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东北大地,脱贫攻坚鏖战犹酣;乌蒙山脚,会泽深度贫困县向贫困发起总攻,激战正酣。牛栏江畔美丽的浑水塘村2017年被国家退回尚戴着“穷帽”,2018年伊始就全面吹响了攻坚的集结号,拉开了扶贫扶志的序幕。
今年3月中旬,市发展改革委驻村第一书记王毅文带着党的重托,驻到了会泽县纸厂乡浑水塘深度贫困村,山坡陡峭近似垂直、山谷深凹望不见底、“横看成岭侧成峰”“不识庐山真面目”的世外桃源。他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共产党员先锋模范的旗帜扛在肩头,把“干”落实下去,把“实”凸显出来,用心、用情、用力地做好扶贫扶志工作,与“村三委”协同作战,谱写了一曲曲暖人心绪、斗志昂扬的战歌。
精准发力 找准难点和痛点
浑水塘村12个村民组680户2256人盘踞在延绵的乌蒙山岚,三三两两散居在悬崖顶上。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高达365户1411人,贫困发生率62.54%,是会泽县极少的深度贫困村之一。
浑水塘村是昭通鲁甸8.03地震重灾区之一,2014年灾后恢复重建了块石通村公路、饮水安全工程、农村住房、农村学校、农村卫生所、“村三委”办公楼等部分基础设施。全村基础设施提前了近20年建成、群众思想超前进化了近10年,人民群众仅一年的灾后恢复建设就从极度贫困的状态跨入初级小康阶段,近80%的村民住进宽敞明亮的新居,喝上干净、安全的水,方便的看病诊所和就学校园,伴随纸厂乡成为2016年会泽县第一批脱贫出列的深度贫困村之一。村民深切地感受到了党的温暖,感受到祖国的强大,一位七十岁的老党员经常感慨道:“浑水塘的建设,我们盼呀盼呀盼了几代人,终于盼来了”、“共产党没有忘记我们”“共产党不会忘记我们”“共产党百岁生日时我们浑水塘将从此走上小康路”。

(图为在大丫口查看基础设施情况)
2017年以来继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全村12个村民小组年末仍有2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75人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3.37%,达不到贫困村脱贫出列标准,被国家退回尚戴着“穷帽”。三月的浑水塘春寒料峭,基层组织建设后进化、村集体经济基本为零,“村组通”“联户通”“饮水安全”“动力电”“人居环境”“农村危房改造”“产业增收”等“拦路虎”横在脱贫攻坚路上,浑水塘脱贫大业却面临众多的难点与痛点:
部分党员干部存在“庸、懒、慢、浮、散”等问题,“村三委”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带领群众、服务群众战斗力不强,;农民群众新鲜事物接受慢,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主体意识淡薄,脱贫能力不足且“等、靠、要”思想突出,明年就要“脱贫摘帽”的浑水塘,如何破解难点与痛点?
境内没有一条河流、没有一件水库(坝塘)、没有一件灌溉工程、没有一亩水浇地,7个村组通土路、联户不通路,10个小组不通动力电,明年就要“脱贫摘帽”的浑水塘,如何破解难点与痛点?
全村没有一个龙头企业、没有一个专业合作社、没有一个高效持续增收的产业,致富能手小、散、弱、少,劳务就业单打独斗,农民组织化组织力低,明年就要“脱贫摘帽”的浑水塘,如何破解难点与痛点?
精准发力 让农村支部“活”起来
“村支部本来有书记,乡里派来包村领导,县里又派来挂包帮转走访单位、市里还派来驻村第一书记。他们真的能干成事?”
“能不能干成事,就看能不能带领贫困户脱贫增收”……
今年三月,会泽县纸厂乡浑水塘村,驻村第一书记王毅文与驻村干部进驻时,村民议论纷纷,给驻村干部带来不小压力。
“打赢脱贫攻坚战,凝聚党员、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力是关键,激活群众内生动力是基础”。
“组织派我们来驻村,必须干出样子,必须把党员凝聚起来,否则有辱使命。”第一书记王毅文如是说。
彼时,浑水塘村的57名党员,年龄老化,最大的91岁,部分党员软弱涣散,凝聚谈何容易?
让党的声音在山村持续回响,让党的旗帜在乡村飘扬。驻村工作组结合“支部活动日”,组织致富带头人、群众与党员一道学习党的方针政策,让党的惠民政策传递到每家每户。
党的声音入心入脑,聚气凝神,振奋人心,短短半年时间,支部活起来,群众干起来。
全村54名农村党员与驻村工作队拧成一股绳;2名群众成为入党积极分子,1名群众成为预备党员;群众主动拆除“拦路虎”,支持饮水工程、村组通公路建设,在脱贫攻坚增收行动中,驻村工作队与曲靖牧为正在洽谈土鸡代养、千村牧业洽谈香菇种植、省公路管理公司会泽管理所洽谈劳务外包……
村民吴开荣和苏伟向异口同声地说:“驻村工作队想干事、能干事,考察回来我们就已着手鸡舍建设....”,村委会邵明国综治员与其他8个村民小组长养精蓄锐、准备来年及时启动食用菌种植,“村三委”准备及时组建外包劳务派遣公司.....。
“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增强,才能抱团发展产业促增收,树立贫困群众脱贫志气。”王毅文说,日前全乡仅有浑水塘1户8人贫困群众主动申请脱贫。
会泽县纸厂乡浑水塘村,真正体现打造了一支善创新、抢机遇、干实事、敢担当、抓落实的驻村帮扶队伍,带“活”了农村党支部。
精准发力 让村民思想“活”起来
调结构、转方式、促增收,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核心是要解放思想,思想解放是“总阀门”,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头脑”问题。观念能不能转变、思想能不能创新、头脑是不是清醒至关重要。一年前,浑水塘村是全县乃至全市知名的“软弱涣散”后进村,多年来任期最长的村总支书记不超过两年就换将、多人次大范围访乡访县乃至入昆进京上访、全乡基本没有村干部愿意到浑水塘“村三委”创业,个别村干部甚至为离开浑水塘而庆幸;2014年出现村民因灾后恢复重建房屋补助标准不公平围攻领导事件,大地村小组两户人家曾出现为一棵核桃树进京上访七、八次的现象;54名党员中就有近一半外出打工长期不在家,示范引领差,集体经济基本为零,脱贫攻坚内生动力不足。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贫穷惹的祸。
(图为尖山小组解放思想大讨论结构调整现场)
对于“种什么”“养什么”的产业选择,如何把农产品的商品价值充分激发出来,打好山地特色牌,念好山字经,做优绿色农产品,实现从“为吃而生产”转向“为卖而生产”? 如何为农民找准“靠山”,采取了经验方面学习学习再学习、村情民情户情方面深入深入再深入、资源方面论证论证再论证、基础设施方面分析分析再分析、理论方面思索思索再思索?驻村队、“村三委”、党小组开展了长达半年的思想大讨论。
“村民舍不得家乡,却又因生计被迫外出打工。”该村第一书记王毅文说,“这里,不缺资源,缺策划,缺打造。”驻村工作队来了之后,把力气铆在了基层党组织、基础设施、设施农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新型经营主体上。
“种玉米根本糊不了口,更别说盖房子。”以前的苦日子唐安兰仍记忆犹新。由于收入低,没技能,唐安兰一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38岁的唐安兰曾被高昂的治疗费用,让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感觉“天塌了”,因病已切除左肾和半个右肾,基本丧失了劳动力;大女儿患先天性软骨病,生活无法自理,父母的全部精力都得用来照顾她。劳动力被失能人员“捆绑”,整个家庭陷入贫困,全家生活仅靠丈夫在附近打一些短工维持生计。还有一双小儿女就读小学,老母亲也是长期卧病在床。这些天,看着家里长大的2头大肥猪和已享受医疗、教育、农村低保3个、重度残疾1个等扶贫政策,一家人感到莫大的宽慰,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激发了过上幸福生活的内生动力和树立了过上幸福生活美好愿望。“国家的政策这么好,我不能当懒汉,躺在政策上睡大觉,要努力脱贫。”唐安兰格外自豪。
王毅文一直记得2018年3月22日。那天,下着蒙蒙细雨,踩着崎岖泥泞的土路,市发展改革委的驻村工作队抵达了会泽县纸厂乡。作为对口帮扶单位,市发展改革委抽调了包括他在内的12名干部,有从事财政财务审计的,有熟悉农村土地政策的,还有学过高新技术的。
“不来不知道,还有这么穷的地方。”王毅文说,40度陡坡,巴掌宽的路,一侧就是悬崖。城里人看着直冒汗,当地人得天天走。住在危房里的老两口,唯一值钱的家当是盏电灯。3个成年儿子都是残疾人,年迈的老父母苦苦支撑一个家……一户户看下来,帮扶干部们抹了好几次眼泪。
边走访,边了解,边想辙。贫困户享受啥政策?一一落实;致富增收有啥门路?送上门去;村里乡里急需啥支持?立刻反馈到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我们带着使命和嘱托来,要对这些乡亲负责,给他们找一条致富奔小康的路。”王毅文说。
“既要各级干部冲在前面,也要群众贴身紧跟;既要提升帮扶干部的政策水平和工作方法,也要提升贫困群众的致富信心和脱贫决心;既要增强‘村三委’基层组织的组织力、提升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也要转变群众思想改变观念、激发脱贫攻坚、发展经济、振兴乡村战略的内生动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合力”。
会泽县纸厂乡浑水塘村,真正体现打造一支播种希望、永远拆不走的驻村帮扶队伍,真正体现了战略部署上“扣扣子”、责任履行上“担担子”、任务落实上“钉钉子”的工作激情,激“活”了脱贫的希望。
精准发力 让增收产业“活”起来
乡村要发展,需要领头雁。今年的冬天比往年来得要早,阵阵寒意都未束缚“村三委”班子要求发展的信心,市发展改革委驻会泽县纸厂乡浑水塘村第一书记王毅文仍不忘初心、穷追不舍、发挥钉钉子的精神,2018年8月9—10日率乡分管领导、主管站所及“村三委”考察陆良县“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和“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基地+种植户”食用菌运作模式。
2018年11月22日率吴开荣、苏维向2户养殖大户及会泽艳敏养殖有限公司法人杨元洪、浑水塘“村三委”班子、乡畜牧兽医站技术人员一行7人,追根溯源、穷追不舍赴曲靖牧为农业有限公司(总部)土鸡养殖项目考察招商。
能人干事不含糊。干实事、会干事的村总支书记回村后,盘活土地资源,抓住“党支部+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村综合体制改革发展机遇,准备下月组织群众成立浑水塘村林下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带领群众规模流转土地发展集体经济。
乡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就在2018年3月,浑水塘村来了主心骨。曲靖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地区经济科科长成为该村第一书记。
领头雁与主心骨聚心聚力,增强“村三委”战斗力,打通断头路、找水源铺管网,更新山村业态。紧扣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初步考虑“党支部+合作社+家庭农场”运作模式,按照年出栏商品鸡5万只/栏的规模,拉动种养大户、家庭农场民间资本投入近20万元,已启动建设2000余平方米标准化养殖场建设。
乡村产业旺,群众增收乐。该村的土鸡代养产业初步考虑按照"22144"分红模式(20%贫困户分红,20%作为村集体经济滚动发展,10%集体经济管理团队的奖励,10% 助学济困,40%集体全体成员分红")确保群众利益,让贫困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就近务工、利益分红等方式,实现人均增收2780元。
脱贫攻坚,在滇东北大地山乡带来的巨变,影响的不仅仅是贫困户。
特色产业发展、农村环境改造、基础设施建设……打破区域性整体贫困,没有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的界限,也不局限于一村一乡。脱贫攻坚统揽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让全体群众感受到扶贫带来的变化,享受到扶贫带来的机遇。
这些变化,基层干部深有感触:“以前农村院坝会要找人开。现在,不管是贫困户还是非贫困户,都要求参加院坝会。扶贫的大小事儿,大家都关心得很嘞!”
精准发力 让基础设施“活”起来
过去是“有女不嫁浑水塘”, 如今是“浑水塘,姑娘美小伙帅,公路硬化进村寨,生态美产业带,群众致富希望在”。
浑水塘村分布牛栏江江畔的半山腰上,地势险要,在战争时期绝对是易守难攻之地。饮水和交通,曾是浑水塘世世代代村民最头疼的问题,坛子背水,三年半月不出村那是常有的事。
(图为大丫口小组玉米收获一角)
浑水塘小组七十多岁的张自文老人回忆过去,下雨就是望天水,天干就是用车拉水。山路陡峭,拉一次水需要一个多小时,妇女则是用坛坛罐罐背水,人畜饮水格外艰难。淘米水用来洗菜,洗脚水用来喂牛、喂猪。
8.03灾后恢复重建,浑水塘修建第一个水窖开始,在当地政府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不断改进二次消毒技术,村民喝的水由望天水、地脉水演变成了今天的自来水、山泉水及部分水窖水。过去家家户户必备的大水缸也彻底荒废退出历史舞台。
丫口小组长年顺开在自家明亮宽敞的厨房拧开水龙头,自来水哗啦啦作响,他开心地说:“现在有自来水,不用挑水,也不缺水了,家家户户越来越讲卫生,人要用水,要多少开多少,喂猪要水,要多少开多少,都是分开的。”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浑水塘的基础设施、人居环境、产业发展更是按下了加速键。
冲子小组森成山家不但享受了危房改造、四改一化一维等政策。屋后的泥泞小道也变成了干净整洁的水泥联户路。
过去,他家屋后的路,走路容易摔跤,一到雨天,山洪更是冲进房屋,苦不堪言,得知这一情况后,驻村队带着工程队,修了地下排水沟、防水墙、又硬化了道路, 森成山走在联户路上,高兴地直说到:“现在这个路好走了,不摔跤,又卫生,家里也不会被水冲”。
不但基础设施搞好了,如今浑水塘村民的生活水平、幸福指数也迈上了新台阶。
他感慨改革开放以来,浑水塘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而易见的提高了。
“没修路以前,那可以说吃米饭根本就不可能。现在没的哪个吃苞谷饭,都是吃米饭,想吃苞谷饭,那是喜欢。”
从吃饭上作了直观对比。
他感叹,“路通了,变化特别大,做农活,买肥料,这些都有车子送上来。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最近几年,家庭收入比以前高十几倍。”
如今,浑水塘村基础设施好、集体经济红、人居环境美、乡风文明佳、群众满意度高,这个曾经的深度贫困村已于2016年脱贫,未来将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王毅文现在更忙了,但睡得香了。“工作压力虽然更重了,可是看得见脱贫的希望,有了底气,心情反而轻松下来了。”王毅文说。
总支,浑水塘既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又激发驻村干部能干、肯干、会干、想干之激情,更激活农民群众创业兴业致富信心和决心,牢固树立了贫困群众勤劳致富、脱贫光荣的价值取向和政策导向,凝聚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强大的精神动力,在滇东北大地书写了脱贫攻坚新篇章。
(王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