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部门动态 > 正文

曲靖市2018年企业创新调查情况简析

2019-08-02 09:04:49   来源:曲靖市统计局   

  按照国家和省级要求,曲靖市统计局对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特、一、二级总承包、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规模以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企业的创新活动及相关情况实施了全面调查。总体看,全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浓厚,成效明显,较好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一、全市企业创新的基本情况及主要特点
 
  全市1181家规模以上企业参与了企业创新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2018年度有创新活动的企业461家,占全部企业数的39.03%。其中,成功实现创新的企业449家,占全部企业数的38.02%,比2017年提高0.14个百分点。有124家企业同时实现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组织创新和营销创新,占全部企业数的10.50%。
 
  (一)工业企业创新占主导地位。开展创新活动的461家企业中,有工业企业309家,建筑业企业30家,各类服务业企业122家,分别占开展创新活动企业的67.03%、6.51%、26.46%,工业企业创新占据主导地位。
 
  (二)全市开展产品或工艺创新活动的企业数有281个,开展产品或工艺创新活动的企业所占比重为23.79%。
 
  (三)组织创新和营销创新是企业选择的主要方式。开展组织创新或营销创新的企业406个,所占比重为34.38%,高于开展产品或工艺创新活动的企业10.59个百分点。从调查结果看,非技术创新层面的组织创新和营销创新是企业创新的主要方式,所占比重高于技术创新层面的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
 
  二、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创新能力依然不足,企业家创新意识有待增强。企业家问卷调查显示,认为创新对企业生存发展起了重要或一定作用的企业家366人,仅占参与调查的企业家人数的31.94%,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主旋律有较大差距。调查显示,有49.74%的企业家为今后企业的发展制定了创新战略目标,还有一半的企业家仍然没有意识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危机感,暂无创新目标。企业领头人缺乏创新意识,严重影响了全市企业发展壮大与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二)企业创新方式单一,合力有待形成。全市企业创新活动更多是通过自身的独立研发获取新技术、创造新产品,与外部合作较少。调查数据显示,参与调查的1181家企业中,开展创新合作的企业为212家,仅占全部企业的17.95%,其中:与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合作的企业数仅为51家,与研究机构开展创新合作的企业数仅为45家,比重较小,这表明曲靖市创新主要依靠本企业独立研发,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没有充分利用高校和研究院所的研发资源,许多科研成果无法及时应用到企业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成果转化。
 
  (三)创新人才匮乏,激励机制有待完善。创新人才培养速度和培养质量与企业的需求有脱节,企业亟需的创新人才资源和要素较为匮乏,企业在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方面还有欠缺。
 
  三、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一)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企业创新是企业保持稳定发展及参与市场竞争的核心竞争力,随着国际产品市场的细分,要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以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较高的综合竞争力,占据更高的市场份额,企业就需要不断地投入创新,制造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产品来。
 
  (二)激发企业创新源动力。一是要营造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创新氛围,鼓励企业家树立“危”、“机”并存的意识,培育和弘扬企业家的自主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精神,激发企业家创新的积极性。二是要探索科研人员参与创新成果分配的有效方式,对在创新中做出重要贡献的科研人员实施股权和分红权激励,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生存与竞争能力的提升。
 
  (三)加快推进企业技术升级,大力培育优势产业。积极推进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紧密联合、深度合作,形成以产权为纽带、以项目为依托,各方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协同创新机制。采取倾斜和扶持措施,加快培育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扶持一批支撑可持续发展的龙头企业。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高水平研发机构,找准创新的切入点,抓住创新的关键点,把握创新的落脚点,全力打造一批站得住脚、有重要影响力的产品和工艺。
 
  (四)科学培养和使用创新人才,让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创新。一是重点培养创新人才。要把创新人才的培养放在重要战略位置,加快教育结构调整,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同时注重工作中的培训,要把企业创新发展的需要作为培训的目标,培养更多适合企业、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激情的人才和团队,更好地服务于企业、服务于创新。二是着力引进和使用高素质人才。充分利用各种人才计划政策措施,引进和使用海内外高层次创新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创新型紧缺型人才,特别是对带项目、带成果、带技术的领军人物要开辟“绿色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