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市新增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5885人,其中进城安置12415人。为确保贫困人口应搬尽搬,自愿搬迁,宣威市突出群众主体,让搬迁群众提前参与规划选址、提前介入质量监督、提前安排培训就业、提前知晓服务保障,为搬迁群众打消后顾之忧,有效提升群众搬迁热情。提前参与规划选址。从群众关心的问题入手,面对面地、耐心细致地对群众开展思想疏导。市委、市政府将区位优势最好、发展潜力最大、交通最为便利,集商贸、物流、仓储为一体的城区黄金地段;用于安置搬迁群众。从搬迁对象中推选出58名搬迁群众代表参与安置点的规划选址,充分听取搬迁对象的意见和建议,把搬迁群众的发展意愿、搬迁愿望、村寨文化融入安置点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中,推动融合式搬迁,让群众搬得安心。
提前介入质量监督。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政策制定、规划引导、资源整合、组织协调等方面的主导作用,成立由易地扶贫搬迁建设项目指挥部、工作组、建设方、监理方、搬迁户等党员组成的临时党支部,由群众推选村民代表成立建房理事会,组织监督员,定期查看工程进度,严把设计、价格、质量等重要节点和关键环节,切实增强群众参与感,全程参与和监督项目建设。同时,对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一般贫困户和深度贫困户,有就业意愿的优先安排到工地打工,人均每月可增收1800元。让他们在参与监督的同时增加收入,增加收入的同时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全面掌握和监督建设质量,让群众搬得放心。
提前安排培训就业。把产业与就业培训同步谋划,在加快推进搬迁工作的同时,狠下功夫谋划后续产业就业。针对城区安置点有劳动力的搬迁对象,安排专人对接宣威市复烤厂、火腿加工企业、餐饮企业、酒店等服务行业,强化技能技术培训。第一期、第二期已培训200余人次,上岗人员人均每月可增收1500元以上,确保搬得出、有事做、能脱贫,让搬迁群众增强搬迁信心。
提前知晓服务保障。把公共服务与后续管理同步对接,在城区安置点提前谋划建立党的组织和基层组织,按社区成立的要求和程序安排4名人员专门落实搬迁群众落户、就医、就学等实际问题,衔接好低保、医保、养老保险政策,为搬迁群众创造便利条件。同时,把安置点的规划选址、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以及易地扶贫搬迁的系列政策,特别是搬迁户最关心的承包地、宅基地权属,以及就学、就医等相关问题,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制作挂历5000份,免费发放到城区安置点所有搬迁户,让搬迁群众心中有底,提前了解掌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情况,以及后续管理的相关措施,不断增强搬迁信心,筑牢搬迁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