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源县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未雨绸缪,从人社、教育、卫计、民政、残联、农业等部门抽调精干人员,成立脱贫就业保障工作组,建立统筹协调、分工合作、左右衔接、上下联动、推进有力的工作格局,紧紧围绕易地扶贫搬迁1241户5492人聚焦培育内生动力,着力解决搬迁群众后续产业发展、就业增收和保障问题,确保搬迁一户、稳定脱贫致富一户。全县易地扶贫搬迁脱贫就业保障工作扎实推进,政策知晓率、满意度、收益率均达100%。
脱贫路上绽放“就业花”
大力实施就业创业促脱贫。始终把就业是民生之本,围绕全县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劳动力就业有岗位、有平台目标,开发和联系就业岗位11590个,其中县内开发岗位1331个(含公益性岗位135个),市内联系乔治白云南浩祥服饰有限公司对接岗位500个,省外各类企业27家可转移劳动力9759个。制定《富源县易地扶贫搬迁脱贫就业岗位和政策汇编手册》,走村入户全面覆盖搬迁户,发放汇编手册1252册,宣传动员培育群众内生动力。通过各镇(街道)分别召开脱贫就业现场对接会,落实就业岗位。目前,已有1314人在外务工,人均月收入3000-6000元左右,并对接岗位700人春节后外出上班,剩余493人春节前劳务对接会落实岗位,确保所有劳动力充分就业,不漏一人。胜境街道高路村安置点、竹园镇沙田家园安置点依托旅游景区和集贸市场65个门面,促使部分搬迁群众创业就业,实现致富。
“扶贫工厂”新模式
产业路条条,自家门前能就业。把产业扶贫与易地扶贫搬迁紧密结合,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充分利用17770平米管理服务用房引进劳动力密集型手工业安费诺有限公司等9家投入1700余万元,待项目建设完成后实现搬迁对象住在二楼及以上在一楼上班,可以就地安排2650个就业岗位,可实现人均月收入1700-4000元左右,并覆盖周边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防止了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产生,增加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截至目前,后所镇、大河镇、营上镇、富村镇、墨红镇招商引资的手工加工业安费诺有限公司、星耀商贸有限公司、六盘水严氏电子马达加工厂、光明电子加工厂项目已经落地,并进行试生产和技术骨干培训200余人。
“村企合作”促增收
大力推进村企合作,与广州温氏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公司+支部+合作社+搬迁户”模式,快速有序地推进温氏养殖小区的建设,靠机制把搬迁户纳入滚动发展的产业链环节中,加快脱贫致富。从全县安排产业扶贫户均资金800元、市级财政资金帮扶1300万元,盘活村集体资源资产,鼓励群众出资,合力打好资金保障“组合拳”,撬动资金3000余万元,每个安置点都已组建合作社、完成前期选址等基础性工作,每组温氏养殖小区年出栏4000头肉猪,可实现利润80万元左右,户均年分红3000-5000元左右。目前,墨红镇、富村镇已启动项目建设。
织牢脱贫“保障网”
完善惠民政策强保障。为搬迁群众织牢就学、低保、医保、养老安全保障网,全县易地扶贫搬迁户中实有学生1742人,其中1212名适龄段学生全部安排到校、到班,并做好搬迁入住后适龄学生入学接洽工作,强化教师对易地扶贫搬迁学生的关爱工作,帮助搬迁学生提高学习成绩,适应新的学校生活,达到阻断贫困代际的目的。落实就医及各项惠民政策,全面完成家庭医生签约、基本医疗服务等保障工作,免费健康体检除在外读书和务工人员外完成2223人,人均260元共计投入577980元,余下的利用春节假期这段时间全覆盖,可有效预防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出现。1095个低保及特困供养人员和229个残疾人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年兑现金额可达250余万元,临时救助29户104人41300元,医疗救助11人39558.81元。对接乔治白云南浩祥服饰有限公司对搬迁户开展春节送温暖活动,捐赠价值843700元的衣服帮助搬迁对象过上一个祥和温暖的春节。
健全搬迁人口融入机制。易地扶贫搬迁到新的地方,需要与新环境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同步研究和加强对易地搬迁人口的心理疏导和先进文化教育,让思想先脱贫。优化安置点社区管理服务,营造开放包容的社区环境,积极引导搬迁人口参与当地社区管理和服务,增强其主人翁意识,使搬迁群众平稳顺利融入当地社会。目前,已成立安置点的党组织、社区管理、物业管理和合作社,充分发挥“党建带扶贫、扶贫促党建”双推进作用,做到四套机构,一套班子,切实推动易地扶贫搬迁脱贫就业保障工作。(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