优势  
 
  曲靖素有“滇东粮仓”之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资源条件,造就了曲靖丰富的农产品种类。所辖县(市、区)农业发展各具特色,九个县(市、区)有八个产粮大县。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从耕地保护、政策落实、投入扶持、科技支撑等方面叠加良策,不断增强粮食生产能力。  
 
  (一)政策支持有力。多年来,曲靖市坚持把种粮补贴作为鼓励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抓紧抓实。一是获得中央农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1750万元,实行耕地休耕试点和粮改饲补贴工作,有效增强了广大农民农业生态资源保护意识,保护了广大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二是及时将6.3亿元(含宣威)耕地地力保护惠农补贴资金通过“一折通”兑现到全市133个乡镇126万户种粮农户手中,实现政策宣传100%到人、补贴资金100%兑付到户,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有效保护了全市近700万亩粮食生产耕地地力,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持续稳定;三是获得省级财政农业生产发展专项(粮食生产)补助资金1800万元,有效增强了粮食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有效减少了化肥、化学农药使用量。四是2019年全市8个产粮大县共获中央财政奖补资金15580万元,耕地地力保护补贴4亿于元,重点用于粮食生产。五是中央财政对制种大县奖励资金2000万元。这些政策充分保护粮农种粮积极性,解决粮农后顾之忧。
 
  (二)地理、气候条件较好。曲靖市位于云贵高原中部滇东高原向黔西高原过渡地带,地貌多样,土壤类型丰富,PH值多在4.0-7.5之间,土壤肥力较好,有机质含量在1.5-5.0%之间,适宜稻谷、小麦、蚕豆、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种植。加之境内气候以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为主的六种气候带,立体气候明显。年均温差16.0℃,年均日照时数2041小时左右,年均无霜期240天,年均降水量1011毫米。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适合多种作物生长。
 
  (三)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以农业优质安全、节本增效、绿色发展为技术导向,提高农技推广服务供给质量效率为目标,创新管理机制,优化组织方式,进一步提升农技推广服务水平、服务能力。2019年,44个主要农作物品种通过云南省审定,宣威市和会泽县获农业农村部“国家区域性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批准认定;获得部级农业科技成果奖5项,省级农业技术推广奖17项,3个主导品种、3个主推技术被省厅推介发布在全省推广应用。同时,曲靖特色小品种杂粮也得到了重视,荞麦、燕麦、优质薯类等名特优粮食产品比过去有了长足发展。种植业结构更加趋于合理,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四)农机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共争取中央农机购置补贴资金4271万元,补贴机具9202台(套)。在省内首先试验示范推广水稻机插秧测深施肥技术,实施麒麟区水稻、沾益区玉米、陆良县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提升了农业机械化水平。预计到年底,农业机械总动力达305万千瓦,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53%,完成农机作业面积947万亩。
 
   三、曲靖市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
 
   曲靖市粮食生产尽管连续多年实现增产,但随着人口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和膳食结构的优化改善,口粮、加工用粮和饲料用粮的需求将呈刚性增长。加之全市种植结构、耕地资源、水资源、劳动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制约,粮食生产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任重而道远。
 
  (一)农田水利设施依然薄弱。由于曲靖特殊的自然环境,加之雨季集中,降水季节分配不均衡,季节性缺水明显,山区耕地农田水利建设滞后,水利基础设施匮乏,灌溉保证率低、水土流失严重,综合配套设施不全,缺乏有效地管护机制,原有基础设施损毁严重,工程性缺水较为突出,农田水利、机耕路等产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落后,大部分耕地只能“靠天吃饭”。雨养农业的现象突出,极大地制约着全市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的短板。 
 
  (二)自然灾害多,粮食生产风险大。“每年一小灾,三年一大灾”是对曲靖自然灾害的真实写照,每年,曲靖都会发生多种自然灾害,有时单独发生,有时同时发生。旱、涝、冰雹、霜冻、病虫、山体滑坡和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突发的自然灾害往往给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灾害的叠加效应严重影响着曲靖的粮食安全。
 
  (三)比较效益低,农业种植结构制约粮食生产,农民种粮意愿不强烈。曲靖市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条件造就了农业生产的多样性,各种经济作物、时鲜蔬菜、时鲜水果、花卉、天然药物等高原特色的农产品得到迅猛发展,为农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并获得较好的收益。经济作物和生物资源的大力发展,占用了不少耕地,减少了粮食种植面积,影响了粮食生产,缩减了粮食供给。而粮食生产效益较低,一家一户的小规模种植不可能产生较大的收益,许多从事粮食生产的农民放弃种粮,或者是改行外出打工,农民种植粮食的意愿不强烈。
 
  (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滞后,带动力不够。现代粮食种植仅依靠一家一户的耕作是很难实现跨越发展的,必须依靠社会力量的广泛和深入参与,尤其应该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体上,全市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数量在增加,规模在提升,但 “小而散”、“档次低”,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程度不高,产、加、销体系尚未成熟,市场建设滞后,没有形成全产业链,自身内生动力弱。 
 
  (五)社会化服务水平低。一是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水平低。主要体现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运行体制、机制不顺,乡镇经费缺乏,农业技术队伍难以发挥其应有增产增收作用,农业科技支撑不足。二是社会农业专业化服务组织处于初级和成长阶段。工厂化育秧、机械化耕作、病虫害统防统治、机械收获烘干等服务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
 
  四、曲靖市粮食生产的对策建议
 
  (一)持续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一是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重点是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并将其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继续实施水库除险加固和山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大幅提高水利化程度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尽快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严把农药化肥超标使用,巩固测土配方施肥成果,鼓励使用农家肥、绿肥、有机肥等。三是加快农业机械现代化发展步伐。实施自然村道路“畅通”工程和机耕道建设,加快适合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示范推广,提高曲靖农业现代化整体水平,使农业机械现代化走进田间地头。
 
  (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农民种粮意愿。优化惠农政策落地,充分发挥补贴政策的引导作用,增强中央农业保护补贴的指向性、精准性和实效性,加大对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力度,提高中央农业保护补贴政策效能。产粮大县用好用活产粮大县奖励资金,财政要继续在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种子市场专项检查、救灾备荒种子储备、粮油作物新品种选育与示范推广、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让农民切实感受到种植粮食带来的收益,充分调动种粮农民的积极性。  
 
  (三)扶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社会参与。以省、市级和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为重点,以农业庄园、家庭农场为补充,依靠社会力量的广泛和深入参与,以内部培育和外部引入双管齐下,促进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改变一家一户的传统耕作模式,使全市粮食连片种植面积大幅提高,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增加耕地使用率,减少浪费,提高粮食产量。
 
  (四)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强化生产硬件和科技两大基础,充分挖掘增产潜力,着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稳步提升,在不增加耕地的前提下,增加粮食总产。一是持续组织实施粮食高产创建活动。以粮食产能区建设为平台,依靠科技进步,强化行政推动,开展绿色增产模式攻关,推进标准化的高产高效、绿色环保技术模式。巩固已有的粮油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建设成果,推动高产创建整县、整乡制推进试点,实现“产量稳定”、“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二是加大对粮食生产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坚持粮食增产与资源节约、农机与农艺相结合,推进良种良法配套,推广高产优质良种、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发挥现代农业技术在提高粮食单产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