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森林城市”、“森林富源”和城乡造林绿化工作的稳步推进,全县人民植绿、增绿、爱绿、护绿意识不断增强,富源县胜境街道通过投资14万购置防火车辆和防火物质设备、续聘或选聘84名贫困人口生态护林员、开展义务植树20万株、做好石漠化造林2000亩补植补造等务实举措,用心、用情、用力守护好绿水青山,“大美富源”正以绿色风采在胜境大地呈现。
下足森林防火硬功夫
从海田村子里到长坡林场有3公里的路程,每天早上8点钟从家里面出发,一直到晚上7点钟才能回到家里,每天在成千上万的树木、草丛、花朵中来回巡走10多公里,从这座山翻越到那座山,从森林小道到沟渠坡埂,成了富源县胜境街道海田社区海田村建档立卡生态护林员温智权每天的必修课。
今年55岁的温智权,2017年就来到胜境街道长坡集体林场当起了护林员。看着一天天长起来的绿树,一天天变好了的生态环境,一天天变清了的山泉水,温智权的心情格外高兴。“要想把这1000多亩森林给守护好,最重要的是要掌握树木的生长规律和森林季节的防治工作,每年的1至6月份主要是做好森林防火,7至12月份主要是防止乱挖、乱采、乱伐,现在每天巡山护林主要是看树木有没有伏倒、是否被人乱砍乱挖、树木是否长虫生病。做好这些工作,有了漫山遍野的绿树,不仅空气变新鲜了,而且我们吃的水都变得更加干净卫生了。”
说起回家后和休息时间的打算,温智权将心中的安排合盘而出,“儿子们都出去外地务工了,晚上回家主要是照管好孙子们,轮休的时候,可以照管好田地里的3亩玉米和0.5亩水稻、1亩洋芋,一年除了护林员8000余元的收入外,田地里和养殖方面还有2000余元的收入”。
富源县胜境街道在扎实做好森林防火宣传基础上,先后投入资金14万元购置防火车辆和防火物质设备,做到森林防火早安排、早宣传、早防治、早落实,全力确保各类森林火灾事故发生。
做实植树造林绿文章
今年50岁的胜境街道海田社区凉水井村建档立卡户李自红不仅在2006年带头退耕还林,而且在2017年也成为长坡林场生态护林员的一员,从事生态护林员岗位的3年时间里,让李自红感触最深的是,自己每年要进行植树2000余株,自己的3个孩子也像自己守护的小树苗一样茁壮成长,分别在富源八中和胜境一中读书,3个孩子一个月要开支1000多元,而且每年8000元的生态护林岗位津贴不仅让一家人多了一份收入,而且自己的爱人也在家门口开了一个小百货店,孩子在学校里也享受到了教育扶贫政策资助,家里面的6亩土地也得到了照管,生活和日子过得还算顺利。”
精准扶贫、生态扶贫不仅给胜境街道海田社区3个居民小组的8户建档立卡户带来经济上的收益,更给他们带来了顾家、管家的最大实惠。
“胜境街道有森林面积13万余亩,森林覆盖率达42.16%,为改善生态,创建森林城市、森林富源,胜境街道积极鼓励群众在路旁、水旁、沟旁、房旁开展“四旁”植树,每年植树20万余株。”富源胜境街道林业站站长雷起宪介绍道。“为创建美丽乡村森林,胜境街道因地制宜开展美丽乡村提升和宜居工程,将绿化规划到每一个村民小组,力争村庄内绿化面积达到40%以上,个别村组达到73%。”
走活生态产业增收路
富源县胜境街道现有建档立卡生态护林员84人,主要分布在海田社区19人、洗洋塘社区37人、多乐社区14人、腰站社区14人。为最大限度发挥生态护林员的作用和功能,胜境街道紧扣精准扶贫的目标任务,严格按照有一定履职能力、自愿报名、精准识别、社区小组贫困户讨论、社区三委班子评定、街道审批等程序,及时将能巡山看护、有管护能力的建档立卡群众吸收到生态护林员岗位中。
随着工业用地、城市用地、城镇建设用地的变化,富源胜境街道林业部门采取点、线、面结合方式,不断增加用地森林绿化面积,大力开展石漠化治理、荒山造林、异地植被恢复,逐步实现建设用地绿化不减少,动员群众、鼓励社区开展荒山、荒坡复绿、义务植树。同时加强对巡山护林人员管理,不断加大违法使用林地、征占林地、乱盗林木、乱采林木、盗捕等违法行为打击力度,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目标。
在做实森林防火、植树造林、增绿补绿等工作的同时,富源县始终坚持“生态受保护,产业得发展,林农获实惠”原则,大力发展林下种养殖、林下中药材经济、林产品精深加工、森林生态旅游产业,林下重楼、林下天麻、林下土鸡养殖等林业产业正如雨后春笋般在富源大地兴起绽放,辖区群众增收路径越走越宽。(曹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