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部门动态 > 正文

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使之成为曲靖乡村振兴的助推剂

2020-01-03 11:00:29   来源:曲靖市统计局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在我国“三农”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曲靖是全省的农业大市、人口大市、资源大市,乡村振兴恰逢其时、大有可为。近年来,曲靖市顺势应时,秉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走在全省前列的使命,坚持质量、绿色、市场“三个”导向,大力打造“绿色食品牌”,农业发展新动能不断培育壮大,农业生产效益明显提高,农业发展迈向新高度。曲靖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产业兴旺提供了坚实支撑,但站在推进乡村振兴的宏观和微观要求综合审视,仍然面临不少的困难和问题,一些瓶颈和要素制约亟待破解。如何让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笔者提出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一、发展现状
 
  在省、市打造“绿色食品牌”工作带动下,高效经济作物产业成为支撑种植业提质增效的主动力和主动能,蔬菜、水果、中药材等产业取得快速发展。
 
  (一)蔬菜产业发展迅猛。近年来,全市蔬菜呈现鲜销为主、加工兴旺、其他种类蔬菜调剂补充的格局,坚持“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路子,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增收致富。引进龙头企业,培育、壮大本土蔬菜种植企业依托陆航、成雄、堂生等蔬菜龙头企业销往广州、深圳、上海、香港、澳门等地,部分蔬菜企业、合作社利用云南为边境省份的优势,通过对外贸易口岸出口至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此外还种植根菜类、葱蒜类、瓜类、豆类、水生类蔬菜调节种植结构和调剂市场供给。
 
  (二)中药材产业稳步推进。一是围绕打造“滇东药谷”,依托云南希美康、沾益益康等20家省、市级中药材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小黄姜、薏仁、当归、滇黄精等地方特色优势品种。二是围绕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积极推进中药材种植技术科技成果转化,沾益区生物资源站向国家专利局申请3项发明专利;“龙津”牌灯盏细辛,荣获2018年云南省“十大名药材”第五名。三是生姜、薏仁、三七、白芨、重楼等中药材的规模种植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三)水果产业势头强劲。在巩固发展地方水果的基础上,按照适区适度发展原则,着力推进高端蓝莓、柠檬、草莓等高端水果种植基地建设。近年来,全市水果呈现以下亮点:一是绿色农产品品牌工作有成效,多产品通过国家绿色品牌认证。二是结合产业扶贫大力发展水果产业。麒麟区构建了蓝莓产业园、猕猴桃产业园、特色水果产业园。师宗县选准优势特色水果产业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组建产业扶贫合作社23个,发展黑桃、水蜜桃、雪桃、柑橘、柠檬、苹果、梨、人参果等;富源县利用扶贫资金发展石榴、黄桃;省级专家助力脱贫攻坚在会泽县重点扶持石榴和雪桃产业;罗平县在三省交界开发芒果产业带动三省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脱贫。三是实现联合做好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引进高端水果新品种,为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特产示范基地建设卓有成效。培育特色高效主导产业及市级扶贫主导产业,推进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生产,2019年包装重点项目1921个,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基地530万亩,上报省级“一村一品”村74个、镇7个,新培育龙头企业27个、农民合作社923个、家庭农场193个,预计累计培育农业龙头企业478个,农民合作社5861个、家庭农场2338个,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1.6:1。
 
  (五)新产业新业态方兴未艾。一是加强电子商务基础性建设,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和农产品信息中心平台加大农产品宣传推广,百余种特色产品上线销售。二是发展乡村旅游方面,目前已形成多类型乡村休闲产品,如麒麟水乡千亩荷花、罗平 “七彩花海”基地等。
 
  (六)农产品品牌开发力度显著提升。2019年全市新增“三品一标”产品111个,企业31家。累计持有有效证书的“三品一标”产品511个,企业189家。其中:无公害农产品256个,绿色食品及生产资料产品205个,有机产品37个,地理标志产品12个。全市已获证企业入网注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管理平台,实现“带标上市、过程可控、质量可溯”,获证农产品监测抽检的合格率100%,居全省前列。曲靖市现有涉及食品的云南名牌13个、曲靖名牌13个。
 
  (七)农村改革日渐深入。一是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稳步推进。2019年,全市完成清理土地承包档案92.4万卷,调查承包农户131.8万户,确权耕地面积1192万亩,确权承包农户128万户,占家庭承包农户的98%。二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全市全面启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三是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扩大,2016年以来,投入市级财政奖补资金2686.39万元,推动全市新增土地流转154.84万亩。2019年,累计流转226.82万亩,新增46.55万亩,累计流转面积占二调耕地面积1244.6万亩的18.22%。四是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市对15.32万亩水稻、162.03万亩玉米开展实施种植业政策性保险,全年获赔件177件,赔款59.86万元,农村发展活力进一步激发。
二、制约发展因素   
 
  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是产业兴旺。产业兴才能乡村兴,产业旺经济才能强。产业兴旺,必须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乡村产业发展滞后,没有产业发展做支撑,乡村振兴就很难取得大的突破。
 
  (一)资源优势转换不够。一个产业、一个区域公用品牌的强大,必须有龙头企业带动,必须有一个或者多个实力强大的市场经营主体,这是产业发展和品牌塑造的载体和支点。曲靖市农业资源优势明显,但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与农业产业化发达地区相比,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偏少,科技含量低,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等问题较突出,加工企业“小、散、弱”的现状未得到根本改变,规模化经营水平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与全省其他产业先进的地区相比,在产业发展的水平等方面还存在着差距。2019年,曲靖市“省级农业龙头企业”96家(全省843家),占全省比例为11.39%;“国家级龙头企业”仅2家(全省39家),占全省比例为5.13%。
 
  (二)市场竞争力不强。如何在同质竞争中取得差异化的营销效果,品牌是最终制胜的法宝。截至2019年全市持有“三品一标”有效证书企业189家。但有一定知名度、有一定市场占有率的仅有“宣威火腿”、“罗平油菜”、“马龙苹果”、“富源魔芋”等区域品牌及“山地蓝莓”、“自然醇”、“高原尚品”等企业品牌,在国内同行业中影响力、知名度较高、叫得响的品牌少,缺少具有市场号召力及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引领,导致市场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彰显不够等问题仍然较为突出。
 
  (三)科学技术、设备及人才缺乏。一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全市优质品种研发、关键科技攻关、配套技术集成、高端产品开发等方面的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规模化、规范化种植缺乏技术支撑;二是高素质科技和管理人才匮乏。大多数加工企业中,专业的科技人才屈指可数,多是外聘兼职人员作指导,深加工、营销方面的专业人员严重不足;三是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研发能力不强,新产品开发乏力,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竞争力弱;四是技工设备比较简单,落后,采收机械化不足,生产效率不高。
 
  (四)基础配套设施对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支撑力弱。
 
  部分地区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中,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发展受限。一些交通不便、无水利设施、地块小无法进行机械化种植的土地,土地租金往往太低,且种植难度增加。二是农业生产用地规模集中连片流转困难。部分中药材种植基地反映灯盏花种植需要大片土地连片轮作种植,但现在农户土地是分散经营,要从农户手中租用大片土地涉及较多农户,租用难度较大。三是人工费用增加,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成本上升。四是银行贷款难,发展资金欠缺。由于新型经营主体所涉及的种植、养殖业受自然环境影响大,市场风险高,银行贷款难度大,想要扩大生产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五是保险支持力度较弱,抵御灾害能力差。现阶段曲靖市农业保险品种主要有玉米保险、能繁母猪保险和育肥猪保险,保险范围窄,绝大多数新型经营主体都买不到这些险种,一旦受灾,损失难以弥补。
 
  三、几点建议
 
  (一)围绕资源优势,提升品牌竞争力。特色就是独有,特色就是质量,特色就是效益。发展特色农业要着力调优产品结构,突出“优”字,提质增效。一是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和培育力度,延伸产业链条。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优化存量的角度,对知名度高、市场占有率强的企业从政策、资金、科技和税收等方面给与扶持,有效利用其长期发展所形成的技术优势、市场影响,进一步完善其现代企业治理,加大科技创新、技术改造的力度,提升其产品品牌质量和创新能力,重点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以带动相关业态发展。同时,从产业发展领先地区引进技术、人才、资金,逐步形成产业链条,形成集群发展和规模发展,促进产业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二是充分发挥特色农业的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农业农村部门要为企业提供优质农产品资源,招商部门要积极围绕园区规划实施精准招商吸引龙头企业入驻,科技部门要充分发挥农业科技资金的引导作用促进企业提升技术等。以精深加工为重点,着力在延长产业链条、优化产品结构、创新商业模式上下功夫。实施品牌战略,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之路,做强做大“绿色食品牌”,引导加工企业向主产区、优势产区、产业园区集中,在优势农产品产地打造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增强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
 
  (二)围绕“互联网+特色农业”,促进三产融合发展。
 
  要以特色农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加快推进“互联网+特色农业”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一是加快推进“互联网+特色农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围绕特色农业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及农业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三农服务和科研开发等方面,促进信息化与特色农业的有效对接,提升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小规模、地域特色鲜明的农业要获得竞争力,在传统业态下有局限性,而互联网可使特色农产品有更大的市场空间,产品也能卖出更高的价格。因此,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电商,让新产业新业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动能。二是加快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融合发展。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示范,打造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电子商务、休闲观光农业于一体的“互联网+特色农业”示范区。鼓励和引导涉农企业自建农业电商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销售。
 
  (三)围绕人才培养,提升发展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把人力资本的开发和利用放在首要位置,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人才,服务于乡村振兴。一是积极引导农民工、高校毕业生和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业就业,必要时还可把到农村一线工作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二是支持大中专毕业生、城市文化人、工商企业家、互联网业主和各类社会人士来参与曲靖特色农业的投资建设;三是针对职业农民培育的不同阶段,确定不同扶持政策。在发展初期,着力帮助其解决信贷担保、基础设施、土地流转、设施用地等问题;在成长成熟期,着力帮助解决质量安全、品牌建设等问题。与此同时,加快解决农民免费接受职业教育问题,把新型职业农民作为重点扶持对象,积极开展农民田间学校培训,通过农技人员与新型职业农民结成“一对一”的农业科技联盟和利用农科讲堂建立远程教育体系,把专家和农业技术引到田间地头圈舍,注重培训的实效性和参与程度,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科学种养效果。为曲靖市特色农业发展提供最强大的内生动力。
 
  (四)围绕产业扶持,强化金融支持。制定担保、贴息、保险等针对性强的优势特色产业扶持政策,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合理配置信贷资源,进一步强化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金融支持。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业信贷担保机制,利用金融机构中长期贷款加强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大农田灌溉、交通设施等基础配套设施的改造升级。同时建议有关部门能与银行或者社会金融机构联合,搭建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基金服务平台,选一批发展前景好、基础条件夯实、示范带动强、信用良好的龙头企业,帮助企业解决融资困难等问题,同时加大对农业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提高企业发展的积极性。
 
  (五)围绕精准扶贫,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一是抓住关键解决深度贫困。重点加大对深度贫困村支持力度,着力改善深度贫困村发展条件,增强贫困农户发展能力,解决好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同时对因病致贫的深度贫困户落实健康扶贫政策,降低因病致贫贫困户医疗费用支出,进一步解决大病和慢性病治疗、救助问题,减轻贫困家庭医疗负担。二是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将物质帮扶与精神帮扶结合起来,通过实行扶贫政策;教育转变思想观念,培训提高技能、水平和脱贫的能力;同时通过脱贫的典型及村规民约等方式,引导贫困人口自力更生、自主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