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动态 > 正文

陆良县多措并举,大力推进化肥使用零增长行动

2017-12-05 10:49:34   来源:   

   
  陆良县紧紧围绕“稳粮增收调结构,提质增效转方式”的工作主线,依靠科技进步,依托测土配方施肥、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水肥一体化等项目带动,采取多项措施,大力推进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实现减量增效,促进全县农业可持续发展。
 
  推进测土配方施肥。陆良县自2006年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以来,围绕“测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指导”五个核心环节,以土样采集化验分析、土壤测试、大量田间肥料效应试验和校正试验、籽粒样品分析为基础,结合应用“田间试验法、施肥指标体系法、专家讨论法”确定不同区域以及不同栽培模式下作物需肥量,不断调整完善肥料配方和施肥方案,推荐主要农作物施肥量及施肥配方15-20个,搭建“农企合作”销售平台,发布配方信息和发放施肥建议卡。2017年采集和化验分析土壤样品120个,检验检测720项次;开展田间肥效试验6组;开展测土配方施肥与水稻、玉米、马铃薯绿色高产高效创建融合示范全覆盖11.5692万亩,辐射带动全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60万亩,推广配方肥25万亩,经实收测产加权平均,配方施肥较常规施肥亩均增产30.63千克,亩节本增效163.6元。总减少不合理施肥量732吨(折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主要农作物达90%以上。
  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实施“藏粮于地”战略,整合资金,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在召夸镇召夸村开展耕地质量监测,发布年度耕地质量监测报告5期;以马铃薯膜下滴灌为主,定点、定时土壤墒情监测,逐步建立完善马铃薯膜下滴灌墒情指标,2017年共开展小春马铃薯、蚕豆、大小麦、玉米土壤墒情移动监测32次,取环刀样品27个,测定土壤容重及田间持水量4次,报送墒情评价数据10期,发布墒情简报2期,发布农事建议5条,为生产中灌水时期、灌水量等提供指导依据,实现农业高效用水。
  开发利用有机肥资源。坚持种养殖结合、动态平衡,推行“生态养殖+沼气+绿色种植”循环生产模式,大力发展畜禽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支持养殖企业推广沼气工程和干湿分离处理畜禽粪便;以普乐8000头母猪繁育基地和周边4个育肥场年出栏24万头生猪产生粪便利用为依托,试点PPP模式,推广“畜-粪肥-薯(玉米)-饲料-畜”的种养结合循环模式,建成1万亩高标准无公害秋冬马铃薯示范区,带动全县使用畜禽粪尿310.56万吨,人粪尿29.33万吨,使用有机肥达270.36万吨,推进畜禽粪污还田综合利用。
  推进施肥技术集成创新。一是建成测土配方精准施肥“化肥减量增效”示范5600亩。其中三岔河镇清河开展水稻机插秧+控释肥1000亩;大莫古镇新哨村开展马铃薯膜下+新型有机肥1500亩;召夸镇开展玉米种肥同播控释肥1500亩;马街镇开展秋马铃薯控释配方肥1600亩。二是因地制宜推进化肥机械深施、机械追肥、种肥同播等技术。三是在小百户、芳华、马街镇建立水肥一体化技术集成示范3.2万亩,示范推广滴灌施肥、喷灌施肥等技术。四是加大缓释肥料、水溶肥料、生物肥料等高效新型肥料推广力度。今年推广使用16:9:10中浓度马铃薯专用肥600亩,30:6:6水稻专用控释肥400亩,13:13:9中浓度玉米专用肥1800亩和24:6:10玉米控释肥100亩。
  推进秸秆养分还田。推广秸秆直接还田、秸秆腐熟还田、秸秆堆沤还田、秸秆生物反应堆等技术。2017年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达30.62万吨,还田总量达12.35万吨,还田面积达26.5万亩。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74%,秸秆资源直接或间接还田,覆盖区域减少化肥施用5%左右,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因地制宜种植绿肥。以烟地前作种植绿肥资金补贴项目为契机,充分利用冬闲田、间作套种绿肥,每年种植秋冬绿肥14万亩,在活水乡、龙海乡、召夸镇、大莫古镇、小百户等乡镇开展烟地前作种植绿肥翻压还田示范3万亩,做到 “品种、播期、播量、施肥、病虫害防治、还田指导”六个统一。绿肥鲜草亩产量1500千克以上。增加冬春饲草饲料量,减少农户饲料投入,减少示范区下茬农作物化肥使用量20%左右,增加后效作物产量5%左右。
  加强宣传培训。通过广播、网络、手机短信等媒体,开展科学施肥知识宣传,定期发布科学施肥指导意见,发放施肥建议卡,指导农民科学施肥。并把该行动重点措施纳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其重要意义、具体措施,形成领导重视、社会支持、群众参与浓厚氛围。今年来,开展了12场次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宣传培训,培训人数达700余人,印发资料700余份。举办测土配方施肥及相关技术培训15期,培训基层技术人员210人次,培训供销社营销人员100人次、农民2000人次,发放资料2500余份。
陆良农业局     桂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