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部门动态 > 正文

【壮丽70年:我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性发展系列报道之一】曲靖已站在新的起点上

2019-08-05 16:58:57   来源:市发改委   

 
在举国欢庆,喜迎祖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回首来时路,70载风雨兼程、70个春秋寒暑,曲靖市坚持“与国同程、与国同梦”,在实现民族复兴梦想的伟大征程中牢守初心、艰苦奋斗,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和弥足珍贵的经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逐步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落后走向进步,实现了深刻变革和历史性跨越。
70载奋斗岁月中,我们矢志不渝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曲靖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建设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三个定位要求,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省发展战略,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产业体系日益完善,各项社会事业竞相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当下曲靖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了,正在奋力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努力谱写好中国梦的曲靖篇章。
一、国民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70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曲靖各族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事业的艰苦奋斗,国民经济有了巨大发展,逐步成为云南省的第二大经济体。
(一)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到2018年曲靖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大关,达2013.3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32798元,相较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有了跨越性的提升,1952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仅为0.98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51元,1978年我市地区生产总值为8.6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207元。到200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1亿元,经济总量跃居全省第二位并长期保持,2013—2018年经济发展年均增速为7.8%。
(二)财政实力显著增强。1950年全市财政收入仅有531.3万元,到1978年增加到1亿元。改革开放以来,通过经济建设提速发展和产业体系逐步形成,财源逐年增强,财政收入逐步扩大。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系列财税改革政策推进下,全市培植财源逐步向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到2018年全市财政收入达373.25亿元,1951—2018年全市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9%,其中1979—2018年年均增长16%。
(三)投资建设高速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曲靖各项建设十分缓慢,形成的投资微乎其微。1952年全市国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仅有28万元,自“一五”计划实施后,为加快恢复和发展经济,全市投资建设加快步伐,到1978年全市固有单位固定资产投资达4935万元,较1952年增长176倍。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使得投资规模迅速扩大,到2012年全市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达825.09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型升级、营商环境优化等加速推进,各领域投资高效高质发展,2013年全市投资额突破千亿元,2013—2018年投资年均增速达18.8%,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开放型经济不断扩大。上世纪50—70年代,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曲靖对外贸易发展缓慢,1978年国家实施了对外开放政策,有效地促进了对外贸易加速发展。总的来看,曲靖外贸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9年为部分部门、地区、行业自发开展单一联合协作;第二阶段1979—1991年为组织发动和起步发展阶段,掀起了国内联合协作的热潮;第三阶段1992—2012年为全方位开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第四阶段为2013年以来,曲靖市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发展,区域融合发展全面提速,到2018年底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1.53亿元,较2012年底的2.85亿美元增长4.05倍,年均增长26.2%。
二、产业体系日益完善
70年来,曲靖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受经济体制等因素影响,经济结构单一、产业结构落后,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形成了一批支柱产业,产业体系雏形初步构建,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结构发生了喜人的变化。
(一)产业结构调整持续优化。1952年我市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61.2:15.7:23.1,属于典型的农业主导发展社会,到1978年,随着市内工业建设拉开序幕,二产比重逐步上升,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1.3:41.4:17.3,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种植结构逐步优化、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到2012年,农业占比已经大幅降低,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8.7:53.1:28.2。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协同推进农业、工业、服务业发展,三产占比逐步提高,到2018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7.9:38.6:43.5。
(二)农业稳步发展壮大。历经70年奋斗,我市农业发展从“以粮为纲”“靠天吃饭”的结构模式逐步转向以粮食、经作、畜牧、渔业等为主的多点并重提质增效发展。粮食产量由1952年的52.91万吨上升到1978年的110.94万吨、2012年的305万吨,农业总产值(现价)由1952年的1.12亿元上升到2012年的4.94亿元、2012年443.9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大力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和生物资源加工产业发展,不断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2018年实现粮食产量314.5万吨、农业产值596.3亿元,均居全省第一。
(三)工业有序转型发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曲靖市工业发展逐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最开始的小电厂、小铁厂、小手工作坊发展为轻重工业同步发展的简单工业体系,为之后的工业发展打下了一定基础。改革开放后,曲靖工业开始全面建设发展,形成以烟草、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生产体系,工业产品、产值都实现了大幅度增长,2012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1439.8亿元,较1978年6.62亿元增长了217.5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深入推进煤炭、钢铁去产能,大力培育液态金属、精细化工等新兴产业,全市工业发展逐步从以资源为主的传统产业向产业链健全的现代工业转型,并已逐步走出转型初期的发展低谷,2018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较2014年提高12.6个百分点,发展成为全省重要的能源、精细化工、铝基新材料、水电硅材一体化和绿色食品加工制造基地。
(四)商业日益繁荣活跃。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上世纪70年代,市场商品主要以统购统销为主,商业发展相对缓慢,1952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仅为2261万元,占GDP比重为23.1%,到1978年占比为17.3%,下降了5.8个百分点。改革开放以来,商业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而日益繁荣活跃,到2012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31.7亿元,是1978年2.84亿元的116.8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统筹推进旅游、康养、文化、房地产等产业协同发展,开展服务业倍增和消费升级等行动,形成科技含量高、市场化程度高、产业能力强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到201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较2012年底提升了97.8%,服务业占生产总值比重较2012年提升了7.5个百分点。
三、各项社会事业竞相发展
70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曲靖市城市建设旧貌换新颜。
(一)城镇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而今的曲靖市是由新中国成立初的县城、1983年的县级市成立、1997年的撤县设市逐步发展而来的,已经从一个经济单一的农业县城发展成为了人口聚居、产业健全、功能完善的地级城市。1952年,曲靖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仅为4.8%,1978年占比达7.9%。改革开放后,城市发展扩容提速,逐步建成以麒麟区为主的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周边城镇建设,到2012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40.37%。十八大以来,以新型城镇化发展为主要方向,大力推进麒沾马一体化、城乡人居环境提升、户籍制度改革、特色小镇等建设,城镇化建设从扩围延伸向品质提升、管理规范、区域融合转变,到2018年全市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101.55平方公里,是新中国成立初期1.52平方公里的66.8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48.5%。
(二)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加强。新中国成立后,围绕“发展交通,振兴经济”,曲靖加快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到1978年,市内公路里程达3401公里,铁路里程达400公里。改革开放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交通网络日益完善,1997年建成了第一条高速公路昆曲高速,到2012年全市公路里程和铁路里程分别达27726公里、51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92.7公里。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深入实施以综合交通为主的“五网”基础设施建设,并取得显著成效,交通、水利、能源、互联网等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大幅提升,2017年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到2018年高速公路里程达806公里,较2012年翻了一番,高铁、机场实现零突破,阿岗、车马碧两件大型水库开工建设,中缅天然气利用走进千家万户,4G网络、光纤宽带实现行政村全覆盖。
(三)科教文卫事业成果丰硕。到2018年,全市全社会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25.14亿元,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1.25%,科技带动创新的产出不断扩大。普通高等院校在校生5.95万人,中等职业在校生9.63万人,普通中学在校生52.7万人,7个县(区)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通过国家认定,优质教育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有公共图书馆11个,市文化体育公园全面建成投入使用,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9%。有各类卫生机构2540个,病床3.35万张,建成三级甲等医院6所,优质医疗总量快速增长。
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70年来,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市人民生活经历了从贫困到温饱、从温饱迈向小康的过程。
(一)居民收入持续增加。2018年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4423元,比1983年的412元增长83.6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394元,比1983年的232元增长53.4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降至2.78,恩格尔系数比1983年(58.5%)降低30.5个百分点,居民生活由量的满足过渡到了质的提高。
(二)贫困问题有效改善。1978年,曲靖市有贫困人口210万人,占总人口比重达53.2%,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实施农村体制变革、区域开发、整村推进、整乡推进、易地搬迁等工程,全市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到2012年有123.8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9.2%。十八大以来,通过全面推进精准脱贫政策落地和项目建设,到2018年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减少至26.56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5.07%,较2012年下降14.13个百分点,罗平县、富源县、师宗县顺利脱贫摘帽。
 
(通讯员: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