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工商局“五措并举”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2018-03-01 16:19:35 来源:
为认真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紧密结合工商职能,聚焦“三农”,精准发力,坚持“五措并举”,积极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全市“三农”工作营造了宽松便利的准入环境、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和放心满意的消费环境。
一是畅通农村市场主体准入“快速路”。持续推动商事制度改革各项便民优惠政策落地见效,完善市场准入、市场服务、市场诚信体系,推动资本、人才等要素不断向农业聚集,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截至2017年底,全市“三农”领域共有各类市场主体26961户,其中:私营企业8461户,注册资金162亿元;个体工商户14052户,注册资金45.41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4448户,注册资金88.03亿元,分别较“十二五”末期增长58.18%、31.87 %、38.48%和49.32%、33.38%、37.77%。下阶段,市工商局还将巩固“放管服”取得成果,优先在农业、农村工作领域探索实施“证照分离”、“证照同办”,按照市委要求,除特殊行业的行政许可外,其他各类市场准入行政许可交由工商(市场监管)部门集中审批。按照“多证合一”的原则和标准,对属于信息采集、记载公示和管理备查类的各类证照,在第一批“五十证合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到营业执照上,实现“一窗受理、一键审批、一网公示、一照通行”的目标。
二是打好农村产业兴旺“商标牌”。结合曲靖市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充分发挥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在促进农民增收中的作用。加大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农民和农产品生产、销售、加工企业注册农产品商标。充分利用地理标志产品优良品质和良好市场信誉的优势,促进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指导各县(市、区)和有关行业组织注册地理标志,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竞争力的农产品商标、地理标志和农产品优势企业。通过积极努力,目前全市共有农产品及农副产品类注册商标2417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4枚(富源魔芋、大河乌猪、宣威火腿、博浩生物),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8件,云南省著名商标80余件。
三是搭建沟通农产品产销“致富桥”。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经纪人队伍,积极引导和促进农村经纪人实现经营资格合法化、人员队伍组织化、经纪活动规范化。充分发挥农村经纪人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沟通产销中的带头作用,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围绕曲靖农特产品优势资源,加大对农村经纪人的培训工作,重点培育和发展粮食、水果、蔬菜经纪人,依托大中城市批发市场为当地优势农副产品广辟销售渠道,切实解决农民卖粮难、卖果难和卖菜难的问题。积极制定推广涉农合同和土地流转合同示范文本,规范涉农合同格式条款。开展诚信教育,提高农户依法签约履约的自觉性。
四是撑起农资商品安全“保护伞”。切实规范农资经营行为,积极引导农资生产企业、农资经营者行业自律,依托曲靖市 “市场主体事中事后监管”平台,开展涉农企业信用监管工作,建立和完善农资进货台账和销售台账制度,实现农资商品质量可追溯管理,通过“诚信”规范农资经营行为。引导和鼓励信誉好、规模大的农资企业到乡村开展农资连锁经营,畅通农资流通渠道,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方便广大农民群众购买放心农资。加大农村市场监管力度,净化市场环境。着力提升“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完善涉农领域跨部门的随机联查制度,联查结果及时纳入企业信用记录。突出重点季节、重点地区、重点市场和重点品种,集中开展有针对性的专项执法检查,严厉查处制售假劣农资坑农害农行为。近2年来,全市共查处假劣农资案件400余件。
五是构筑农村消费维权“桥头堡”。进一步加大12315 “进农村”工作力度,把维权触角延伸到农民群众“家门口”。充分发挥12315消费者申诉举报网络和基层工商所、红盾护农服务站的积极作用,方便农民消费者申诉举报,切实保护农民消费者合法权益。把矛盾和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提高农村地区消费满意度。完善农村地区消费纠纷多元化解机制,鼓励农村地区消费维权案件以诉调对接、人民调解等方式解决消费纠纷。加强对涉农消费咨询、申诉、举报信息的汇总分析。及时掌握农村市场动态信息,有针对性地开展消费警示、提示,及时进行消费引导,扩大农村消费需求。近2年来,曲靖全市工商(市场监管)部门共处理农村地区消费者投诉案件7000余件,有效提升了农民群众安全、放心消费的“幸福指数”。(赵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