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19万农村中小学生如何吃出营养
2017-12-28 16:22:41 来源:曲靖日报
宣威市是一个拥有153万人的贫困大县。全市现有中小学校541所,其中位于贫困山区、半山区221所。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前,全市19万农村中小学生中,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在家吃饭。2011年11月,国务院正式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宣威市被列为国家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市,这给贫困山区的孩子们带来了温暖。
高效实施“营养改善计划”
近6年来,共投入资金8.9亿元,其中食堂建设2.64亿元,建中小学食堂280所
“2011年,全市中小学校中有食堂261个,食堂工作人员391名,一半以上不在岗。他们烹饪技能较差,普遍缺乏专业技术培训,食品安全意识淡薄 ,食堂管理不规范。”宣威市学生营养办主任浦恩惠回忆说,“按‘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来计算,当时,全市中小学生食堂还差465个,食堂工作人员差3609人,需投入食堂建设资金4亿元。”
据了解,宣威市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项目覆盖28个乡(镇、街道),惠及农村中小学生19万人,其中留守儿童14万余人。
近六年来,宣威市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如何实施?记者采访了宣威市教育局局长马现群。“自2012年3月该项目实施以来,尽管困难和压力很大,我们始终把这项工作作为重大的民生工程来抓,千方百计让19万农村中小学生吃出安全、吃出营养。”马现群说。
几年来,宣威市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项目作为“一把手”工程,按照“政府主导、试点先行、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宣威市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领导小组,市、乡(镇、街道)、学校也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形成三级联动的管理运行机制。该市先后制定出台了《宣威市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方案》、《宣威市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宣威市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食品安全保障管理办法》等文件,每年宣威市政府与各乡(镇、街道)、市教育局与各项目学校分别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教育、监察、卫生等部门定期不定期对全市农村中小学生营养改善工作和项目资金分别进行日常监督和检查指导,大力整治学校食堂及周边食品安全隐患。建立专项资金管理问责制,定期审计与监督检查。将专项资金管理使用纳入教育督导重要内容,定期督导。对于虚报、冒领、挤占、挪用、克扣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资金等行为,一经查实,严肃处理。实行日清月结,各项目学校按照“把4元钱全部吃到孩子嘴里”的原则,定期公布经费账目、配餐标准、营养食谱、食品数量和价格,以及用餐学生名单等信息,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监督,切实保障了学生的饮食安全和项目资金安全。
针对中小学生食堂建设投入和食堂工作人员严重不足等实际,自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以来,该市一方面从中央争取和自筹资金来解决食堂建设和内部设施设备,加快学校供餐;一方面不断加强与中国扶贫基金会的协调合作,争取外援,先后为阿都、杨柳、普立等10个乡镇65所边远贫困学校争取价值2600万元的“爱心厨房”“蜜儿餐”和“爱加餐”项目,2.9万中小学生吃上“蜜儿餐”和“爱加餐”早点。同时,该市公开选聘代炊人员,将代炊人员补助纳入市财政预算列支,按一餐制每人每月补助300元和两餐制每人每月补助600元的标准执行。
各项目学校创新供餐模式,于2013年底,全市19万农村中小学生全部实现学校食堂供餐。近6年来,全市共投入“营养改善计划”资金8.9亿元,其中食堂建设2.64亿元,建中小学食堂280所188695.81平方米;全市现有食堂工作人员2026人,其中正式职工304人,代炊人员1722人,累计培训食堂管理人员2.88万人次。
各学校食堂实行校长负责制,采取集中、定点采购的形式,保障食品安全。工作中,严格坚持“四不”:即采购员不采购劣质、变质食品原料;保管员不收劣质、变质实物;炊事员不加工劣质、变质原料,不卖劣质、变质食品。坚决做到“四隔离”:即生与熟隔离、成品与半成品隔离、食品与杂物或药物隔离、食品和原料与地面隔离。食品和从业人员过“三关”:即健康关、卫生关、评议关。原材料入库坚持“三审”: 一审经营单位卫生许可证,食品检验报告和从业人员上岗证,严禁到“三无”商店采购;二审原材料和保鲜程度,严禁采购腐烂变质、过期失效、有毒有害食品原料;三审价格、数量,严禁提高数量,抬高价格,加大成本。
浦恩惠告诉记者:“各项目学校科学合理地制定学生每周食谱和用餐标准,每天按时将早餐食谱上传至国家阳光校餐网平台,通过电子营养师检测:营养搭配标准是否合理,哪样超标或不足。电子营养师再根据检测结果,指导明天吃什么,怎么搭配,再下传至学校。”
实施营养改善计划以来,全市未发生一起食物中毒事件,各项目学校学生吃上了安全、放心、可口、热乎的营养餐。
因地制宜突显特色
截至目前,全市学校共有生产实践基地12380亩
冬季,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记者来到位于十里堡公路边——宣威双龙一小勤工俭学示范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白色的钢架大棚和一片片绿色的蔬菜,学生们在菜地里忙着除草,采收萝卜,拿着一个个硕大的萝卜,孩子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在现场,三年级班主任毕凤玲告诉记者:“勤工俭学基地不仅为孩子们的营养餐提供绿色、安全的食品来源,更让他们在亲近大自然的同时,体验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
该市创新供餐食品原料来源渠道,将实施营养改善计划与学校勤工俭学紧密结合起来,既有力地改善和增补营养餐所需食品,降低了供餐成本,又保证了食品的安全风险管控,使勤工俭学成为营养改善计划强有力的支撑,截至目前,全市学校共有生产实践基地12380亩。
宣威市西宁街道明德小学多渠道筹集资金70余万元,建立勤工俭学基地,将虚拟版的“开心农场”搬到校园,开设了养殖园区、种植园区、经济型特色养殖区,建大棚22个,种植辣椒、番茄、黄瓜、萝卜等。除满足食堂自给自足外,还可供应到其他小学等,让学生吃上了放心蔬菜、绿色蔬菜。建猪圈39个、养鸡场3个,年存栏生猪220头,养鸡1000余只。“开心农场”年创收40余万元,全部用于补贴特困生和提高学生伙食标准。
双龙一小多渠道筹资150万元,租地70亩,建养猪场2800平方米、蔬菜大棚65个,可生产绿色蔬菜200吨、出栏生猪1000头。2014年9月,云南省中小学勤工俭学现场会在宣威召开,对该市勤工俭学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表彰。
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明显优化
受益学生身体质量有所改善,缓解了贫困农村学生营养不良问题
“针对全市中小学校点多,面广,留守儿童多,山区、半山区学生多,回家吃饭路程远等实际,各项目学校食堂采取统一供午餐的模式供餐。”宣威市教育局分管营养餐的副局长符佑玺说,“同时,把‘两免一补’资金和营养改善计划紧密结合起来,在家长、学生自愿的情况下,解决了学生(含走读生)在校期间的吃饭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有66.2%的家长希望学生在学校吃午饭,主要原因:一是午餐时间,家长不需要回家做饭,可以安心工作或务农;二是学生在校与同学一起吃饭更好,以前好多不吃的东西,现在都吃了;三是学校每天都有不同菜谱搭配,更营养。
受益学生身体质量有所改善,缓解了贫困农村学生营养不良问题。宣威市疾控中心自2012年以来连续对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进行体质监测,据上年结果显示,各年龄组男女生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均高于2015年监测数据 。其中男生平均身高增加约2厘米左右,体重增加约1千克左右;女生平均身高增加约1厘米左右,体重增加约1千克。
受益学生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得到优化。“两餐变三餐”,改变了农村学生以往每天只吃两顿饭的不良习惯,对农村学生一天所需基本营养和能量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
据调查,2011年以前,贫困地区学生每周肉类摄取量很少。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以来,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优质蛋白、肉食等营养食品。问卷调查显示,学校食堂供餐,100%的学生每周能吃4—5次肉食;从经验与研究来看,保证学生每日肉类的摄取有利于教育效果改善和健康发展。
调查显示,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以来,在学校食堂供餐模式中,农村学生以往上学肚子饿的现象明显减少。
受益学生和家长满意度高。通过学生问卷调查与访谈发现,食堂供餐形式中,68.7%的学生认为学校的饭菜质量越来越好,65.8%的学生认为学校的饭菜比家里更好吃,85.7%的学生表示喜欢学校饭菜的口味;学生对食物满意度较2015年提高6个百分点,家长对营养改善计划的满意度达91.1%。
仍存亟待解决的问题
记者通过走访调查,宣威市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项目实施近六年来,虽然取得骄人的成绩,同时也留下一些值得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实施营养改善计划后,部分家长认为,学生食宿都是政府的责任,忽略了自己作为家长的重大责任。二是部分家长认为营养改善计划是营养全包干,没有认识到政府通过此项工程旨在干预、补充学生营养,要改善学生营养问题,关键在家长。三是食堂建设与标准化、现代化建设还存在较大差距。四是代炊人员待遇与市场相比工资低,导致人员流动大、不稳定,给食堂管理造成极大地困难,严重阻碍了营养改善计划向纵深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