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以来,曲靖市积极推进动力转换,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继续抓好稳增长、促投资、调结构、抓改革、惠民生各项工作措施,非公经济规模逐步扩大,结构更趋合理,质量明显提升,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一、非公有制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2017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完成增加值961.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1.2%,增速比三季度提高0.7个百分点,高于曲靖市地区生产总值1.2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9.5 %,高于上年同期0.5个百分点。
二、非公经济三次产业结构有待优化
分三次产业来看,非公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433132万元,同比增长6.3%,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40.7%,高于上年同期0.1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达4.8%,拉动GDP增长0.5个百分点,拉动点与上年持平;非公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4362226万元,同比增长13%,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57.6%,高于上年同期0.4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达29.3%,拉动GDP增长2.9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多拉动GDP增长0.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2898087万元,同比增长12.3%,占工业经济增加值的51.2%,低于上年同期0.2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为19.4%,拉动GDP增长1.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3820542万元,同比增长11.0%,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45.9%,高于上年同期0.5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达20.8%,拉动GDP增长2.1个百分点,较去年少拉动GDP增长0.4个百分点。
2017年,全市非公经济三次产业结构构成比为14.9:45.4:39.7,呈现“二三一”的产业结构,三次产业结构还有待优化。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仍是非公经济的主要增长点,但第二产业占非公经济比重最大,对全市GDP增长拉动最大,第三产业较去年增长相对乏力,拉动力不足。
三、非公经济行业发展不均衡
分行业看,2017年,我市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零售业非公经济的占比均达到90%以上;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占比也较高,分别占76.6%和72.9%。由此可见,这些行业已成为非公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行业。而有的行业占比却很低,如金融业、非营利性服务业,占比仅分别为14.1%和10.3%。
四、各县(市、区)非公经济发展情况
2017年曲靖市九个县(市、区)非公经济经济发展总体平稳,但差异依然明显。从总量看,非公经济占GDP比重超全市水平的有7个县(市、区),其中马龙区占比最高,达53.1%,其它依次是师宗县、陆良县、宣威市、沾益区、罗平县和富源县,占比分别为52.9%,52.6%,52.0%,51.8%,51.3%,51.3%。会泽县占比最小,仅达41.4%。从增速看,高于全市水平的有6个县(市、区),其中沾益区增速最高,达13.8%,其它依次是马龙区13.7%,富源县13%,陆良县和罗平县12.3%,麒麟区11.5%,增速最低的是会泽县,仅为8%。
五、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竞争力不强。我市非公经济大多数是靠自身积累发展起来的,发展后劲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全市非公有制企业资源开发型产业比重大,加工链条短;初加工产品多,名优特新和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少,产品结构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差;新兴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成长缓慢;农业产业化程度比重较低,企业发展缓慢。二是部分非公有制企业缺乏高素质管理人才和现代管理方法,不能与时俱进,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二)融资渠道不畅。由于目前的信贷评估标准尚无重大改进,融资难仍然是制约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有的企业产品有订单,效益也比较好,但是由于贷不到款,资金周转不过来被迫减产甚至停产。长期以来,非公有制企业的银行贷款满足率不足20%。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政策很好,但僧多粥少,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只能望梅止渴。专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的担保机构因资本金较少,担保能力不强,难以大规模开展担保业务,同时担保公司面临许多操作层面上的问题。
六、加快我市非公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要以政策引导激发企业转型升级,着力打造产业新趋势,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全力做好中小企业的发展,激发市场活力,加大市场开放程度,以新业态、新模式为发展路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非公经济活跃程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二)建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多元化投融资体制,解决非公有制企业发展资金瓶颈问题。一是要建立和完善银企联系与合作制度,对只要产品有市场、有效益、守信用的非公有制企业,都要给予积极支持,与国有企业一视同仁。政府要做好加强银企合作协调和服务工作。二是发展信用担保公司,为非公有制经济贷款提供规范有效地信用担保。鼓励非公有制企业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助融资担保。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以股份制形式组建风险投资公司,建立风险创业的金融支持体系。
附表:
2017年各县(市、区)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及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