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着汹涌的洪水,列车满载道砟驶向涪江大桥。
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机务段的两位“90后”司机最近成了“网红”——四川绵阳连续强降雨导致涪江水位迅速上涨,26岁的张强和28岁的陈龙,驾驶两列4000吨级重载货运列车驶上涪江大桥,用火车重量压住桥梁“保桥”成功。事后,有网友用“壮举”来形容,也有人说这是“一时冲动”。记者近日走访绵阳工务段,了解了“保桥”背后的故事。
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的考验
“列车上桥时,一定要集中精力,不要慌乱,密切注意前方桥梁、线路情况。相互提醒,保证安全。”事发当天,水位已超过涪江大桥上、下行大桥的封锁水位,危及到宝成铁路涪江大桥的安全。陈龙接到调度命令,开行57004次重载货物列车执行压桥任务。陈龙参加工作已五年,从他担任火车司机以来,今年的暴雨是最凶猛的一次。
当天10时35分,第一列货车满载道砟,迎着汹涌的洪水,驶向涪江大桥。11时13分,第二列货车压下行涪江桥。据介绍,两列列车车厢里装载的均为铁路道砟,每节车厢装载砟石70吨左右,加上车身自重,列车重量超过4000吨。
面对桥下滚滚洪水,机车驾驶室十分安静,陈龙左手紧紧握着大闸,右手谨慎地控制着列车运行速度,警惕注视前方线路情况。通过393米的铁路大桥,整整用了3分钟。11时16分,陈龙将列车安全平稳地停在了指定地点。在梁体不稳的情况下,驾驶列车有车毁人亡的危险,这对执行压桥任务的火车司机而言,是一场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严峻考验。
“我驾驶的是57002次货车,因为当时洪水几乎与桥梁平齐,机车头一上桥,就如同在洪水中开车,心里很紧张,但也只有集中精力,严格控制速度,确保完成任务。”张强说。
当天16时47分,涪江水位回落到标准值后,两列镇桥列车才撤回绵阳北站,此时陈龙和张强已在大桥上坚守了5个多小时。
精准测算载重量及点位
“这是国内甚至世界上比较常规的方案,只不过宝成铁路开通以来,第一次面对如此严峻的洪水威胁。”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绵阳工务段副段长张明说,每年针对汛期防洪,都会对职工进行业务知识培训,在跨江河桥梁运行时,职工必须严格执行降速、停车等安全措施,执行压桥任务时,机车必须停在指定的安全位置,这对职工的专业技能也是一种考验。
“洪水太大,涪江大桥上游的水电站已无法发挥调节水位的作用。”张明说。当天,涪江水位超过涪江大桥封锁水位,沿线客车、货车全部停运。
宝成铁路涪江大桥是钢梁大桥,自身较轻,抗洪水的能力有限。如果洪水继续上涨过大桥主体钢梁,大桥可能被洪水冲走。绵阳工务段技术人员参考国内其他同类钢结构桥梁抗洪经验,提出以列车装载重物压制大桥,增加大桥重量,提高洪峰对桥墩冲刷时的梁体稳定性,保证大桥乃至全线安全。
重车压桥,绝非把上千吨的重载列车压在桥上确保桥梁稳固那么简单。如果车辆过重,反而会给桥梁本身造成冲击,甚至被压垮,司机的生命安全也无法保障;如果太轻起不到压制效果,救援工作就会功亏一篑。绵阳工务段技术人员,经过多次验算确定了最终方案。
共振频率检测一切正常
驾驶货车压桥,司机是不是很危险?车上还有没有其他人?张明告诉记者,为了保证抢险人员万无一失,重载列车驶上大桥后,车上除司机外其他人员迅速撤离。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则留守在大桥上,定时对桥梁进行监测、检查、瞭望,密切关注洪水和大桥动静,若发现异常,会第一时间通知机车司机到安全地方避险。
“经检测,确认大桥未受影响,一切正常。”张明表示。洪峰过后,绵阳工务段技术人员从一处延伸到铁路桥外的铁梯,直接下到桥下,利用设备开始相关检测。“这是在进行桥梁共振频率检测,通过检测后,再与正常值进行比较,能够了解桥梁基础是否存在病害,以此判断桥梁设备状态。”绵阳工务段桥隧技术科工程师邓唐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