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在复杂困难的经济形势下,市委、市政府持续开展“狠抓落实年”工作,节能降耗有力推进,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增长5.34%,支撑了规上工业经济11.0%的增长速度。
一、全社会主要能源生产情况
(一)原煤、电力产量双双下降
2017年全社会原煤产量2126.47万吨,同比下降8.73%。各月月末原煤产量增速分别为-4.95%、-4.95%、-14.48%、-11.59%、-12.76%、-14.17%、-14.08%、-14.12%、-12.67%、-12.16%、-8.89%、-8.73%、-8.89%、-8.73%,下半年来原煤产量降幅逐步收窄。
全社会发电量172.49亿度,同比下降1.89%。其中,火力发电量74.30亿度,较同期减少9.17亿度,下降10.99%;水力发电量68.59亿度,较同期减少1.21亿度,下降1.74%;风力发电量29.39亿度,较同期增加6.98亿度,增长31.13%;太阳能发电量0.26亿度,较同期增加0.08亿度,增长44.03%。各月月末全社会发电量增速分别为-5.43%、-5.43%、-2.69%、-5.41%、-3.05%,-5.81%,-3.50%、-1.95%、-0.33%、0.65%、0.36%、-1.89%,电力产量小幅下降。
(二)全市各县(市、区)原煤产量“三升四降”,电力产量“四升五降”
2017年各县(市、区)原煤产量三升四降(马龙区、会泽县无原煤产量)。上升的3个县(区)分别是:沾益区同比增长1.30%,占全市比重0.94%;陆良县同比增长20.47%,占全市比重1.41%;罗平县同比增长7.88%,占全市比重5.63%。下降的4个县(市、区)分别是:麒麟区同比下降9.95%,占全市比重8.43%;师宗县同比下降1.02%,占全市比重7.12%;富源县同比下降11.14%,占全市比重46.92%;宣威市同比下降10.16%,占全市比重29.55%。
2017年各县(市、区)电力产量“四升五降”。上升的4个县(区)分别是:麒麟区6.53亿度,同比增长113.17%,占全市比重3.79%;马龙区2.04亿度,同比增长6.06%,占全市比重1.19%;师宗县7.80亿度,同比增长5.15%,占全市比重4.52%;会泽县23.90亿度,同比增长15.09%,占全市比重13.86%。下降的5个县(市、区)分别是:沾益区16.64亿度,同比下降6.95%,占全市比重9.65%;陆良县15.95亿度,同比下降1.19%,占全市比重9.25%;罗平县33.75亿度,同比下降8.69%,占全市比重19.57%;富源县40.21亿度,同比下降5.66%,占全市比重23.31%;宣威市25.66亿度,同比下降11.61%,占全市比重14.88%。
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情况
(一)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增速逐月回升
2017年,曲靖640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量1440.02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5.34%,其中:179户轻工业能源消费量29.01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4.57%;461户重工业能源消费量1411.01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5.16%。重工业能源消费量同比增长69.27万吨标准煤,拉动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能源消费量上升5.07个百分点。
随着一系列稳增长、补短板等政策措施的推进,规上工业能源消费增速逐月回升。2017年1月-12月各月月末能耗增速分别为-0.99%、-0.99%、-1.03%、-1.73%、-2.33%、-1.69%、-0.19%、2.08%、1.32%、2.26%、3.32%、5.34%。
(二)全年月平均能源消费量上升
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月度能源消费量分别为94.62、94.62、119.63、111.18、119.78、127.73、125.24、133.42、121.16、126.23、128.78、137.96万吨标准煤,全年平均每月能源消费量120.00万吨标准煤,比去年增加8.25万吨标准煤。从单月看,12月全年单月能源消费最高,达137.96万吨标准煤。
(三)煤、电消费“一降一升”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煤消费2958.81万吨,同比下降10.38%。月度原煤消费量分别为165.13、165.13、274.01、275.43、281.59、282.26、272.57、255.37、258.25、236.93、242.08、250.04万吨,平均每月原煤消费量246.57万吨,比2016年少28.18万吨(2016年平均每月用煤量274.75万吨)。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电量220.11亿度,同比增长0.96%。月度用电量分别为15.98、15.98、18.25、17.03、18.36、18.68、18.62、18.75、19.63、19.21、19.56、20.16亿度,平均每月用电量18.35亿度。比2016年增加0.20亿度(2016年平均每月用电量18.15亿度)。
(四)九县(市、区)能源消费“五升四降”
2017年全市九县(市、区)中,5个县(区)能源消费量上升,4个县(市)能源消费量下降。
上升的5个县(区)分别是:麒麟区289.83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41.36%,占全市比重20.13%;沾益区396.89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0.31%,占全市比重27.56%;师宗县94.44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20.10%,占全市比重6.56%;罗平县48.53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13.23%,占全市比重3.37%;富源县202.93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4.06%,占全市比重14.09%。
下降的4个县(市)分别是:马龙区124.75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0.14%,占全市比重8.66%;陆良县78.39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0.04%,占全市比重5.44%;会泽县56.21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4.30%,占全市比重3.90%;宣威市148.05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8.17%,占全市比重10.28%。
(五)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小幅下降
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加工转换能源投入2439.22万吨标准煤,产出2121.90万吨标准煤,能源加工转换效率86.99%,比去年(87.13%)降低0.14个百分点,小幅下降。其中,供热转换效率82.05%,火力发电转换效率36.43%,原煤入洗加工转换效率93.37%,炼焦加工转换效率91.60%,热电联产转换效率51.85%。2017年各月月末加工转换效率分别为84.91%、84.91%、85.93%、86.53%、86.92%、86.97%、87.06%、86.92%、87.04%、87.04%、87.09%、86.99%。
(六)原煤消费库存量、周转天数双双减少
2017年年末原煤库存量149.15万吨,比去年(107.56万吨)增加41.59万吨。其中,电力行业原煤库存量66.35万吨,比去年年末增加22.24万吨。各月月末原煤库存量分别为83.01、83.01、76.81、75.70、82.90、83.33、87.18、102.74、123.12、133.48、155.26、149.15万吨。
2017年年末原煤库存周转天数18.40天,比去年(11.91天)增加6.49天;各月月末库存周转天数分别为14.83、14.83、11.44、10.33、10.78、10.45、10.77、12.66、15.07、16.45、19.20、18.40天。
(七)工业产品单位能耗 “六升六降”
2017年全市重点监测的12个工业产品生产单位能耗指标中,6个指标上升,6个指标下降。除吨钢生产、铅冶炼因为中间生产工序结构变化导致综合能耗波动较大,吨原煤生产综合能耗因部分煤矿停产用能通风排水导致增幅较大外,其他工业产品单位能耗小幅波动。
其中,上升的6个指标是吨原煤生产综合能耗、吨钢综合能耗、炼焦工序单位能耗、单位精锌(电锌)综合能耗、单位合成氨生产综合能耗、吨水泥熟料综合能耗,分别增长31.74%、29.38%、8.55%、7.65%、5.45%、0.28%。下降的6个指标是单位黄磷生产综合能耗、吨水泥综合能耗、单位粗铅综合能耗、电厂火力发电标准煤耗、单位电解铝综合能耗、单位铅冶炼综合能耗,分别下降0.70%、0.75%、0.75%、1.19%、1.94%、49.01%。
(八)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降幅较大
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3.0184吨标准煤/万元(现价,下同),同比下降5.10%(可比价,下同),降幅较大。其中,轻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0.1397吨标准煤/万元,同比增长9.43%;重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5.2365吨标准煤/万元,同比下降9.81%。
三、能源生产、消费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原煤产量不高
随着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深入推进,下半年来煤矿整改、重组进度趋于缓慢,复产验收减缓。截至6月30日,煤矿恢复生产118对,核定产能2160万吨/年;截至11月27日,煤矿恢复生产121对,核定产能2220万吨/年,复产进度趋缓。至2017年底,全社会原煤产量2126.47万吨,同比下降8.73%,原煤产量不高,增速为负。
(二)能源消费不均衡
各县(市、区)能源消费不均衡,比重差距较大。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麒麟区、沾益区、富源县、宣威市,4个县(市、区)能源消费合计1037.71万吨标准煤,占全市能源消费量的72.06%。马龙区、陆良县、师宗县、罗平县、会泽县5个县能源消费合计402.31万吨标准煤,仅占全市能源消费量的27.94%。
(三)轻重工业比例失调,高耗能行业比重大
工业产业结构重工化明显,2017年重工业能源消费量1411.01万吨标准煤,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的97.99%;轻工业能源消费量29.01万吨标准煤,仅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的2.01%。
六大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1297.19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6.76%,占规上工业能源消费量90.08%。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能源消费426.09万吨标准煤,占全市规上工业能源消费量29.59%;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能源消费202.47万吨标准煤,占全市规上工业能源消费量14.0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能源消费260.46万吨标准煤,占全市规上工业能源消费量18.09%;非金属矿物制造业能源消费208.06万吨标准煤,占全市规上工业能源消费量14.45%;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能源消费125.53万吨标准煤,占全市规上工业能源消费量8.72%;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能源消费74.59万吨标准煤,占全市规上工业能源消费量5.18%。
(四)能源消费高度集中,节能难度加大
我市的高耗能企业高度集中,2017年前十大耗能企业(云南曲靖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云南东源煤业集团曲靖铝业有限公司、云南云铝泽鑫铝业有限公司、云南大为制氨有限公司、云南宣威磷电有限责任公司、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云南大为制焦有限公司、云南曲靖雄业水泥有限责任公司、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曲靖供电局、昆明冶研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合计能源消费810.40万吨标准煤,占全市规上能源消费的56.28%。这些重点耗能企业作为全市节能的重点对象,节能潜力得到较为充分的释放,技术节能和管理节能的节能空间越来越窄,节能难度加大。
四、对今后能源生产、消费与节能降耗工作建议
(一)坚定不移去产能,推进煤炭产业转型升级
曲靖市主要工业产业火电、焦化、化工、冶金等产业链因煤而立、因煤而兴,推进煤炭产业结构性改革,促进行业整体升级,是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有关部门要坚定不移推进煤炭淘汰落后产能及化解过剩产能工作,努力发展先进产能。研究好煤炭产能置换政策,加快煤炭企业转型升级进度,坚定推动地区煤炭产业规模化安全化高效化发展。结合地域、产业链优势,依托现有优质企业,推进煤炭向精、深加工转化,提高煤炭转化附加值率。积极推进煤化工与其他产业耦合,发展煤电铝、煤焦化、煤物流、煤机械、煤洗选、煤环保、煤安全、煤建材等多元产业联合模式,引导企业学习先进发展理念,推进煤炭产业转型升级。
(二)优化产业结构,新常态下的节能降耗要围绕这一关键任务展开
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管理提升是节能工作的三大抓手。“十三五”,随着主要高耗能行业的产能过剩,在“去产能”压力下,利用技术改造大幅提高能效的潜力不断减小,结构优化升级成为关键任务。结构优化升级不仅包括三次产业的结构调整,更重要的是产业内部结构优化、产品结构升级、质量改善和附加值提升。应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兴产业发展、能源结构调整优化等方面,部署优化产业和能源结构的具体任务,挖掘节能减排潜力。
(三)优化能源结构,增加绿色清洁能源比重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大力开发优质能源和新能源,降低煤炭比例,加快能源结构优化步伐。提高天然气消费比重,推进可再生能源发展,增加水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比重,加快分布式能源建设,形成与我市市情相适应的绿色清洁能源消费结构。
(四)政府市场两手发力,形成节能降耗的协同效应
节能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市应加快完善法规标准,健全管理、监察、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要在明确政府、企业和公众责任,完善管理方式,建立配套的激励、约束机制上大胆创新。采用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新技术替代旧技术,采用信息技术整合节能技术,降低单位产值和产品能耗。通过节能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的制定与实施,促进节能产品的推广应用。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的宣传教育、建立技术和信息的共享平台、开展教育培训,推广节能减排的已有做法和成熟经验。
(五)加强能耗统计监测工作和能力建设
加强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能耗统计监测,利用工业和能源月度、季度统计资料,建立全面、科学的高耗能行业和主要耗能产品能源消费动态数据库,提高能源消费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强化数据收集、数据分类汇总、预测预警和信息交流能力;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充实能源统计力量,强化监督管理,依法开展节能执法,确保完成节能目标任务,打造新常态下节能工作的新优势、新作为、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