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部门动态 > 正文

【云南十五个县(市)脱贫摘帽】罗平找准突破点实现美丽蜕变

2018-10-10 16:36:47   来源:   

罗平县多措并举加快脱贫攻坚步伐,3年来,累计筹措资金41.04亿元投入脱贫攻坚,全县人居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住房、医疗、教育得到保障,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2017年末,全县累计减少贫困人口8114户32403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8.08%降至1.84%。

罗平县是全国石漠化片区贫困县之一,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182户41920人,贫困面分布较广,石漠化问题突出,致贫原因复杂。为了破解增收难题,罗平县起步早,行动快,跑在脱贫攻坚的前列。

“2015年9月,县里发出动员令,开始了3年脱贫摘帽行动。”罗平县扶贫办主任满家启说,“从脱贫攻坚启动的那天,我们就对贫困户精准排查,层层压实责任。”

结合县情,罗平县委、县政府不断寻找发展的突破点。机制上,推出了“支部争红星、群众争积分、干部争标兵”行动方案,汇聚全县攻坚力量,形成在脱贫攻坚一线考察识别干部的激励导向。产业上,不断做大传统产业,增强脱贫带动功能。保障上,重点在住房、教育、医疗上下功夫,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依托烤烟、油菜、小黄姜、蜂蜜、旅游等资源优势,投入5425万元,重点打造‘九大扶贫产业’。”罗平县农业局局长晏玉泉说,“充分发挥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的联动作用,构建订单收购、入股分红、土地流转收益、就近务工等联结机制,实现扶贫产业对全县贫困户的全覆盖。”

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基本住房、基本医疗、基础教育、社会兜底保障等政策全面落实,全县水电路讯网、人居环境等面貌焕然一新。2015年以来,累计改造农村C、D级危房31985户;建设52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搬迁贫困户1186户4181人;对所有适龄儿童开展“控辍保学”排查、特殊对象“送学上门”,推广少数民族“双语教学”。2016年至2017年,全县19584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共享受补助资金3569万元;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119支,签约率100%,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多措并举、保障有力,全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贫困群众增收渠道拓宽,发展后劲增强。

罗平:“七彩花田”中的美丽蝶变

金秋时节,罗平依然鲜花不断,金鸡峰丛的七彩花田在高原的阳光下十分灿烂,千亩高粱红成为一道靓丽风景。来自东西南北的骑行爱好者,结伴穿行在花海间。

“以前,菜花节过完,游客就少了。现在,由于推出了七彩花田项目,季节的淡旺差别缩小了。”罗平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旅游局副局长邵姝莉说,“随着全县景区旅游设施的进一步完善,罗平旅游业正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旅游迎来利好,其他行业也风生水起。曾经干旱缺水的石漠化土地,如今响彻着发展的足音。

●2017年末全县累计减少贫困人口8114户32403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8.08%降至1.84%

●累计筹措41.04亿元投入脱贫攻坚,对标对表补齐短板130个贫困村脱贫出列

●建设52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搬迁贫困户1186户4181人

●2015年以来累计改造农村C、D级危房31985户

“五星”激发内生动力

脱贫,要靠发展来推动。为了激发全县党员干部的发展动力,汇集脱贫攻坚正能量,罗平县委、县政府创新机制,以“支部争红星、群众争积分、干部争标兵”为载体,在村(社区)开展以“组织建设、稳定脱贫、产业发展、美丽乡村、文明和谐”为主题的“五星党总支”创建活动。

“五星党总支”以“组织建设星、稳定脱贫星、产业发展星、美丽乡村星、文明和谐星”为创建内容,对获得1颗星的村(社区)“两委”正职、副职,每人每月分别增发500元、300元奖励性补贴。

“基层干部事情多、任务重,待遇偏低。”罗平县委书记吕品红说,“这种考核方式既能激励基层党组织比学赶超、干事创业,又能改善基层干部的待遇,一举两得。”

第一轮已评选、授出35颗“五星党总支”主题星,大大激发了村组干部的工作热情。

干部有平台,群众有舞台。

为了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罗平建立“爱心超市”带动模式,从“人居环境、政策知晓、配合工作、家庭美德、生态保护、学生学习、脱贫能手、移风易俗”等8个方面,对贫困户和非贫困户按照“两套标准”定期组织评分,按表现给农户打分,农户再用积分到爱心超市兑换物品。县委、县政府发动社会各界捐赠价值1112万元的物资,在全县开设36个“固定爱心超市”和54个“流动爱心超市”。这一措施,有效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

在这场脱贫攻坚的竞赛中,“评选标兵”树标杆是激励干部的方式。目前,已从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和帮扶干部中评选表彰了91名“扶贫标兵”,为考察识别脱贫攻坚一线的干部营造了扶贫工作“大有可为、为者有位”的良好干事氛围。

产业筑牢发展基石

罗平是一个农业大县,烤烟、生姜、油菜是最大的传统产业。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罗平县投资5425万元,重点打造“烤烟、生姜、油菜、蜂蜜、畜牧、水产、热区水果、冬春马铃薯、中药材”9大扶贫产业,构建入股分红、保底收购、土地流转收益等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实现产业扶贫对全县11182户4192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让每一户贫困户都有一个脱贫产业,每一个贫困人口都有一个致富门路。

“罗平县种植小黄姜17万亩,年产30万公斤,产值10亿元。我们公司从2011年起致力于小黄姜产品的研发。今年春季,小黄姜洗发液成功投放市场,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万兴隆公司董事长唐玉生说,公司2011年开发出全球首款纯姜汁发酵酒并获得发明专利,目前已开发出姜糖、姜茶、姜含片系列产品60余款,取得26项发明专利,小黄姜产业链的延伸带动了姜农增收。

为增加贫困户经济收入,旧屋基彝族乡党委、政府于2017年引进芭蕉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立了6个蜜蜂养殖基地。以此为依托,组建了中蜂养殖合作社,让农户参与其中。每户以5箱中蜂入股合作社,合同期满后贫困户可收回入股的5箱中蜂,带回去养殖,也可继续与公司签订托管代养合同。此外,还对外开展“认养一窝蜂”活动,客户只需出3000元,便可认养“一窝蜂”,基地一年至少为客户提供12公斤蜂蜜,超出部分也归客户所有,公司从认养金中每窝提取400元帮助挂钩贫困群众脱贫。

依托“一窝蜂”产业孵化基地,罗平县整合上海市新增沪滇项目资金780万元,按照“企业找市场、合作社抓生产、贫困户有股份”的发展理念,以“支部+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扶持1129户贫困户发展中蜂养殖产业,使3880人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目前,全县共有37家新型经营主体与4796户16765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每户年增收1000元以上。同时,积极引导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进村联户开展帮扶。组织15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提供物资帮扶、技术指导、市场信息、用工岗位以及订单生产、保护价收购等方式,帮扶577户贫困户平均每户每年增收860元。

农旅开启致富征程

罗平县旅游资源丰富。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该县坚持以旅游开发带动扶贫开发,深入挖掘旅游资源,走乡村旅游+脱贫攻坚+群众增收路子,将资源优势变为群众增收的经济优势。

“鼓励扶持一批群众,借助旅游资源发展产业,县里拿出10万元,以每户补助1万元的形式,对富乐镇、鲁布革布依族苗族乡从事铜器、银器、蜡染、纺织、刺绣等手工艺品生产的贫困户进行扶持,既让一些传统技艺、手工艺品技术得到传承和保护,还拉动了10户贫困户靠双手致富脱贫。”罗平县文体广旅局副局长邵姝莉说,“依托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机遇,打造了大补董、腊者、补笼等一批乡村旅游精品项目,鼓励贫困群众参与建设经营乡村客栈、农家乐,发展刺绣、蜡染等传统手工艺产业,带动了贫困户增收。”

除了大力扶持旅游产业,当地还着力推进“旅游+”乡村客栈、农家乐。依托旅游景区景点,在鲁布革、长底、旧屋基等景区沿线投入资金42万元,每户补助2万元,引导扶持21户贫困户发展农家乐、乡村客栈。

“为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拓宽农民致富增收渠道,乡党委、政府在整治环境的同时,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扶持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乡党委、政府以那色峰海为核心,打造‘摄影绘画走廊·康体健身天堂’。国庆前夕,那色峰海的观光栈道投入使用。”旧屋基乡党委书记许松林说,“截至2018年8月,接待游客已超过6万人次,预计全年接待游客将突破10万人次,实现年总收入1200万元。”

结合旅游产业发展,推进旅游+就业模式,由兴景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入70万元,从九龙瀑布景区、多依河景区沿线的53户贫困户中各聘用1名,负责景区沿线的环境卫生打扫,每人每月工资1200元,每人购买1份意外伤害保险,有效帮助景区沿途53户贫困户脱贫。

县委书记说

对标对表补齐短板

“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安排部署,攻坚克难,累计筹措41.04亿元资金投入脱贫攻坚,对标对表补齐短板,助推130个贫困村脱贫出列。”日前,罗平县委书记吕品红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介绍,为了激励基层党组织比学赶超、干事创业的活力,县里搭建了“支部争红星、群众争积分、干部争标兵”平台,在村(社区)开展以“组织建设、稳定脱贫、产业发展、美丽乡村、文明和谐”为主题的“五星党总支”创建活动。在全县开设90个“爱心超市”,从“人居环境、政策知晓、移风易俗”等8个方面,对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分别按照不同标准定期组织评分,再以积分兑换物资,“爱心超市”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大作用。

吕品红说,罗平县在脱贫出列工作中,努力提高产业扶贫的组织化程度。每个村(社区)至少建立1个特色产业党支部、有1个以上新型经营主体,每户有劳动能力、有产业发展意愿的贫困户至少与1个以上新型经营主体建立经营合作关系,确保有劳动力的贫困户有1个以上增收项目。采取多种方式,让农民获得订单生产、务工、入股分红等稳定收益。采取“支部+公司+农户(贫困户)”模式,将贫困户的土地林地经营权、特惠贷款、产业扶贫资金折股量化到企业,由企业统一管理经营,保障贫困户收益并优先吸纳入股贫困户到企业就业。对无劳动能力或劳动力不足的贫困户,通过托管代养,让贫困户先取得保底性收益,再结合自身条件发展生产。

“努力提高就业扶贫的组织化程度,是罗平县抓的又一重点工作。”吕品红说。县级成立国有公益性劳务公司,在乡镇(街道)设立分公司(工作站),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常态化做好就业培训、劳务派遣、劳务输出等工作。建立县乡村三级联动机制,确保100%的贫困劳动力每年获取2次以上就业岗位信息。对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劳动力参加创业培训合格的,给予不低于900元的创业培训补贴。用好用活扶贫在土地、水务、林业、农业、发改、交通、住建等方面的政策,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农家女当上董事长

“在上级领导的关心下,今年6月,我在村里正式成立了自己的公司。”鲁布革布依族苗族乡八大河村的李文秀指着公司门店里琳琅满目的刺绣产品对记者说:“要货的人多,我们特别忙。现在,与公司有合作的村民有76人。”

李文秀今年40岁,是当地的布依族。她从小受祖辈的耳濡目染,掌握了刺绣技艺,长大后也开始从事刺绣产品生产。

一年多前,李文秀参加一个现场刺绣比赛,从众多选手中脱颖而出。乡党委、政府鼓励并帮助她成立公司,把村里的绣娘聚拢在一起,共同发展。今年6月,布依淑娅刺绣文化开发有限公司在八大河村挂牌。

“布依刺绣历史悠久,家家都有绣娘,户户都有织机。把它传承下去,既能守住古老的手艺,又能在家门口带动群众增收致富。”鲁布革乡党委书记江恒说,“全乡有绣娘380人,我们走公司+合作社(基地)+社员的模式,由公司接订单,分发给社员,社员带回去加工,再把成品按要求交回来,公司付钱。乡政府派专人扶持、联络。同时,乡政府拿出5万元进行扶持,对合作社绣娘进行培训,帮助她们出去参展、比赛,努力打造布依刺绣知名品牌。”

公司成立后,订单更多了,还增加了上海、内蒙古等地的客户。公司不仅在村里、县里都开了门店,在市里也有了办事处。“现在路子越走越宽了。”李文秀说。

“家乡发展机会多”

最近,吴家红的心情格外地好。今年9月,乡里的幼儿园建成招生,他的孩子刚好赶上,就近入学,免去了很多烦心事。不仅如此,他还因为工作成绩突出,被公司聘为中国移动旧屋基乡站点负责人,月薪5000多元。

吴家红是旧屋基乡罗锅村人,2014年大学毕业后就到外面打工。他的父亲因病丧失劳动力,母亲一个人做不了重活,只能在家养猪,家中还有80岁的爷爷需要照顾。家里的老房子已有30多年的历史,每到雨天,外面下大雨,家中下小雨。

2016年,罗锅村的贫困户集体搬迁到乡政府集中安置点。吴家红的父母也分到了临街的两层楼房。

家乡的条件改善了,在外打工的吴家红再也坐不住了,决定回乡发展。

为帮助吴家脱贫,乡政府利用县移动公司在旧屋基乡开设站点业务之机,推荐了吴家红家的房子,结果,不但房屋被移动公司选中,每年租金一万元,吴家红也被公司聘为站点业务员,月薪5000元,年终还有绩效奖。由于吴家红工作认真负责,前不久被公司聘为站点负责人。

“家乡发展机会很多,我决定把媳妇也叫回来,不用在外打工了。”吴家红说,“年少时的梦想,在家门口就实现了。”

自强不息先脱贫

钟山乡的盲人林万昌身残志坚,在国家好政策的感召下,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种烟、养牛、养猪,在村中率先实现了脱贫。

林万昌双目失明,左手残缺3个手指,妻子也是一位残疾人。夫妻俩住在残破的老房子里,生活一直很贫困。

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后,林万昌的生活有了根本性改变,孩子读书有补助,家里建房有补助,夫妻二人都有低保金。国家的好政策让林万昌看到了幸福生活的希望。

为进一步帮助林万昌走出困境,帮扶干部王小飞为他制定了帮扶计划,提出把他纳入社保兜底,多为他争取一点低保补助,但林万昌坚决反对:“我要申请贴息贷款,通过劳动致富。别人能脱贫,我也能,而且我还要率先脱贫。”

林万昌用5万元扶贫贷款种了烤烟、养了牛,后来又养了猪。每天早上,邻居还在酣睡,林万昌已在妻子手中竹棍的牵引下,拉着牛车上了山。烈日下,他们挥汗如雨;泥泞中,两人一次次摔倒又爬起。傍晚,别人已经回家,他们还就着星光在地里忙碌。

在林万昌夫妇的辛勤劳动下,栽种的烤烟卖成了钱,几头大肥猪也卖了,小牛长大又生了3头小牛,家里建起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欠债也慢慢还完了。凭着自强不息的精神,林万昌兑现了自己在村里率先脱贫的承诺。本报记者 蒋贵友

云南网记者 蒋贵友 通讯员 朱洪兴 毛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