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部门动态 > 正文

曲靖市2018年妇女发展规划统计监测报告

2019-07-22 09:22:52   来源:曲靖市统计局   
  根据《曲靖市妇女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实施要求,在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曲靖市统计局对全市妇女发展状况统计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对曲靖市2018年妇女发展规划实施情况作了全面系统的监测与评估,现将监测情况报告如下:
 
  一、2018年妇女发展规划执行基本情况
 
  监测数据显示,2018年曲靖市妇女发展规划监测指标体系共计100项,其中妇女与经济14项,妇女与健康23项,妇女与教育11项,妇女与决策管理29项,妇女与社会保障13项,妇女与环境3项,妇女与法律7项。100项指标中达标的有88项,达标率为88%;未达到2020年目标值有10项,占10%;缺数指标2项,占2%。
 
  (一)妇女与经济发展环境
 
  1.人口发展状况。2018年全市年末常住人口615.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7.04‰;全市城镇化率达48.45%;年末常住人口比去年的612.2万人增加了3.3万人。我市人口增长较稳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社会自然环境造成的压力。
 
  2.经济发展各项投入支撑情况。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各项投入不断增加,为妇女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经济保障。2018年我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32798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7.8%。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4423元,增长7.8%;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12394元,增长9.2%。经济实力的增强,为人民群众带来了物质生活的提高和精神生活的丰富,为妇女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妇女平等就业权利情况。妇女平等就业权利不断改善,2018年从业人员中妇女所占比例46%,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中妇女所占比例46%,妇女接受再就业技能培训合格率91%;技能劳动者中妇女所占比例47.84%,初级专业技术人员中妇女所占比例56.4%,中级专业技术人员中妇女所占比例48.7%,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中妇女所占比例36.4%;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50000人,女职工劳动合同的签订比例97.4%,农村实用技术人才中妇女所占比例31.2%,妇女脱贫人数7.29万人;新增大学生就业人员中女性所占比例45%,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提前达到2020年45%的目标值;国有企业从业人员中妇女所占比例和非公经济从业人员中妇女所占比例为30%,提前达到2020年30%的目标值。
 
  (二)妇女与健康
 
  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组织措施得力,把妇女健康作为促进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的优先领域,卫生经费投入增多,医疗保健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健康保障得到全面落实。
 
  1.孕产妇情况。孕产妇产前检查率98.75%;孕产妇死亡率24.21 /10万,好于2020年25/10万的目标值。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99.92%;孕产妇系统管理率84.81%,接近2020年85%的目标值;非住院分娩中新法接生率70.49%,比上年提高25.87个百分点;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100%;孕产妇中重度贫血患病率为0.16%;婚前医学检查率78.15%;妇女常见病筛查率74.51%,提前达到2020年40%的目标值;避孕节育措施知情选择率为98.5%;节育手术并发症发生率0.87‰;育龄妇女健康教育覆盖率为98.63%。
 
  2.重点疾病筛查情况。宫颈癌筛查人数79723人;患宫颈癌人数36人,比上年减少133人。乳腺癌筛查人数80144人;患乳腺癌人数21人,比上年减少30人。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率72%,超过2020年70%的目标值。当年报告女性艾滋病病毒感染例数316例;当年报告女性性病病感染例数1217例,比上年增加126例。心理健康知识和精神疾病预防知识的普及率为86%。
 
  3.参与体育健身情况。妇女参加体育健身的人数92万人;妇女参与中等以上强度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33%;妇女每周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次数1.5次/人。
 
  (三)妇女与教育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扩大办学规模,逐步优化教育资源。九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性别差异基本消除,男女受教育机会均等,教育资源分配更加公平。2018年义务教育女童小学巩固率为100.05% ;职业学校在校女生数为3.12万人;妇女接受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比例为60%;妇女参加职业技能培训人数为0.65万人;义务教育女童初中巩固率为100.05%,超过2020年99%的目标值。女性青壮年文盲率为2%,达到2020年2%以内的目标值。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年;新增劳动力中妇女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2年;学前三年女童毛入园率为77.29%,比上年提高3.94个百分点,未达2020年85%的目标值。高中阶段女性毛入学率为88.9%,接近2020年90%的目标值。
 
  女性农民参加农业职业技能培训人数为缺数指标。
 
  (四)妇女与决策管理
 
  女性民主参与能力继续增强,女干部配备率有所提高。近年来,我市在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促进妇女参政议政、加大女干部培养选拔力度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效地工作,各级党政女领导干部比例逐年提高,妇女参与领导决策和社会管理的层次进一步提高,妇女参政议政达标。市人大代表中妇女所占比例为34%;市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妇女所占比例为17%;市政协委员中妇女所占比例为37%;市政协常委委员中妇女所占比例为37%;县级党委领导班子中女干部配备率为100%;县级人大领导班子中女干部配备率为100%;县级政府领导班子中女干部配备率为100%;县级政协领导班子中女干部配备率为77.78%;县政府工作部门领导班子中配备妇女干部的班子比例为55.65%;县处级正职干部中女性比例为为11.4%;乡镇/街道办事处领导班子中女干部配备比例为91.79%;妇女后备干部占后备干部总数的比例为30.44%;组织、宣传、人社、政法、科技、环保、文化、广电、金融等领导班子中女干部率为77.78%;妇女干部占干部总数的比例为23.97%; 少数民族妇女干部524人;女性公务员4575人;女检察官95人;女法官人17人;女律师208人。
 
  科级正职干部中女性比例为13.29%;比上年下降2.16个百分点。市政府工作部门领导班子中配备妇女干部的班子比例为50%,与2020年60%的目标值相比,还差10个百分点。
 
  村委会成员中女性比例为19%;村委会主任中女性比例为3.6%; 村委会主任中女性45人; 居委会成员中女性比例为25.2%;企业董事会成员中妇女比例为23.45%;企业监事会成员中妇女比例为38.47%;企业管理层中妇女比例为24.12%;职工代表大会中女性比例为24.75%。
 
  (五)妇女与社会保障
 
  女职工的社会福利进一步得到保障。城镇妇女养老保险覆盖率为48.5%;城镇妇女医疗保险覆盖率为99.85%;城镇妇女生育保险覆盖率为94.5%;城镇妇女失业保险覆盖率为76%;农村妇女养老保险覆盖率为95%;农村妇女医疗保险覆盖率为99.85%;有劳动关系的妇女工伤保险覆盖率97.9%,以上指标均已提前达到202年预期目标。以社区为单位的养老服务覆盖率为42.08%;对残疾家庭妇女的救助11万人、对贫困家庭妇女的救助14.61万人;对留守家庭妇女的救助11万人;对单亲家庭妇女的救助7万人。
 
  妇女参与媒体管理、制作、培训和研究的比例为缺数指标。
 
  (六)妇女与自然环境
 
  2018年自然环境持续改善,2018年,安全饮水普及率为90.53%,比上年提高1.03个百分点。农村集中式供水受益人口比例为89.31%,比上年提高0.69个百分点。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为79.51%,比上年提高5.47个百分点。 
 
  (七)妇女与法律
 
  公、检、法等执法部门积极加强对妇女的法律保护工作,打击违法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妇女人身安全保障提高。破获强奸案件数132起;破获拐卖妇女儿童案件数3起;解救被拐卖妇女儿童人数5人;破获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等)妇女卖淫案件数13起;家庭暴力报案数1036起;预防和制止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数908起;妇女获得法律援助人数993人次。
 
  二、存在困难和问题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我市妇女事业发展取得可喜的成绩,但由于经济基础、自然环境、社会历史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要实现2020年终期规划目标,仍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
 
  (一)女性性病防控压力加大。虽然相关职能部门逐年加大了人、财、物的投入,加大了对女性性病等的监测防控力度,女性性病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外出务工群体较大,防控措施落实有一定差距,女性性病感染人数出现波动反弹,女性性病防治工作压力加大。
 
  (二)未达标指标、缺数指标情况依然存在。100个监测指标中未达到2020年目标值的有10项,占10%;有2个缺数指标,占2%。
 
  三、下步工作建议
 
  (一)提高认识,打牢基础,按“规”监测。各指标部门应按照部门统计制度和职能职责,认真梳理“妇女规划”指标,把工作做实做牢做细,确保2020年完成规划目标。  
 
  (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女性性病知晓率,从源头上防治女性性病。进一步开展女性性病宣传进农村、进机关、进社区、进校园、进家庭活动,加大宣传,源头控制。继续开展妇女妇科病普查、宫颈癌筛查和生殖道感染查治活动,提高妇女的自我保健意识,降低妇女感染各类疾病患病率。深入开展健康教育课,从娃娃抓起,提高青少年妇女对安全、性知识和性病、女性性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加强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加强技术服务人员的培训和进修力度,提高技术服务人员的服务技能,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地卫生技术服务。
 
  (三)对于未达标指标和缺数指标, 牵头责任部门要积极与各相关指标部门加强沟通、协调,认真分析研究,找出对策方法,加以解决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