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助餐服务撑起老人晚年幸福
——陆良县探索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纪实(下)
陆良县是云南省最大的高原坝区,作为典型的农业大县和农村人口大县,近年来,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留守老人数量急剧增加的现象已成为困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加之人口老龄化形势不断加剧、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偏低和社会养老服务供给普遍不足,如何实现传统上由家庭承担的养老服务任务逐渐向社会化养老服务转变,找到能够有效满足居家老人尤其是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服务需求的服务模式,保障广大老年群体的晚年幸福,成为了陆良县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关键点和着力点。
从“开水烫冷饭”到“顿顿吃热的”
“党委政府对我们(老年人)好伤掉了,我天天都来这里吃饭,一天两顿吃热的,过去一个人在家里,煮一顿吃几顿,经常煮不动了就拿点开水泡泡冷饭,放点白糖就是一天”,问及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幸福”餐桌用餐以来的生活的变化,陆良县板桥镇大桥村委会大桥村90岁的王包子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大桥村委会“老年幸福餐桌” 2016年6月,大桥村委会召开了全村老年人座谈会,针对全村留守、独居、空巢老人多的特点和70岁以上老年人生活困难的现实问题,瞄准老人呼声,筹资35万元,采购设备,聘请人员,制定标准,在大桥和王家坡2个村民小组建设了“老年幸福餐桌”服务点,以老人自愿、子女同意为原则,为70岁以上老年人提供了一日两餐,老人刷卡自主选菜用餐的老年人自选餐服务。服务开办后,立即得到了周边老年人的响应,用餐人数迅猛增加,由于就餐老年人过多,大大超出了服务点承受能力,试运营一段时间后,村委会不得不再次召开大会,将就餐人员年龄限制提升到了75岁。截至2017年3月,两个服务点日均为123位老年人提供每日两餐的供餐服务。
“我们不仅是为了老年人吃得饱,身体好,更为了老年人的子女能够在外面安心挣钱”,秉持这一宗旨,大桥村委会争取2名政府公益性岗位人员,招聘3名聘用人员,充实了服务队伍;在上级部门给予一定补助基础上,通过村集体土地租赁费、社会捐款等方式筹集经费,动员2家村企承担电费,有效降低了老年人的用餐成本,以米饭5角,素菜1元,荤菜2元,汤免费,每餐人均3.5元,每月人均220元的标准为老年人供餐,老人依靠自己的养老保险和高龄补助,不足部分由子女交纳,便可满足用餐需求;针对子女无力负担、年老多病生活得不到保障的老人,由县“关爱失能老人”老年希望工程和社会爱心人士指定捐助各解决25名老人每人每月100元的补助,基本实现了全村困难老人用餐补助的全覆盖,有效解决了服务覆盖范围内老年人的用餐难题。此外,大桥村委会保证了“老年幸福餐桌”财务的单独核算,统一制作了服务卡,由村、组10名干部包户为老年人服务,将每月对每户服务对象不少于2次家访纳入对村干部的考核,村委会副主任更是无偿义务承担了2个服务点的采购任务,每次采购均有“老年幸福餐桌”服务点管理人员共同计重,如实登记,严格管理。
从保障“三类老人”到谋求“医养结合”
“家庭特别困难、生活特别无助、服务特别有需求的老人是我们服务的重点对象”,和大多数开办了“老年幸福餐桌”的村委会(社区)一样,三岔河镇舟东村委会把解决“三类老人”的生活困难问题放在了工作的首位。自2015年10月12日正式开餐以来,为解决“三类老人”服务资金来源,舟东村委会通过募捐获得了23万元的社会捐款,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周边的集市交由村老年人协会管理,每年收入3到5万元资金用于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运营,同时利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承接红白喜事,在逢红白喜事符合条件老人可免费用餐的同时,以每桌20元标准收取服务费,投入“老年幸福餐桌”服务。通过多渠道筹资,舟东村委会有力的解决了开办“老年幸福餐桌”的资金来源问题,目前,已有15名失能老人获得服务资金来源保障,每人每月仅需自负少量费用便可享受服务。除供餐服务外,舟东村委会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方式,将生活照料、精神关爱、按摩护理、文化娱乐等服务充实到服务中,采取集中服务和上门服务相结合的方式,为“三类老人”提供了关爱服务。据统计,2016年,居家养服务中心共供餐484餐,送餐248人次,为“三类老人”提供服务2035小时人次,其中生活照料283小时人次、精神慰藉308小时人次、按摩护理296小时人次、文化娱乐539小时人次,其他服务609小时人次,并为“三类老人”理发20人次,洗衣服、被褥49件。
“我们村老年人居住分散,仅失能老人就有100多名,现有的1个点无法实现‘三类老人’的服务全覆盖,下一步我们想要通过在村民小组开设服务点的方式将服务向更大范围覆盖,我们的目标是以老人自主交费为前提服务300名普通老人,保障更多的‘三类老人’,并将服务从供餐、家政向‘医养结合’发展”,舟东村委会总支书记马良平并不避讳当前服务的不足,并对全村居家养老服务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充满憧憬。目前,舟东村已为全村858名60岁以上老年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定期体检、测血压、跟踪观察老年人慢性病用药及病情变化,并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与村便民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的功能进行整合,配合三岔河镇研究全镇的推进“医养结合”实施方案,谋求下一步村级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的结合发展。
从解决“生活难题”到实现“长远发展”
“保障老年人吃好是首要问题,但更关键的是如何以‘老年幸福餐桌’为平台,利用好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让更多老人在餐后把文体活动开展起来,让不就餐的老人、中年人、年轻人也过来活动”,谈到三岔河镇万清村委会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及“老年幸福餐桌”的功能定位,镇老龄专干吴建柱认为应当有更大范围的延伸。2016年7月,万清村委会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正式开办“老年幸福餐桌”,在各类社会机构、爱心人士踊跃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捐款的同时,村爱心企业家朱昆良更是创下了73万元个人捐款的记录。目前,村委会已依托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修建了活动广场,添置了文体设施,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成了全村每日最热闹的地方,“广场舞”成了村里的“时尚”,84岁的刘兴芳老人成了每日活跃于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活动市内的“乒乓球健将”,村门球队、地掷球队各类 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我们要围绕‘老年幸福餐桌’的开办,围绕‘关爱失能老人’老年希望工程的开展,通过典型引路、整体推进、模式创造,实现居家养老服务从试点探索到全面提升”,和万清村委会一样,更多村委会(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模式经验正常不断创造形成,陆良县的居家养老服务正由最初的无偿、低偿服务逐渐向低偿、有偿服务转变,并向“智慧养老”等全新的服务领域积极探索,不断谋求社会化长远发展,民营的三岔河镇水阁村委会保家圩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也正以针灸、拔罐、医疗保健为特色补充到居家养老服务队伍中来,充实着服务的力量。
在以“老年幸福餐桌”为的支撑居家养老服务探索道路上,陆良县正奋力前行,下一步,全县将紧紧围绕现阶段服务制度及资金保障还未形成常态、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夯实、设施基础还需进一步加强等不足,重点加强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常态化开展,推动居家养老与医疗卫生服务相结合,谋求全县老龄事业、老龄产业的更好发展。(陆良县老龄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