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部门动态 > 正文

曲靖市2018年小春粮油持续向好

2018-07-12 15:52:11   来源:曲靖市统计局   
  2018年,曲靖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各级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耕地红线,加快划定和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全面落实种粮惠农政策,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耕地轮作休耕试点工作,调优青贮青饲鲜食玉米和籽粒玉米种植结构,深入开展科技增粮行动。在政策、科技、样板等多重有力因素的促进下,粮食安全工作开局良好,全市小春粮油实现丰产增收。
 
  一、小春粮油生产情况
 
  去冬今春,全市以“两菜一薯”为重点,充分挖掘冬农开发潜力,抢抓良好墒情适时播种,狠抓各项科技和田管措施落实,促控并重有效促进苗情转化升级,又逢良好的气候条件,小春粮油生产稳中向好。
 
  (一)粮油面积一增一减。据初步统计,2018年全市小春粮食播种面积为255.5万亩,较上年增加1.2万亩,增长0.5%。油料播种面积128.9万亩,较上年略减540亩,减0.04%。全市小春粮食主要品种种植面积结构呈现为“三增一减”的格局,即小麦面积54.1万亩,较上年增加0.3万亩,增长0.6%;蚕豆面积45.8万亩,较上年增长0.9万亩,增长2%;马铃薯53万亩,较上年增加0.3万亩,增长0.6%。大麦面积74.1万亩,较上年略减0.5万亩,减少0.7%。
 
  (二)粮油产量丰产增收。据初步统计,全市小春粮食总产达48.2万吨,比上年增加1.4万吨,增长2.9%。主要品种中:小麦8.4万吨,较上年增加0.2万吨,增长2.9%;大麦11.8万吨,较上年增加0.2万吨,增长1.8%;蚕豆9万吨,较上年增加0.1万吨,增长1.2%;马铃薯14.5万吨,较上年增加0.8万吨,增长5.7%。油料产量21.8万吨,较上年增加0.08万吨,增长0.4%。
 
  二、小春粮油丰产增收的原因
 
  一是气候条件适宜。今年气候是1-3月气温较往年偏低,雨水较多,没有连续阴雨天气,光热资源充足,有利于小春作物长苗、分蘖、分枝、抽穗开花和结实。夏粮作物自2017年9、10月份种下以后,雨水较多,1、2月份受寒潮影响,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小春作物长势好于往年。
 
  二是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改善。曲靖各(县、市)区坚持贯彻粮食首长负责制,健全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推进耕地轮作休耕试点工作。高度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上级在项目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各类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稳步推进,有效浇灌面积进一步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为提高粮食产量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各项政策落实到位。2018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持续加大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认真落实好国家对种粮农民的各项补贴政策,除兑付各种粮种补贴外,还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资金支持,进一步加大对曲靖市各种补贴的范围、规模、标准,加大政策投入扶持力度。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耕地红线,加快划定和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稳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这些政策产生了明显的激活效应、联动效应和放大效应,农民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实现大小春粮食作物满栽满插。
 
  四是结构调整合理。我市今年种植的夏粮作物主要有大麦、小麦、蚕豆、豌豆、小春洋芋,在种植结构方面,今年比去年有较大幅度的调整,大麦面积呈减少趋势,小麦、蚕豆及小春洋芋呈增长趋势。近几年来,我市小春洋芋越来越受消费者青睐,需求量大增,因其亩产、价格较高,收入好,农户积极性较高,种植面积呈逐年增多趋势,今年种植的主要豆类作物是蚕豆和豌豆,大多于11月份左右种植。近几年来,由于蚕豆在4、5月份其他蔬菜稀少时充当蔬菜食用而得到广泛种植,2018年蚕豆多种于水利条件较好的田里,因气候适宜,农户勤于管理而长势良好,亩产比上年略高。结构的合理调整也为小春粮食丰产增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是狠抓节令种植。节令就是最大的科技,为确保去年12月底全部完成小春作物种植,各地抢抓节令,积极主动谋划开展小春播种工作,有效规避了强寒潮天气影响,实现灾害天气对作物单产影响低于5%。并适时指导农民积极主动落实避灾抗灾措施,促控并重,强化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控等中耕管理措施落实,提升苗情转化升级,大田长势普遍好于上年也为小春增产奠定了基础。
 
  六是增产措施有力。2018年,全市以绿色发展为导向,拓展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努力实现粮食增产增收的目标,狠抓落实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示范样板建设。全市举办小春粮油作物高产创建示范片16片17.02万亩(部级5片5万亩),其中:麦类3片3.29万亩,示范区平均亩产290.31千克,比非示范区平均亩增产91.95千克;冬马铃薯3片3.18万亩,示范区平均鲜薯亩产2435.59千克(折粮487.12千克/亩),比上年平均亩增产226.63千克(折粮45.33千克/亩);油菜3片3.33万亩,示范区平均亩产207.68千克,比上年平均亩增产10.4千克;小春杂粮(蚕豆)7片7.22万亩,示范区平均亩产264.83千克,比上年平均亩增产9千克。有效促进了小春高效、高质增产。
 
  七是强化粮食产业体系建设。为了有效带动粮食扩大生产,全市积极培育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扶持鼓励和发展企业与种粮大户订单生产、收购粮食,打造粮食产、购、加、销一体产业链条。
 
  三、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生产成本增加,种植效益降低。由于生产资料价格、成本偏高以及品种代理商的营销策略等因素,推动了种子价格总体呈现上涨趋势。拿罗平来说,由于受农产品价格上扬的刺激,农资产品原材料价格也相继攀升,较去年同期价格总水平平均上涨10—20%左右。其中涨幅较大的是水稻杂交种子:宜香优2115零售价为90元/公斤,较去年同期涨25%;复合肥批发2900元左右,较去年同期上涨12%;硫酸钾批发3100元左右,上涨15%;钙镁磷肥批发870元左右,上涨20%。加之农资、劳动力、土地租金等农业生产要素成本持续呈现略涨趋势,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补贴政策的带动效应。农户种粮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
 
  (二)农村劳动力结构性匮乏,农业技术推广难度加大。由于农业效益比较低,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多,造成农村劳动力不足。春耕大忙期间农事活动集中,人畜力和农机具紧张问题突出。又由于劳动力的输出,留守农村的多为老弱妇孺,不易接受新知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难度加大,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紧缺导致农业生产用工压力问题客观存在
 
  (三)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市是农业大市,农业靠天吃饭的现状还未得到根本改变,气候变数又大,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尽管这几年天气逐步回归正常,但受厄尔尼诺气候影响,局部突发性、反常性、不可预见性等单点暴雨冰雹极端气候灾害零星频发,特别是随着全市雨季的到来,洪涝、大风、冰雹等气象灾害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将呈偏重发生态势,给农业生产,特别是种植业生产带来极大防御难度。全市抗大灾、抗大旱的能力薄弱,很大程度制约了农业生产增产的能力。
 
  四、粮食生产的几点建议
 
  (一)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农户希望政府职能部门和本地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能够及时为农民提供适时的农产品供求信息,尤其是种植结构、市场供求变化等前瞻性信息,这样可以使农民能够均衡利弊后有选择地种植,做到调整结构心里有底,减少种植结构调整的盲目性和趋同性,从而降低市场风险,达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二)及时做好惠农资金落实准备工作。狠抓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准备好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惠农资金兑付方案,并及时拨付和兑现到种粮农民手中,确保政策不走样、不缩水,充分发挥政策应有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从而调动各地重农抓粮、农技人员科技兴粮和农民群众务农种粮的积极性。
 
  (三)抓好农业科技培训。相关部门要推进技术集成创新,突出“物理技术、安全投入品、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信息技术”五个优先。并抓好农民劳动技能和农业科技培训,特别是要加大偏远地区农民的培训力度,增强农民掌握最新种植知识和技术的能力,增强农民经营和管理种植农作物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从而加快高产高效农业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四)四是做好防灾减灾应对工作。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的思想,进一步加强与气象、水利等有关部门的联系,密切关注各时段气候变化,对不利因素进行认真分析,时刻绷紧抗灾保生产的弦,及时研究防灾、抗灾、减灾措施,完善防灾减灾预案,做到有备无患。同时,加强洪涝冰雹灾情应对、防汛排涝等各项防灾减灾工作及旱情、雨情、灾情、墒情、苗情发展变化和进展情况的跟踪监测,做好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适时发布防灾减灾信息,指导农民科学应对自然灾害,力争把因灾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