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市按照中央、省、市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精神和要求,以创新中国成立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推进全市公共文化标准化、均等化、数字化、社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截至2018年8月,曲靖市共投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共计9877万元,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23695.35万元,引入社会民间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1762万元。
一、高位推动,组织保障常态化。曲靖把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入手,强化领导,精心组织,统筹推进,营造了全市上下一盘棋、社会各界齐参与的浓厚创建氛围。一是抓组织保障。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全力推动,纳入科学发展观考核,层层签订工作目标责任书,形成专人负责、全民参与、组织有序、保障有力、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多次召开动员会、推进会、专题会及现场办公会,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做到工作推进常态化,问题解决及时化。各责任单位通力合作,狠抓落实,如期完成创建任务。二是抓人才保障。目前,市县两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主要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有业务人员762人,占总人数95%以上;全市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现有编制达810人,实有人数737人,平均每站5人;全市每个行政村(社区)配备了1名财政购买的公益性文化岗位,保障行政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日常正常运行,有登记在册群众业余文艺团队4997支,达到每村3支以上。三是抓学习保障。制定《曲靖市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工作方案》、《曲靖市基层文化队伍培训计划》,市委、市政府领导带头,创建成员单位、各县(市、区)领导、干部、工作人员及乡镇、村级文化干部积极参与,全面抓实、抓好对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工作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等法规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为创建工作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强化运用,制度设计成果化。结合地方实际,选取《农村文化户发展壮大与政府管理机制研究》为我市创建制度设计课题。通过深入调研,形成《曲靖市农村文化户(联合体)发展壮大与政府管理机制研究报告》、《曲靖市农村文化户(联合体)发展壮大与政府管理机制研究分县数据统计与调查报告》、《曲靖市农村文化户(联合体)发展壮大与政府管理制度建设建议汇编》三份重要文稿。并于上个月顺利通过创建示范区制度设计课题评审答辩,以85.43分的总成绩获得西部组第二名的好成绩。出台《曲靖市农村文化户(演艺)扶持发展意见》,对农村文化户(演艺)发展给予全方位支持。目前,已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农民自办、市场运作”的农村文化户(演艺)发展模式,农村文化户成为“精神上解闷,经济上解困”的乡村文化带头人。极大弥补了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短板,成为曲靖颇具影响力的文化品牌。现共有各类农村文化户近1800户,从业人员2万余人,每年开展活动20余万次,创造收益1.5亿元。
三、点面结合,设施建设网络化。纵向上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横向上建设文化、博物、美术、图书、艺术展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形成。一是抓基础设施建设。市级完成市图书馆、市文化馆、市博物馆、市美术馆、珠江源大剧院和市艺术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各县(市、区)均完成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设置。目前,全市有公共图书馆11个,其中市级馆2个(含少儿图书馆1个),县级馆9个;文化馆10个,其中市级馆1个,县级馆9个;综合文化站135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653个,并配有文体活动小广场,设置率达100%。二是抓数字服务建设。统筹全市各类文化数字资源,率先建成了“文化曲靖”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平台,群众只需打开电脑、手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图书馆、文化馆建设步伐加快,全市100%的图书馆、文化馆建成了数字网站,市图书馆数字资源量达24TB,县级图书馆数字资源量平均达4TB以上。目前,曲靖已建成13个地方特色数据资源库,力争实现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
四、优质均等,文化服务多样化。以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有力抓手,积极拓展文化服务,不断提升供给水平,更多、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一是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全市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以及乡镇(街道)文化活动中心、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全面实行免费开放,图书馆每周服务时间均不少于56小时,文化馆、博物馆不少于42小时。全市图书馆、文化馆建立总分馆体系,实现图书馆馆与馆之间图书通借通还。全市图书馆、文化站、农家书屋等机构录入查询系统书籍达460万册,2017年全年流通次数达0.7次,人均到馆0.51次。实现人均年增新书0.05册(次),全市常住人口人均藏书0.75册,提前达到了“十三五”规划要求。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针对群众个性化文化需求,提供“菜单式”、“订单式”服务。高度重视和保障特殊群体公共文化服务,针对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活困难群众等特殊群体,设有形式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二是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全市年均举办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6000多场,极大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依托市文化馆、市展演中心、县级文化馆,以及乡镇、街道文化艺术队,扎实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年送戏近5000余场,全市1474个行政村均超过了3场的目标。三是文化惠民扎实推进。全市共配备流动图书车5辆、流动舞台车6辆,市县两级图书馆、文化馆和文艺院团常年深入基层开展流动服务,年服务次数达1500余(次),服务人数达100余万人(次)。扎实开展“电影下乡”工作,逐步推进农村电影放映从室外走向室内,在师宗、罗平、富源、马龙、宣威等县市区先后建成了400余个室内固定放映点。全市共有电影放映队102支,年均放映近2万场次、观众人数超过了180万人。
五、突出特色,文化活动品牌化。结合曲靖本地实际,突出地方本土文化,充分发挥各类优势,全市文化活动品牌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一是抓文化品牌打造。实施基层特色文化品牌建设项目,打造了覆盖全市的“欢乐珠江源”广场文化活动、“曲靖历史文化讲坛”、“道德大讲堂”、 “青少年曲艺故事比赛” 、“乡贤书院”等群众文化活动品牌。连续举办23届青少年曲艺故事比赛,获云南省文化厅表彰为云南省级优秀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持续20年不间断开展“欢乐珠江源”广场文化活动,“美奂山大家乐”广场文化活动获评为全国十八个特色广场文化活动之一。市级美术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打造形成了2个以上品牌服务项目;县(市、区)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均打造形成了至少1个品牌服务项目。二是抓文化品牌创新。从“企业、高校与社区共建”、“公共文化服务与文物保护、旅游、体育相结合促进协调发展”、“图书馆总分馆特色分馆拓展服务空间”等方面入手,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打造独具特色、魅力和吸引力的地方特色文化品牌。三是抓文化扶贫。以脱贫攻坚为统领,制定下发了《“十三五”时期曲靖市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整合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加强贫困地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文化行业扶贫力度,传承发展提升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开展“送书下乡、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活动,与贫困地区、贫困乡镇“结对子,种文化”,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六、深化改革,管理体系制度化。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创新,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一是完善配套政策。出台了《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实施意见》、《推进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制定了《曲靖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绩效评价办法》等制度文件,积极推进管理体制改革,首次引入第三方机构对全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进行绩效测评,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和服务水平。二是健全管理制度。制定了《曲靖市主要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相关制度规范要求》,对各类公共文化设施运行管理规范、服务标准、服务项目、服务流程、免费开放时限等进行明确,做到上网、上墙向社会进行公开、公示。享受国家免费开放经费的公共文化单位对免费开放经费使用情况均向社会进行公示,接受行业主管部门和群众监督。三是深化改革试点。以市图书馆为试点,推进市县两级图书馆、文化馆建立起以理事会为主要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决策、执行、监督机制,管理更加规范,运转更加顺畅,活力明显增强,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四是购买社会服务。根据《曲靖市关于做好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实施意见》,将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纳入市财政预算。采取补贴、资助和政府招标采购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重大文化活动和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出台《曲靖市培育和规范文化类社会组织实施意见》,全面培育、规范文化类社会组织。目前,全市共有各类文化类社会组织(含相似类)116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