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动态 > 正文

​师宗县“三抓”促城乡人居环境提升

2017-11-21 10:59:10   来源:师宗县   

       近年来,师宗县突出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聚焦重点、标本兼治、全力突破,扎实推进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行动。
一、抓整治,出重拳“治标”。一是狠抓城市综合治理。全力推进城市“四治三改一拆一增”行动,重点解决以街为市、占道经营、乱搭乱建、污水横流,中心城区交通秩序混乱拥堵,车辆乱停乱放、随意停靠等现象。对全县范围内的违法违章建筑进行登记造册,实施挂图作战,坚决拆除各类违法违章建筑,注重早发现、早报告、早制止、早拆除,严格控制违法违章建筑增量,减少存量。着力开展交通专项整治,对城区重点路段交通设施、标识线、停车位进行优化升级改造,加大违法违章交通行为处罚力度,城区交通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今年以来,累计查处违法违章建筑874起,拆除违法建筑面积3363平方米,实施行政处罚18.68万平方米,清理违法占道经营6270起、街头小广告11000余张,新增停车位320个,整治违章停车13758起、乱排乱倒46起。二是狠抓乡村环境改造。深入开展“七改三清”行动,重点解决农村危房多,村庄基础设施不配套,集镇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管理方式落后,畜禽粪便、秸秆、废旧地膜资源化利用率低,畜禽散养、垃圾乱堆、污水乱排,“脏乱差”比较突出等现象,着力对辖区内“六道”周边垃圾进行全面清理。今年以来,清运陈年垃圾2000余吨,新建户用沼气池及与沼气池相连接配套畜圈350口、行政村公厕60座;按照“厨卫入户、人畜分离、雨污分流”的标准,新建农村住房8682套,拆除危房3600余套,农村人居环境得到大幅提升。三是狠抓生态环境优化。坚持把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行动工作与国家园林县城创建相结合,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扎实抓好森林生态治理、水环境治理等工作,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7.12%,县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0%。
二、抓源头,下功夫“治本”。一是优化城乡布局。落实城市总体规划,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发展,尽快弥补农村公共服务投入的欠账。推进基础设施城乡互联互通,加快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巩固省级园林县城建设成果,积极开展国家园林县城创建及小城镇建设,目前五龙乡已创建为省级园林城镇。二是完善基础建设。多措并举补齐城乡人居环境基础设施短板,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综合交通,统筹地下和地上建设,加快地下管网建设改造和综合管廊建设。投资7.89亿元,实施县城农贸市场棚户区改造项目;投资6570万元,加快自来水厂、城市污水管网建设;投资5000万元,建成乡镇垃圾填埋场2个、垃圾中转站2座、垃圾房73座,购买压缩垃圾车5辆、勾背车16辆、垃圾收运箱体460个;投入1700万元,扎实开展省级“一水两污”、市级重点镇及乡村清洁工程项目建设;引进重庆滨南城建、云南西部水务等企业,市场化运作城市保洁工作。三是强化责任落实。成立以县委书记、县长为双组长的领导小组,层层签订责任书,完善责任体系,真正形成县、乡、村、组、户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主要领导坚持经常性研究布置,切实帮助解决队伍、设施、制度、规划、投入等重大问题。扎实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村社、进家庭”活动,努力提高群众参与度。四是深入开展宣传。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网络、微信等媒体,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在县广播电视台长期开设《不文明现象我来拍》新闻专栏,对不文明现象进行随机暗访和曝光,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摒弃乱扔垃圾、乱闯红灯等陋习,营造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的良好氛围。
三、抓长远,建机制“提升”。一是建立投入机制。将开展提升城乡人居环境行动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积极整合小城镇建设、乡村清洁工程等项目,同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城乡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绿化美化工程。二是建立长效机制。研究制定“一计划三方案”及8个专项行动方案,实行定目标、定制度、定单位、定人员、定时限和包内容、包质量、包达标的“五定三包”责任制,建立“职能部门+执法队+属地街道”的网格化机制、城市管理“街长制”、生活垃圾收费保洁机制和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乡(镇、街道)运转、县处置的城乡垃圾收集处理机制,推动垃圾处理常态化。三是建立监督机制。把群众监督、媒体监督与行政单位监督结合起来,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动态督导机制,采取设立举报电话、、定期检查、突击抽查和随机复查相结合等方式,查找问题,督促整改。把整治工作纳入狠抓落实年活动重点督查范围,与年终考核相结合,确保整治取得实效。(师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