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普查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
2018-09-20 08:12:44 来源:中国信息报
7月19日,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组长韩正出席会议并讲话。电视电话会议之前,韩正还主持召开了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审议普查方案,研究部署下一阶段工作。
7月20日,国家统计局党组随即召开会议,传达学习韩正的重要讲话精神及两个会议精神,研究部署经济普查下一步工作。党组会强调指出,两个会议是在经济普查关键节点上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标志着普查正式进入实战状态。
众所周知,经济普查是列入我国周期性普查制度的一项重大国情国力调查。
与人口普查、农业普查“10年等一回”不同,经济普查5年即开展一次,此次已经是第四次了。经济普查周期之所以相对较短,显然是与二三产业的发展变化相适应的。
记得前不久,国家统计局发布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数据后,针对这基数不是那基数的疑问曾回应,一是规模有变,有的企业从规模以上变成规模以下,反之亦有;二是行业有变,有的企业由工业转成服务业,反之亦有。对不断发展变化的二三产业,就需要在常规的年度、进度调查之外,以相对较短的普查周期及时跟进反映。而从更为宏观的角度和位势着眼,此次经济普查则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和新情况。
一方面,“稳中有变”使外部环境变得更加复杂,且充满不确定性。7月3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面临一些新问题新挑战,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这是中央决策层对当前经济形势做出的最新判断。而“稳中有变”的表述则是多年来分析判断经济形势时从未使用过的提法。经济总量位居一二位的经济体开打贸易战,在世界经济史上史无前例,虽然中国是被迫应战、不得不接招。而尽管不想打也不惧打,但在各国经济高度关联的今天,对不断升级的贸易战带来的影响,我们不能不做出准确判断。在经济发展战略、策略及方向上,也要做出必要的调整。在这样的背景下,经济普查的基础性资料对中国经济的宏观决策和微观调整,就更显得重要和不可或缺。
另一方面,“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也使中国经济进入一个特殊的发展阶段。去年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则要求,“加快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创建和完善制度环境”。两个重要会议实际也给中国的政府统计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即如何科学合理地监测、评价经济发展质量,如何认定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质量是高还是低。
对此,经济普查应该也可以有所作为,就中国经济在转向阶段的数量和质量特征、就统计如何反映经济发展的质量,交出一份初步的答卷。
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已经进入实战状态,普查方案也几近敲定。而从普查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出发,数据的处理汇总,资料的开发分析,则需要早谋划、早考虑、早部署,以期尽早为研判处于特殊环境下和特殊发展阶段的中国经济提出最新的量化依据。
因此,在制订相关方案时,不仅要向往次普查那样,反映不同行业、地区单位数量人员的增减、经济总量的变化、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效益的高低等等,还应特别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从总量和结构、生产和消费等不同角度,研究外部环境变化对国内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可以通过什么指标反映出来。
二是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研究提出判断经济质量的数量标准,且明确这些指标哪些可以基于经济普查的基础指标生成。
三是加强与商务、海关、财税、金融、科技、经信等相关部门的配合协调,就研判环境影响和反映阶段性特征所需的部门资料提出预案。
四是在此基础上提出数据处理汇总方案和分析研究题目,进行必要的招标,并据此做好数据处理和资料的开发分析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