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部门动态 > 正文

富源县易地扶贫搬迁执行6个严格 紧盯6个坚持 实现3个精准 ——富源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主要做法

2018-05-18 11:36:06   来源:市发改委   

 
富源县位于云南省东部,素有云南东大门、滇黔锁钥之称,全县国土面积3348平方公里,辖9镇1乡2街道161个村(居)委会1723个自然村19万户农户、总人口83万人。富源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地处乌蒙山区,山区、半山区占全县国土面积的94.86%,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治理任务繁重,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贫困程度深、贫困面广,有的地方生存环境非常恶劣。2017年8月,动态管理精准识别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572户73131人。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搬迁1327户5879人,其中2016年完成86户387人,还需安置1241户5492人。富源县通过执行6个严格,紧盯6个坚持,实现3个精准,可以实现2017年、2018年搬迁任务在2018年5月底搬迁入住,其中2018年搬迁任务在省、市规定时间上可以提前半年搬迁入住,做到安居、产业、就业、社会保障一体化。主要做法是:


一、执行6个严格
富源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充分汲取2016年整改要求,严格政策标准、程序、管理、督查督办、问责问效、考核奖惩,全面对标对表实施。

(一)严格标准。一是严格执行识别标准。瞄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六类地区,依据动态识别后建档立卡贫困实际,充分尊重搬迁群众意愿,按照《云南省易地扶贫搬迁管理暂行办法》要求,精准识别搬迁对象。二是严格建设面积标准。建档立卡搬迁户安置住房建设面积按照“保障基本、安全实用”的原则,严格执行人均不超过25平米的标准,充分考虑实用、好用,结合富源实际按照人均20平米进行统规统建。

(二)严格程序。富源县易地扶贫搬迁严格按照程序进行识别和建设,确保政策精准实施。一是精准识别程序上。紧扣六类地区搬迁要求,充分尊重动态调整后建档立卡贫困与非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意愿,进行充分的普查筛选,按照“户申请、组评议、村初定公式、乡复核、县审定公告”程序识别对象,并由村民小组长、村委(社区)主要负责人、驻村工作队长、乡镇(街道)挂片领导及党政主要领导、县级挂钩领导逐级签字上报。由县委、县人民政府主要领导组织召开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审定搬迁对象。对象锁定后,根据搬迁群众意愿及城镇化安置比例达50%以上的要求,最终锁定了13个安置点,依托县城、集镇、中心村、旅游景区、工业园区安置1241户5492人。二是建设程序上。严格执行投资项目基本建设程序。易地扶贫搬迁规划设计、地勘、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项目前期工作执行《云南省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管理条例》中“非生产性项目总投资不足200万元、生产性项目总投资不足500万元的建设工程是否实行招标投标,由县以上人民政府决定”的规定。由县人民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决定执行省级标准,采取邀标或竞争性谈判的方式确定作业单位。同时,为节约时间,能同步开展的前期手续及施工环节均制定计划同步开展。

(三)严格管理。严格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管理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廉政责任制、竣工验收制、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等建设管理制度,加强质量、进度、成本、安全控制。一是成立以县委、县人民政府主要领导为双组长,分管副书记为常务副组长,县委副书记、县纪委书记、县委组织部部长、三位副县长任副组长的推进协调领导小组,下设易地扶贫搬迁建设指挥部,由县长任指挥长,1位副县长任常务副指挥长,下设一办八组(易地扶贫搬迁建设指挥部办公室、项目建设指导组、项目建设管理组、供地保障组、督查督导组、资金保障组、搬迁工作指导组、脱贫就业保障工作组、项目监督组),选派4名副科级干部、抽调10名一般干部,全部脱岗到县易地扶贫搬迁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具体分别负责指挥部日常统筹、搬迁指导、脱贫就业保障等工作。同时,建立县级领导挂钩乡镇(街道)、乡镇(街道)领导挂钩村、村领导挂钩组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推进机制。并严格按照亲切、务实、高效、干净的工作理念和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注重结合、整体推进、体现特色、争创一流的工作思路,确保易地扶贫搬迁高位推进、强势推进、统筹推进。二是成立以搬迁群众为主体、安置点镇(街道)干部参与的建设管理委员会,全程参与选址、规划设计、质量监督和竣工验收等工作。三是县易地扶贫搬迁建设指挥部下设项目建设指导组、项目建设管理组、项目监督组加强对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设计、施工、交付使用等环节的质量监管,确保安置点基础及公共服务设施与安置房项目同步设计、同步招标、同步实施、同步验收。四是严管资金。涉及项目前期须经第三方开展的工作,由县直行业管理部门牵头,邀约省内实力较强、信誉较好的作业单位进行摸底询价,形成县级控制价,由各镇(街道)自行按照招投标程序选定作业单位,所需费用严格控制在县级控制价以内。房建项目建设按照实用节俭进行规划设计,所需材料一律经各镇(街道)进行询价议价,保证质优价廉,严格控制建设成本;同时,在项目建设资金上,因审计部门前置审计取消,由县指挥部邀请第三方评估公司对项目建设预算进行审核把关。并制定出台《富源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暂行)》,严格管理项目建设和确保资金使用效益发挥合理。五是全县统一制作“富源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集中安置点精准搬迁”等六块宣传栏,明确五方职责,体现精准搬迁、精准建设、精准脱贫保障等工作,分类明确、内容齐全,逻辑闭合,通过规范化宣传搬迁程序、建设时间任务、脱贫保障措施、施工现场安全质量管理体系等内容,真实客观的反映富源县易地扶贫搬迁整体工作情况。

(四)严格督查督办。源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建设严格执行2项常规专项督查。一是抽调全县建筑行业具有较强管理经验的领导及工作人员,强化全县各安置点项目建设现场的安全管理和质量管控,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适时对各安置点进行抽查检查,一经发现存在安全质量问题,进行重处重罚,并督促严肃整改。二是县易地扶贫搬迁指挥部下发的任务清单由县指挥部督查督导工作组进行督查督办,实行通报制度,对因履职不到位、措施不力、工作进展缓慢、相互推诿扯皮、工作成效差影响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将进行全县通报,并视情节对有关人员启动问责程序,严肃追究问责。现已发出13期督查通报,对11个镇(街道)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等问题进行督办。

(五)严格问责问效。富源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对督查督办结果一律实行问责问效,工作未严格按照县指挥部要求执行和完成到位的,一律从源头进行梳理,对出现问题的环节,严格进行追责问责。自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实施以来,已对6人进行约谈,对5人进行提醒谈话。同时,未按时间要求完成的进行区分,工程建设项目超过5天不到10天的由县人民政府分管领导组织进行约谈,工程建设项目超过10天不到15天的由县人民政府主要领导组织进行约谈,工程建设项目超过15天未完成的由县委主要领导进行约谈,并根据情况进行党纪政纪处分。

(六)严格考核奖惩。富源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列入全县综合考核,由督查督导工作组将平时督查督导情况提交县考核办进行扣分。在全县脱贫攻坚成效考核中列入7项指标共计考核20分。同时,严格落实在脱贫攻坚一线考核识别干部,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推进会议均要求县委组织部参加会议,充分了解各镇(街道)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推进情况,列入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紧盯6个坚持

富源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严格按照时间任务要求,做到6个坚持,切实有序统筹推进项目建设。

(一)坚持目标导向抓推进。2018年是富源县的脱贫攻坚摘帽年,富源县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两年全部完成,并瞄准实现易地扶贫搬迁户全部实现脱贫致富目标。一是建设目标。富源县严格执行24小时施工制度及早安排晚验收工作制,绞尽脑汁优化施工方案,千方百计组织施工,争分夺秒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二是脱贫目标。富源县坚持以产促搬、以岗定搬,实现易地扶贫搬迁户不仅享受安全舒适的房屋“窝”,还享受产业就业的致富“窝”。

(二)坚持任务清单抓落实。富源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细化到周,对每周工作实行清单化管理,将每周工作任务清单下发指挥部各工作组、县直有关单位及各镇(街道),每周一部署、每周五总结,将目标任务、工作措施、工作进度、责任单位、完成时限等实行清单化动态管理,做到有目标、可操作、能追责,实现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一盘棋、一个思路、一个声音、一个步调、“一张清单”抓落实。自县指挥部成立共召开工作会议112次,其中领导小组会议2次,办公室例会23次,易地扶贫搬迁指挥部会议9次,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推进会13次,脱贫就业专题会6次,其他办公会议、汇报、专题、反馈等共61次;下发39期420余条任务清单。同时,镇、街道上报倒逼清单,镇、街道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遇到困难问题和急需县里协调解决的,由镇、街道上报倒逼清单,由指挥部采取现场办公的形式推进和解决,能现场给予解决的,及时快办,不能现场解决的及时梳理上报县委、县政府集体研究解决。目前已上报40条例逼清单,现场解决32条,上报解决8条。

(三)坚持时间节点抓执行。富源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严格按照省、市规定时间节点抓好贯彻落实,一个时间节点一个时间节点抓下去,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违规必查。一是整体工作按时调度保执行。全县统一制作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时序任务表,将每项工作细化到天,凡属于时序任务规定的时间节点,镇(街道)必须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完成,并做到办理情况适时回应,县指挥部办公室严卡时序时间节点及时调度。二是重点工作适时调度保执行。重点推进工作,镇(街道)每天按时上报工作进展情况,县指挥部适时调度推进情况,并及时将调度情况报县委、县政府,由纪委监察委及时通报。三是建章立制保执行。建立县级领导挂钩乡镇(街道)、乡镇(街道)领导挂钩村、村领导挂钩组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推进机制及限时办结、每周例会、定期通报、追责问责、容错纠错等10项工作制度,确保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各项工作执行到位。安置点严格按照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制度,落实持证挂牌上岗、制度上墙,确保施工现场安全规范管理。13个安置点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完成勘测定界、地形测绘、规划设计、地勘、环评、水土保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前期工作,于2017年10月20日按照时间节点紧张有序开展项目施工,确保按照目标任务完成项目建设。

(四)坚持档案管理抓规范。严格对照省、市易地扶贫搬迁档案工作要求,结合脱贫攻坚档案管理实际,规范收集整理搬迁户户档案、安置点点档。一是坚持户档案四级建设。对全县锁定的搬迁对象,县易地扶贫搬迁指挥部搬迁工作指导组逐乡、逐村、逐组、逐户进行信息核对,强化易地扶贫搬迁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归档,规范建立信息档案,实行一户一档,包括水电路基础设施、资金、人口数量、产业帮扶、享受政策、建房前后对比照片等,做到县、乡、村、户四级档案统一,确保档案完整,结果各级可查询、责任能追溯。二是坚持安置点档案二级建设。从安置点选址开始,富源县按照《云南省易地扶贫搬迁暂行管理办法》要求,严格执行投资项目基本建设程序,一点一档建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划选址意见、用地预审、环境影响登记表等前期档案资料,实现县乡两级安置点档案统一规范。

(五)坚持群众满意抓服务。通过宣传、完善惠民措施、建立健全融入机制解决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确实提升群众满意度。一是广泛宣传政策。加大动员力度,认真吸纳民意。采取标语、群众现场观摩建设等方式进行政策宣传,安置点选址、房屋设计、安置点取名等都充分听取群众想法,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向群众讲明白易地扶贫搬迁的意义和好处。做到搬迁政策深入民心,把好事办好,让群众满意。并强化帮扶责任人责任。现已对单户安置的4个点帮扶责任人进行培训,由帮扶责任人进村入户进行宣传,确保如期搬迁入住;其余镇、街道待开年后组织帮扶责任人进村入户宣传。同时,由团县委、县妇联牵头对搬迁对象妇女儿童进行培训,加强家训家风家教及自信自强自立的培训,以便搬迁对象更好融入和适应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现已组织互动20余次,发放宣传册、宣传单2500余册、慰问信2141封。二是完善惠民政策支撑。为搬迁群众织牢就学、低保、医保、养老安全保障网。全县易地扶贫搬迁户中实有学生1742人,其中1212名适龄段学生全部安排到校、到班,并做好搬迁入住后适龄学生入学接洽工作,强化教师对易地扶贫搬迁学生的过渡性关爱工作,搬迁户子女入学后均由一名帮扶教师帮助搬迁学生提高学习成绩,适应新的学校生活,达到阻断贫困代际的目的。落实就医及各项惠民政策,全面完成免费健康体检、家庭医生签约、基本医疗服务等保障工作,做到疾病早发现、早治疗,避免脱贫后因病再致贫。1095个低保及特困供养人员和229个残疾人各项政策落到实处,临时救助29户104人41300元,医疗救助11人39558.81元。三是健全搬迁人口融入机制。加强对易地搬迁人口的心理疏导和先进文化教育,培养其形成与新环境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同步谋划菜园子用地,在安置点再现必要的“乡愁”;建立13个安置点党组织,优化安置点社区管理,保障搬迁群众村民自治权利,积极引导搬迁人口参与当地社区管理和服务,增强其主人翁意识和适应新生活的信心。做好安置点的物业管理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营造开放包容的社区环境。并培训提升帮扶责任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积极组织进村入户宣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搬迁户树立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切实摆脱贫困增收致富。

(六)坚持问题导向抓整改。2016年,上级调整下达富源任务数为2876人,实际实施60个安置点2440户9327人,其中建档立卡1084户3945人。按照省、市易地扶贫搬迁整改要求,富源保留5个安置点,搬迁规模181户675人,其中建档立卡86户387人,目前已全部搬迁入住。同时,针对“三年行动”计划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推进中存在的问题,富源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市有关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政策要求,精准政策靶向,坚持边学边查、立行立改,采取有效措施补齐短板,一个一个抓整改、一件一件抓落实,确保工作推进不留盲区、不留死角,上下同心、齐心协力,积极稳妥推进全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任务,实现精准搬迁、安全搬迁、阳光搬迁,搬迁一户稳定脱贫一户。

三、实现3个精准

富源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通过严格执行国家政策标准,全力推进项目建设,谋实后续发展路子,实现3个精准。

(一)精准搬迁。精准锁定了13个安置点安置1241户5492人,其中依托县城1个安置点安置34户160人,依托旅游景区1个安置点安置84户369人、依托集镇10个安置点安置990户4424人,依托工业园区1个安置点安置31户117人(含同步搬迁11户45人),依托中心村1个安置点安置113户467人。其中,2016年结转任务在8个安置点安置、2017年任务在4个安置点安置、2018年任务在1个安置点安置。

(二)精准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还需完成安置人数采取单户安置及单元房安置,2016年结转任务中246户1033人采用单户安置,用地81.56亩,建设房屋246套52445.98平米、活动室812平米、容纳120余人的幼儿园1所;2016年结转任务中339户1456人及2017年安置426户1985人、2018年安置230户1018人采用单元房安置,用地101.68亩,建设房屋995套97955平米、管理和服务用房17770平米。

(三)精准脱贫。富源县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总体要求,通过就业、产业扶持叠加搬迁对象收入。就业上。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107个优先安排就业困难搬迁对象就业;统筹县内、县外用工企业11562个岗位,帮助有外出意愿的搬迁对象充分就业;通过就业帮扶,全县1241户5492人中劳动力2507人中有就业意愿的充分就业,现已落实或对接岗位2145人,剩余362人已对接落实岗位。在产业扶持上。全县共计安排产业发展资金1300万元。采取“规定+自选”模式叠加搬迁对象收入。2项规定工作:一是建设温氏生猪养殖小区。采取“公司+支部+合作社+搬迁户”模式,在全县11个镇(街道)13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13组温氏生猪养殖小区,每组养殖小区投入300万余元,其中利用产业发展资金20万元作为集体投入,并动员群众申请小额贷款入股分红,每组养殖小区每年可出栏4000头肉猪,入股的每户搬迁户每年可实现3000元—5000元。二是建设扶贫工厂。在建盖单元房设计之初,将单元房一层设计为管理服务用房,建设17770平米,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电子产品加工、玻璃球饰品、锚网编织等密集型手工加工业,建设“扶贫工厂”,确保搬迁对象住在二楼及以上实现一楼上班,可安排3000余人就业,实现1500元—3000元收入。现已有7个镇(街道)9个“扶贫工厂”已正常运作,其余镇(街道)签订合作协议书,待项目建设完成后全部进驻。一项或多项自选工作上,充分利用104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采取集体流转土地的模式,各镇(街道)结合地区资源和气候优势制定产业扶持方案,采取“农业大户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长短结合。现胜境街道、富村镇、营上镇按户均1亩种植软籽石榴700亩,套种辣椒,盛果期实现户均每年增收1万元以上。后所镇种植猕猴桃81.5亩,可实现户均每年增收3500元以上;按户均2箱代养蜜蜂342箱,可实现户均每年增收2400元以上。黄泥河镇按户均2亩种植花椒100亩,套种工业辣椒,可实现户均每年增收20000元以上。十八连山镇、老厂镇种植山药172亩,户均1亩,可实现户均每年增收3000元以上。大河镇与其他镇内村委会合作种植黄桃500亩,套种辣椒,可实现户均每年增收9000元以上。同时,每个安置点在发展种养殖上都安排了集体产业发展资金,确保集体有经济收入。

富源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执行6个严格,紧盯6个坚持,实现3个精准,全面扎实有序推进,确保搬迁对象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富源县易地扶贫搬迁指挥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