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部门动态 > 正文

水族“刺绣”成致富宝 针尖上实现脱贫梦

2019-10-22 15:09:59   来源:富源县民宗局   
        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的古敢乡,是云南唯一一个水族乡。宋朝时间,多元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历经宋、元、明、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当地文化——刺绣。这个地方,被评“为云南十大特色旅游小镇”。
千百年来,富源水族妇女世代自种火麻、苧麻及购买的棉花自纺自织,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心灵手巧的富源水族妇女创造了色彩斑斓的民族民间工艺,真实地装载着富源水族的历史、经济、文化、艺术。发绣是富源古敢水族乡独有的、特有的、濒临失传的民间传统绝活工艺。近年来,富源水族人民人不再靠天吃饭,在这片充满文化气息的土地上,当地群众靠着学习刺绣技艺,走出了一条有自身特色的“刺绣”脱贫路。
针尖上跳舞   靠手艺实现致富梦
        “小郎想妹想得恶,小妹头发来做药;要得妹发带身上,免得相思病来磨。小郎想妹想得恶,小妹头发去做药;你要头发自己逮,你要心肝自己割。”王关翠唱起这段山歌,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叫做“开口跪”。1967年6月出生于富源县古敢水族乡的王关翠,受其母亲影响,自幼(12岁)就跟母亲学发绣,十六岁便能做围腰,绣枕头、做婚服。在市、县、乡及贵州三都的民族服饰展馆均有王关翠所做服饰、包头、围腰、裙子、枕头、鞋子等。在刺绣方面除了继承老人们的精巧手艺外,王关翠通过学习、培训,还掌握了花草、动物、山水的刺绣技巧,特别对水族文字及水族吞口的刺绣研究更深,更加熟练。她所做的水族刺绣服装荣获2015年曲靖市“庆三八”、“非物质文化遗产”巧女手工艺作品展“二等奖”。2018年被列为曲靖市水族服饰及刺绣技艺传承人。“我们水族的文化美得很,现在乡上文化这块工作做得好,大家对刺绣这块也很感兴趣,现在我们村大部分人家都在做刺绣,一年有好几万块的收入。”王关翠笑着说。王关翠还在乡上开了一家水族服饰店,店里不仅制作出售传统的水族服饰,还有非常独特的“发绣”——以头发为绣线的刺绣作品。在古敢水族群众的眼里,刺绣、做水族服饰就是他们的致富宝、脱贫梦。
 
“开店办厂” 带动农村妇女就业增收
       “我希望能扩大工作坊,等旅游开发整起来再开一家农家乐,利用农家乐向外界展示家乡的文化(歌舞、手工服饰、手工艺品等),特别是把家乡的水族刺绣发展的更好。”补掌村妇女主任郎元秋说。郎元秋热爱自己家乡的刺绣文化,她和本村的田春琼曾在2015年由云南省文化厅和云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共同举办的省第九届民族民间歌舞乐展演中的声乐节目《摆调》,荣获银奖;2015年12月19日至2016年1月18日在云南艺术学院参加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第二、三期)”培训班顺利完成相关课程的学习。她通过学习,开阔了眼界,在村里用自己家房子开了一个水族服饰加工坊,带动身边的妇女一起制作水族服饰,现在有员工10人,每年接到的订单有两三百套,可直接实现经济收入60余万元。
       据了解,目前富源县古敢水族乡正在下笔冲村、都章村建设水族服饰及刺绣加工厂。计划投资20余万元购买水族服饰制作加工设备,实地培训水族服饰制作工艺,使这一工艺能够世代传承,为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培训水族服饰制作人员12名,培训后直至能够独立完成水族服饰制作工艺。加工厂建成后年生产水族服饰600套,销售600套,可直接实现经济收入120余万元,进一步带动群众逐步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