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部门动态 > 正文

【壮丽70年:我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性发展系列报道之二】成就辉煌,滇东大地谱新篇

2019-08-05 16:59:36   来源:市发改委   

 
70年不忘初心,70年砥砺奋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曲靖市委(地委)、市政府(行署)团结带领全市广大人民,解放思想,求实创新,接力奋斗,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在滇东大地上谱写了科学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壮丽诗篇。
一、经济总量大幅增长,综合实力节节攀升
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曲靖市地区生产总值在1994年、2011年、2018年分别跨越了100亿、1000亿、2000亿元大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市经济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为曲靖实现高质量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18年末,地区生产总值攀升至2013.36亿元,经济总量居全省第二位,与1952年的0.98亿元、1978年的8.6亿元、2012年的1400.17亿元有了跨越性的提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2798元,其中1952年为51元,1978年为207元,2012年为23661元;财政总收入373.25亿元,是1952年0.11亿元的3393倍,是1978年1亿元的141.9倍,2012年342.66亿元的1.09倍。
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基础更加坚实
(一)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经过70年发展建设,曲靖市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突破,三次产业结构由1952年的61.2:15.7:23.1调整为1978年的42.7:39.9:17.4,再到2018年的17.9:38.6:43.5,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发展基础愈加坚实稳固,。
优势农业稳步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市国民经济基本为农业经济。1950—1952年,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粮食生产成为农业产业主导成分,1952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1亿元,粮食总产量52.91万吨,油料产量0.76万吨,烤烟产量0.01万吨,猪牛羊肉产量2.24万吨。改革开放以后,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一步释放农村生产力,农业优势不断凸显,粮食生产稳步增长,烤烟、油菜、蚕桑等经济作物和畜牧业生产迅速发展,1978年完成农业增加值3.55亿元,粮食总产量110.94万吨,油料产量0.4万吨,烤烟产量4.3万吨,猪牛羊肉产量5.87万吨,水产品产量0.02万吨。“十一五”期间,曲靖开始向农业产业化、农村规模化和组织经营化趋势发展,到2012年,完成农业增加值262.3亿元,粮食总产量305万吨,油料产量20.5万吨、烤烟产量22.5万吨、猪牛羊肉产量160.32万吨、水产品产量10.61万吨。党的十八大以来,曲靖市坚持实施“农业稳市”战略,加快高原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滇东粮仓”地位不断巩固,全市有8个县(市、区)是全国粮食生产大县和生猪调出大县,粮食播种面积及总产量、油料种植、蚕茧生产、猪牛羊存栏与出栏、农业总产值、增加值均居全省各州(市)第一。建成全国最大优质烤烟生产基地,烤烟总产量16.6万吨,是1978年的3.9倍,烤烟产量占全省20.17%、占全国7.88%。2018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367.19亿元,其中粮食总产量311.4万吨、是1978年的2.81倍,油料产量19.3万吨、是1978年的47.7倍,蚕茧总产量1.2万吨、是1978年的80倍,猪牛羊肉产量98.8万吨、是1978年的16.83倍,水产品产量17.58万吨、是1978年的821.5倍。
工业经济突飞猛进。新中国成立初期,曲靖工业结构单一,生产力水平低下,全市只有一个30多人的火柴厂和少量的煤炭开采。 “三年恢复”和“一五”时期曲靖建立起了第一批社会主义性质的工业企业,重点发展了机械、冶金、电力、食品加工等工业。到1978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从1952的0.22亿元发展到6.62亿元。改革开放以后,曲靖加快推进工业经济改革和调整步伐,全力促进工业恢复发展,工业开始走向健康发展的道路。“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坚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构建了具有一定规模、门类相对齐全、富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工业增加值从2002年的115.8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482.8亿元,工业占GDP比重达49%。“十二五”以来,曲靖坚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全省工业大市的地位更加突出,开辟了一条具有曲靖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2018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555.86亿元,占GDP比重达27.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649户。建成国家级经开区1个、省级工业园区9个、市级工业园区2个,2018年园区工业总产值1444.4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79%。
第三产业强势崛起。新中国成立初期,曲靖市商品经济极不发达,1952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0.4亿元。改革开放以后,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流通渠道的商业模式,集体、个体商业快速发展,城乡市场逐步繁荣。2002年以来,物流配送等新型业态开始涌现,传统服务业水平大幅提升,电信、旅游、房地产、保险、电子商务等产业快速发展,优质高效、充满活力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初步形成。到2012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31.69亿元,是1978年2.84亿元的116.8倍。党的十八大以来,曲靖市加快推进服务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商贸、运输、金融、旅游、房地产等传统服务业,加快推进信息、科技、文化等新兴服务业,推进实施消费升级行动计划,大力培育骨干商贸企业,逐步构筑与滇中城市经济圈相适应的“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现代服务业体系。201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56.15亿元、是1978年的234.34倍、是2012年的1.98倍,进出口总额11.53亿美元、是2012年2.85亿元美元的4.05倍。
(二)着力发展六大重点产业。2016年以来,曲靖坚持开放型、创新型和绿色化、信息化、高端化“两型三化”为目标,决定在巩固提升传统支柱产业的基础上,着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和生物资源加工、有色金属深加工和液态金属、军民融合现代装备制造、精细化工、现代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和高原体育六大重点产业,提高产业发展层次与水平,构建支撑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先后出台六大产业实施意见及五年行动计划,制定实施六大产业发展规划,推动一大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2018年全市六大产业实现增加值968.8亿元,同比增长8.3%,占GDP比重达48.1%,六大重点产业发展初显成效。
三、固定资产投资加快,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固定资产投资为曲靖市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自1950年起,相继建成投产了会泽以礼河电站、宣威电厂、曲靖烟叶复烤厂等工业项目,开发、治理南盘江流域,建设独木水库、毛家村水库等一批大中小型水库,1955—1966年建成过境铁路419.4公里。改革开放以来,曲靖坚持实施“以大项目带动大投资,以大投资促进大发展”战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速增长,从1978年的0.9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877.7亿元,34年累计完成投资4206.3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曲靖市推动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2016—2018年期间,组织重点项目集中开工17次,开工项目657个,总投资1788亿元;深入实施以综合交通为主的“五网”基础设施建设,到2018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31912.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06公里,铁路里程629.7公里;共有建成水库967座,库容量24.95亿立方米,水利工程供水量19.64亿立方米;中缅天然气在工商业和居民等领域的利用度逐年提升,4G网络和光纤宽带实现行政村全覆盖。2013年全市投资额突破千亿元,2013—2018年投资年均增速达18.8%,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来,曲靖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2018年,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423元,是1983年的78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94元,是1978年的88倍。2018年末全市有普通高等院校3所、在校生5.95万人,中等职业学校32所、在校生9.63万人,普通中学253所、在校生42.69万人,小学1676所、在校生52.44万人,幼儿园1297所,在校幼儿20.4万人。2018年末全市有各类卫生机构2540个,其中医院113个,乡镇卫生院106个,社会服务中心(站)22个,有病3.35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38万人。2018年末全市有文化艺术表演团体5个,文化馆10个,文化站148个,博物馆9个,公共图书馆11个,全市电视人口覆盖率99%、广播人口覆盖率99%。
(通讯员:陈言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