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以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加大对曲靖非公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在全市一季度经济平稳开局的同时,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我市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最具增长潜力的经济成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主要运行情况如下:
一、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平稳增长
2018年一季度,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192.0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9.7%,增速比上年同期下降0.4个百分点,高于曲靖市地区生产总值0.7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7.9%,高于上年同期0.3个百分点。
二、非公经济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分三次产业来看,非公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 15.92亿元,同比增长6.0%,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41.2%,比上年同期增加0.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7%,拉动经济增长0.2个百分点;非公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78.74亿元,同比增长8.4%,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48.1%,比上年同期增加0.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19.8%,拉动经济增长1.8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58.04亿元,同比增长12.1%,占工业经济增加值的44.4%,比上年同期增加0.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1.4%,拉动经济增长1.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97.38亿元,同比增长11.6%,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48.9%,比上年同期增加0.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9.6%,拉动经济增长2.7个百分点。非公二三产业仍然是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第二产业多9.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第二产业多拉动经济增长0.9个百分点。
2018年一季度,全市非公经济三次产业结构构成为8.3:41.0:50.7,与去年同期相比,第一产业保持不变,第二产业下降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0.4个百分点。可见,全市非公经济已呈现“三二一”的产业结构,三产是拉动经济的第一力量,整体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三、各县非公经济发展总体平稳
从总量看,非公经济占GDP比重超全市水平的有6个县(市、区),其中师宗县占比最高,达53.0%,其它依次是陆良县和马龙区、沾益区、富源县和宣威市,占比分别为52.2%,52.0%,50.5%,49.6%,48.7%。会泽县占比最小,仅达40.8%。从增速看,高于全市水平的有6个县(市、区),其中师宗县增速最高,达14.7%,其它依次是富源县13.2%,沾益区12.7%,马龙区12.4%,陆良县10.8%,宣威市10.2%,增速最低的是会泽县,仅为8.0%。曲靖市九个县(市、区)非公经济经济发展总体平稳向上。
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规模偏小、结构不合理,非公经济综合竞争力不足。曲靖市非公企业总体规模小、技术含量偏低,自主创新能力较差,产品和服务缺乏核心竞争力。
(二)非公企业资金短缺,融资单一。企业自身条件差,能被认可的抵(质)押的资产很少,缺乏进行融资的基本条件;民间借贷难度大、利息高,非公企业无法承担。因此,严重影响企业进行设备技术创新,阻碍企业做大做强。
五、加快我市非公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抓好非公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非公工业和第三产业在全区非公经济中占比最大,贡献最突出,政府应积极招商引资,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发展前景好的现代工业和服务业企业,同时促进本土企业创新,增强市场竞争力,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
(二)改善金融贷款服务,增加财政资金支持。加大对非公经济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开发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贷款项目服务。政府应不断加大财政扶持资金投入,鼓励非公经济加快发展。
(三)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注重人才培养。一是支持非公有制企业与有实力的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和央企实现深度科技对接合作,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创新升级;二是完善人才优惠政策,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吸引更多的高端精英人才到非公有制企业发展。
附表:
2018年1-3月各县(市、区)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及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