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曲靖市农村经济形势分析
2018-03-13 14:38:20 来源:曲靖市统计局
2017年,曲靖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脱贫攻坚等工作。推行“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发展模式,加快“研发+种养+加工+流通”全产业链发展,走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之路,打好“绿色食品牌”,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市粮食生产能力持续提升,新增土地流转面积稳居全省前列,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兴起,特色产业快速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一、全市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一)经济总量稳步增长。2017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603.74亿元,增长6.0%;实现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358.42亿元,增长6.0%;第一产增加值351.76亿元,增长6.%。拉动GDP增长1.13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1.3%。三个指标增速均与全省持平,均比上半年高0.9个百分点,比前三季度高0.3、0.3、0.3个百分点。全年呈现平稳增长态势。其中:种植业增加值147.13亿元,增长5.1%;林业增加值11.91亿元,增长16.5%;牧业增加值183.52亿元,增长6.3;渔业增加值9.21亿元,增长5.7%;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6.66亿元,增长4.8%;农、林、牧、渔、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结构比例为39.45:3.04:53.38:2.74:1.39。
(二)粮食产量再获丰收。2017年,曲靖市总体风调雨顺,病虫害较少,农作物生产形势良好,全年粮食生产再获丰收。2017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027.54万亩,同比增长0.65%;其中:夏收粮食播种面254.30万亩,同比增长1.48;秋收粮食播种面积773.24万亩,同比增长0.38%。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347.71万吨,同比增长2.1%,比云南省高0.7个百分点;单产338.39公斤,比上年同期增加4.8公斤,增1.4%。比云南省单产289.32公斤高49.07公斤。其中:夏收粮食总产量46.85万吨,同比增长3.5%;秋收粮食总产300.86万吨,同比增长1.9%。粮食种植仍以玉米和马铃薯为主。玉米、水稻、豆类和马铃薯分别占粮食总产量的45.23%、11.32%、5.76%和28.14%。玉米比重比2016年下降了0.62个百分点,水稻、豆类、马铃薯比重分别比2016年提高了0.16、0.08和0.59个百分点。2017年粮食实现产值103.74亿元,比2016年增加7亿元。
(三)经济作物平稳增长,生产规模持续扩大。曲靖作为全省农业大市,要建成名副其实的农业强市,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必须走在全省前列,打造“绿色食品牌”必须走在全省前列。因此,在稳定粮食、烟草、肉牛、渔业等优势产业领先地位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中高端特色产业,做强马铃薯、蔬菜、生猪、蓝莓(猕猴桃)四大特色产业。支持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发展区域性特色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品种结构,推进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从而为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1.油菜籽生产稳中有增。以罗平油菜花海景观为亮点,充分开发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推进油菜全产业链拓展升级。2017年,罗平、师宗、富源三个产油大县,共获中央财政奖励资金2675.05万元,此政策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基层政府的积极性。据初步统计,2017年全市油菜籽播种面积达到133.33万亩,同比增长1.8%;产量达到22.06万吨,同比增长2.5%。实现产值7.31亿元,比2016年增加0.6亿元。
2. 蔬菜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2017年,全市各地以促进产销衔接为抓手,大力推进高端设施蔬菜发展,严格质量监管。并结合脱贫攻坚工作,适度规模种植蔬菜的新型经营主体逐步发展,蔬菜产量逐年增加,蔬菜产业质量效益不断提升。初步统计,全年蔬菜及食用菌种植面积244.24万亩,产量达283.69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1%、3.8%。实现产值50.50亿元,比2016年增加2.07亿元。有效促进了全市蔬菜产业提质增效。
3.水果产量稳中略增。2017年,全市各地不断加大果品产业培育力度,在巩固发展马龙苹果、会泽软仔石榴等地方优势水果的同时,加大蓝莓、猕猴桃等高端水果的种植开发。几大优势果品快速发展。初步统计,全年实现全口径水果(园林水果+瓜果类)种植面积38.42万亩,产量24.57万吨,同比增长0.48%、1.05%。实现产值8.01亿元,比2016年增加0.8亿元。
(四)林业建设力度加大,生态功能显著增强。全市本着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指导思想,植树造林规模不断扩大,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2017年全市完成林业产值18.33亿元,比2016年增加1.9亿元,增长11.6%。全市林业发展呈现持续增长态势,育种育苗面积达到7.60万亩,造林面积51.39万亩,零星植树2090.14万株,更新造林5.33万亩,未成林、成林抚育管理面积262.93万亩。
(五)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2017年,全市畜牧业生产保持稳步发展态势。据初步统计,全市生猪存栏938.67万头,同比下降0.1%。其中能繁殖的母猪88.63万头,同比增长0.5%,猪出栏1645.18万头,同比增长5.9%;牛存栏172.29万头,同比增长0.6%,出栏102.87万头,同比增长5.0%;羊存栏349.60万只,同比增长1.6%,出栏278.08万只,增长5.5%;活家禽存栏1933.9万只,增长3.2%,出栏3887.36亿只,增长4.3%。实现产值322.27亿元,比2016年增加13.86亿元,增长5.6%。
(六)渔业生产发展稳步提升。持续以“渔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调整和优化养殖结构,形成以草鱼、鲢鱼、鲫鱼等大宗淡水鱼为主,鲟鱼、鳟鱼冷水鱼、罗非鱼等为特色,稻鱼综合种养为补充的养殖格局,重点发展“一冷一热一土”三条鱼,不断扩大渔业养殖规模。水产养殖比重进一步提高。2017年,全市水产品产量达16.02万吨,同比增长1.6%。实现渔业产值16.52亿元,比2016年增加1.6亿元,增长7.3%。
(七)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
1. 农村各项改革不断深化。曲靖市加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新增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19个,引进双胞胎集团等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0个,累计培育龙头企业502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90个、市级232个,打造博浩生物、万兴隆等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农业“小巨人”30个;新培育市级合作示范社29个、累计达179个,新培育家庭农场267个、累计达1930个。2017年全市新增流转农村土地35.53万亩,累计流转土地141.52万亩,占家庭承包地的33.14%,流转占比居全省第二位。
2.农业招商和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曲靖市把农业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摆上重中之重的位置,牵头制定高原特色农业和生物资源加工产业招商工作方案,依托商洽会、农博会、国际蓝莓大会等,大力宣传推介曲靖农业。全市重点签约农业项目17个,协议总投资66.47亿元。2017年入库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项目269个,其中3000万至5000万元的225个、5000万至1亿元的13个、1亿元以上的31个。同时,广东温氏生猪养殖、垄田马铃薯精深加工等84个续建项目,绿航蔬菜花卉、会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185个新开工项目有序推进,佳沃冷链物流加工中心、马龙红石生态农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珠源杏海等6个“狠抓落实年”农业重点项目都按时序要求完成年度建设任务,预计全市完成农业固定资产投资112亿元,同比增30%。
(八)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快增长。2017年,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345元,增长9.3%。增速与全省持平,比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1个百分点,比全国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0.7个百分点。
二、农业经济运行存在主要问题
总的看,全市农业农村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优的良好态势,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也要看到,当前农业农村发展还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为“四难”和“四个制约”。
“四难”:一是农民收入增加难。农民经营性收入占大头,受农产品价格影响很大。工资性收入本来应该是快速上升的重要增长点,但在经济下行背景下,外出务工人数和工资增速都有所回落,稳定工资性收入增长势头压力很大。二是农业结构调整难。现在农民结构调整的积极性很高,但往往不知道往哪调、怎样调。有的怕找不到市场,担心调啥啥多,啥多啥贱,不敢调、不会调。有的受资金、技术装备等制约,想调也调不动。三是农业提质增效难。农业提质增效的空间远远大于增产增效的空间,但规模经营不够,深加工不够,原字号多,初字号多,知名品牌少,高附加值的少,很多好东西没卖上好价钱,多变好、贱变贵的空间还有待挖掘。四是农业设施支撑难。农田水利设施支撑能力不强,人努力还要靠天帮忙,雨水农业,缺水的制约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土地退化严重,有机质含量和地力下降。这些问题,是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农业经营方式不适应、农业农村发展动能不足的反映,破解这些问题,迫切需要从生产端、供给侧发力,从体制机制改革入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四个制约”:一是经营体制制约。家庭联产承包后,一家一户的农民势单力薄,在市场竞争中形不成竞争主体,利益流失严重。近几年,虽然大力实施适度规模经营,各种农民专业合作及中介组织不断涌现,但由于二、三产业就业不充分和农民的观念性障碍,使得农民难以摆脱对土地的依赖,土地规模经营进展缓慢,短时期内还无法实现土地大规模流转。二是效益制约。作为农业大市,农业生产承担着保障有效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双重任务,但相对而言,农业效益还较低。三是科技制约。一方面,农口各基层单位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后继乏人;另一方面,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对于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存在着很大的不适应性,并且随着青壮年和有知识的劳动力逐步向城市和二、三产业转移,这一问题在农村和农业生产中显得越来越突出。四是自然条件制约。近年来,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产还一定程度的处于靠天吃饭的状况,风调雨顺的年份收成好,一旦遇到较大的自然灾害还是无力抵抗。加之抗旱、防洪、除涝等水利工程和防护林、防雹系统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局部地方干旱、洪涝、风雹等灾害时有发生,这些也都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三、几点建议
(一)改变单一经营模式,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推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着重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在第一产业中,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适度规模化生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在第二产业中,以农产品加工业重点,依托粮食、蔬菜、畜禽、中药材、干鲜果、马铃薯、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增收链,强化利益联结,保障农民获得合理的产业链增值收益;在第三产业中,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培育发展一批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业态新产业,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发展农业新型业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二)加快推进现代农业进度。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更是农民致富、农业增收、农村发展的主要途径。一是不断完善与现代农业相适应的投入保障机制,宣传和鼓励农民和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二是持续提升与现代农业相匹配的设施装备水平,切实提高耕地质量,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三是坚持科学技术为农业发展的支撑。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技术手段和经营管理方式,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引进,强化生物技术、设施技术、信息技术、加工技术的集成应用和示范推广,促进主导产业升级及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及规模效益,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四是健全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三)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综合发挥其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的优越性,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把分散的家庭经营同集中的市场需求有机联系起来,通过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通过龙头企业有效连接农户与市场,帮助农户屏蔽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提高农户经营的效益,促进农业生产走向专业化和商品化经营。
(四)加快打造特色品牌农业。特色品牌农业关键在于“特”字,农业优势是特色农业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因此首要因地制宜,发挥资源、市场、技术等方面的区域优势,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品。同时,更要加大力度推广特色农业品牌,打开销路,提高产品的档次,增加利润,不断完善“城乡统筹、以工促农、工农互动”的特色品牌农业发展体系。
(五)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各级政府部门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搞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继续稳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搭建土地流转服务信息平台,进而规范土地流转流程,为土地流转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抓好防灾减灾工作。遵循自然规律,顺天务农,抢抓节令;指导农民科学应对自然灾害,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的思想,加强与气象、水务的沟通协调,及时掌握气候变化动态,适时指导群众有效做好防冻、防旱、防洪、防冰雹及病虫害等防灾减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