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曲靖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落实种粮惠农政策,各项惠农政策、措施惠及于民。同时,广大农民及相关部门干部团结奋斗,深入开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行动,推进技术集成创新,抢墒抗旱播种、防病虫,抗灾害,克服重重困难,减少灾害损失,粮食生产喜获丰收。
一、坚持以稳粮保收为根本,全年粮食持续增长
(一)面积持稳结构优化。按照“稳粮、优经、扩饲”要求,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2017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呈现如下特点:
1.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中有增。2017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1027.54万亩,同比增长0.65%;其中:夏收粮食播种面254.30万亩,同比增长1.48;秋收粮食播种面积773.24万亩,同比增长0.38%。
2.粮食种植结构不断优化。遵循农业农村部关于“镰刀弯”地区玉米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曲靖市合理安排产业发展优先顺序,水稻以提升品质、自主培育地方优良品种为重点;玉米进一步落实“镰刀弯”政策,做到“一增一减”,减少籽粒玉米16万亩,增加青贮饲用玉米60万亩、鲜食玉米10万亩。2017年,全市水稻种植面积80.28万亩,同比略增0.1%;玉米种植面积338.07万亩,同比减少2.3%。玉米占粮食播种面积的比重由2016年的33.88%调整到2017年的32.9%,下降了0.98个百分点。
3.因地制宜地推广马铃薯种植。顺应马铃薯主食化,紧紧围绕陆良、宣威、会泽等重点生产区域布局,增加秋季、冬季和小春商品薯92万亩。2017年,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299.23万亩,同比增长1.7%。马铃薯占粮食播种面积比例由2016年的28.82%调整到2017年的29.12%,增加了0.3个百分点。

(二)粮食产量总产、单产持续增长。
曲靖市2017年粮食总产347.71万吨,同比增长2.1%;单产338.39公斤,比上年同期增加4.8公斤,增长1.4%。其中:夏收粮食总产量46.85万吨,同比增长3.5%。单产184.22公斤,同比增长 2.03%;秋收粮食总产300.86万吨,同比增长1.9%。单产389.09公斤,同比增长1.5%。

二、多措挖掘增产潜力,全力确保粮食生产平稳发展
政以农为先、农以粮为本,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粮食生产作为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遵循稳面积、推科技、攻单产、增总产、提效益,严格执行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强化组织领导,形成政府统筹、部门联动、上下协同抓粮食生产的互动格局,从政策落实、科技支撑、防灾减灾等方面叠加良策,大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了粮食安全在“三农”工作中的“稳定器、压舱石”作用。
(一)政府重视,各部门团结协作。曲靖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和农村工作,把农业和农村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进一步加大农业和农村工作力度。面对严重的春旱情况,相关领导多次深入实地开展调研,并与当地干部群众一道研究抗旱措施,引导农民增墒保苗、抢墒播种、防病虫,抗灾害,取得一系列成效。
(二)中后期雨量充沛,干旱得到有效缓解。2017年(6-8月)全市平均降水量为752毫米,较历年同期偏多31%,属特多年份,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三多年份。进入7、8月,玉米抽雄期至灌浆期是作物需水关键期,全市连续多次出现中到大雨,局部地区出现暴雨,降水非常充沛,干旱得到有效缓解,玉米等大田作物中后期生长发育迅速。到成熟期气温偏高【2017年曲靖市秋季平均气温为15.4℃(为1961年以来同期第一高值),较历年同期偏高1.2℃。较上年偏高0.3℃。】,作物灌浆顺利,籽粒饱满。
(三)惠农政策落实及时到位。一是政策宣传落实到位。市委、市政府始终将“重中之重”理念贯穿于粮食生产中,不断加大政策及财政专项资金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农民转变粮食生产方式,创建优质高产示范区,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稳定粮食种植面积,进一步夯实粮食增产潜力。二是粮食补贴足额到位。多年来,曲靖市坚持把种粮补贴作为鼓励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抓紧抓实。2017年全市8个产粮大县共获奖补资金14760万元,比2016年14513万元增加了247万元,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陆良和师宗获中央财政新增千亿斤粮食项目资金5000万元。其次,耕地地力保护补贴63939万元,部省级高产新创建补贴3395万元,中央粮食救灾资金780万元。其中:耕地地力保护补贴63939万元已通过“一折通”兑付到农户手中。充分保护粮农种粮积极性,解决粮农后顾之忧。
(四)科技措施推广行之有效。坚持以科技提高农业生产力,以科技提升农业经济效益,认真组织实施科技增粮行动。一是实行“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推广机制,抓培训、推科技、办样板。二是积极组织实施科技增粮项目,切实抓好高产创建工作,促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形成规模效应,通过大样板、大示范提升单产水平和综合效益,辐射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2017年,全市争取部省资金3395万元,举办绿色高产样板112片115.42万亩,推广11项重点科技措施4610万亩(次);实施马龙和师宗玉米、麒麟水稻、宣威马铃薯等5个部省级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组织实施农业结构调整休耕试点和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等项目,有效提升农业生产能力。三是种植方式更加科学化,现在很多地区都采用了大垄双行的高光效栽培技术,也有农民采用旱地覆膜技术;四是开展保护性耕作,深松深耕土地作业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提高农作物产量;五是防虫防病效果显著,玉米螟防治、谷子粘虫防治、高粱蚜虫防治等都取得明显成效。
(五)防灾减灾应对措施有力。全市各级各部门始终牢固树立防治抗灾减灾夺丰收的思想,完善防灾减灾预案,加强与气象、水利等有关部门的联系,密切关注各时段气候变化,跟踪监测旱情、雨情、灾情、墒情、苗情发展变化和进展情况,及时发布防灾减灾信息,做好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寒、防冻、防旱、防洪、防冰雹等防灾减灾工作,指导农民科学应对自然灾害。在全年的农业生产过程中,特别是针对主汛期局部区域所发生的多次暴雨洪涝和零星冰雹等自然灾害,迅速行动,快速应对,做到了及时核实统计上报灾情、科学指导恢复生产,最大限度地挽回了因灾造成的损失;同时,为增强农业抵抗自然灾害能力,降低种植农户灾害风险,稳步推进政策性种植业保险工作。
三、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多年来曲靖市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增加,农业生产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由于曲靖市曲靖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多为高原山地,山区约占88%,坝区约占12%。耕地零散,山田较多,成片平洋农田很少,不利于机械化作业,大规模种植和成片经营难度大。曲靖市旱灾造成粮食减产时有发生,抗灾能力还有待加强。2017年主汛期洪涝、冰雹、大风、泥石流滑坡等气象灾害及次生灾害较常年偏重。特殊的气候环境和地理环境使曲靖市“靠天吃饭”雨养农业的状况没有彻底改变。现有的机电井等农田水利工程,也有很多年久失修,使用效率低下。
(二)种植比较效益低。随着农资价格上行,加之近年来劳动力、土地租金等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增加较多,粮食生产正逐步进入一个高成本时代,但同时粮价呈走低趋势,种粮比较效益低,吞噬了中央、省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际利益,致使农民种粮积极性有所下降,不少农民不愿种粮,对耕地投入不足,复种指数下降,甚至出现撂荒现象。
(三)初级产品多,产业化水平较低。现代化的种植业是一个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体系,包括产、供、销和加工的各个环节。而目前曲靖市农产品多以初级产品出售,农业精深加工水平低。大部分农业加工企业规模小,产业链短,产品加工、分级、包装、储藏等手段落后,产品附加值低,缺乏市场竞争力。专业合作组织运行不规范,农民经营组织化程度低。
(四)群众存在跟风现象,为农服务还存在缺位情况。大多数农户由于种植和市场信息掌握不及时、准确,看到某一种作物在市场上走俏,就一拥而上跟风种植,陷进种植业周期怪圈。农民的积极性是结构调整得以深入推进的基本动力,但“种什么、怎么种、怎么销、效益如何”成为农民最头疼的四件事,需要政府加以引导和扶持,提供技术、资金、信息、销售等多方面的服务。
(五)农村劳动力缺失问题突出。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村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优质农村劳动力逐年减少,造成农业劳动力结构性紧缺和不足,谁来种地的问题逐渐突出。
四、提高粮食产量的相关建议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必须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尤其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完善灌排体系,积极发展节水灌溉和旱作节水农业,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加快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把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作为推进种植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积极引进和推广适应高效作物种植的新机具,切实提高农业生产的自动化水平和劳动生产率。
(二)推动科技创新,提高单产水平。加快培育和引进一批高产稳产、附加值高、适宜机械作业及肥水高效利用的新品种;集中力量攻克影响单产提高、品质提升、效益增加和环境改善的技术瓶颈,把现代信息技术融入病虫统防统治、肥料统配统施等各项服务之中;加强农业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大力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业生产者素质,走出一条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应用的新路子。
(三)加强耕地资源保护。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合理调整土地利用布局,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改进耕作方式,发展保护性耕作。引导农户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膜,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料、生物肥料、可降解农膜,减少对耕地的污染,切实遏制耕地质量下降,保护并改善粮食产地环境。
(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深入开展全程机械化示范创建,大力推广农机具使用,狠抓机械化作业面积的落实,有效提高生产率、降低劳动强度、弥补劳动力不足。
(五)抓好防灾减灾工作,指导农民科学应对自然灾害。遵循自然规律,顺天务农,抢抓节令;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的思想,加强与气象、水务的沟通协调,及时掌握气候变化动态,适时指导群众有效做好防冻、防旱、防洪、防冰雹及病虫害等防灾减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