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动态 > 正文

宣威市土地流转呈现出“一增五化”的特点

2017-07-03 17:00:44   来源:宣威农业局—吕霖   
     今年以来,宣威市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以发展现代农业强市为目标,积极开展宣传和引导,全力推进全市土地流转发展现代农业,呈现出“一增五化”的特点:

一是土地流转面积持续增加。据国土资源部门提供,自2007年开展“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以来,认定宣威市耕地面积293.27万亩,查阅历史资料,得知2010年以前累计流转土地仅有5.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1.9%,截至2016年底全市流转土地267966亩,占耕地面积的9.1%,土地流转面积和占比分别是2010年的3.79倍和4.79倍。

二是土地流转形式多样化。从宣威农村土地流转的发展历程来看,农村土地流转形式不断趋于多样化,并逐步向市场化流转方向发展。早期的农村土地流转主要是农户间的自发流转,多采取代耕、无偿转包、互换等形式,并且是转出方主动寻找受让方,流转的目的是防止土地抛荒。随着形势的发展,租赁、有偿转包等便于土地规模经营的市场化流转方式已成为主要形式,流转的目的也由减负转为增收。宣威市农村土地流转有六种形式,其中:①转包16530亩,②转让2927亩,③互换81521亩,④出租153945亩,⑤股份合作4719亩,⑥其它形式8324亩,分别占流转总面积的6.17%、1.09%、30.42%、57.45 %、1.76%、3.11%。由此看出,宣威市土地流转以出租为主,互换为辅,转包、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构成。

三是土地流转范围扩大化。中央实行一系列惠农政策后,农民种地的成本进一步降低,流转的面积由当初主要是四荒地扩展到耕地。土地流转从农户间的自发流转向组织化、有序化流转发展,土地流转的对象由原来的村内进行,扩展到跨乡镇,经营内容从种粮为主转向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为主。由于土地逐步由农户之间的零碎流转向租赁大户成片租赁流转发展,使宣威市养殖、蔬菜、水果、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得以实行大面积连片承包,为宣威市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新途径。

四是土地流转主体多元化。过去农村土地流转主要在农户间进行,参与的主体也主要是农户,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全市以蔬菜、花卉、中药材、水果为主的特色产业迅速发展,用地需求逐年增大,土地流转的主体由过去的农户逐渐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特色产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转变。新型经营主体成为了农村土地流入的主要对象,其中,流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的占46%,农业园区占32%,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占22%。至2016年底,全市建成特色产业园区50个,百亩以上特色经作示范基地127片,发展专业合作社504个,种养大户946户,农业龙头企业54个,规模化经营程度得到进一步提高。

五是土地流转行为逐渐规范化。为加强宣威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和管理,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步伐,促进农村土地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发展,宣威市人民政府于2012年出台了宣威市土地流转实施方案,建立了规范运作的市、乡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27个,2016年又相继出台了《宣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宣威市2016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方案的通知》(宣政办发【2016】51号)、《宣威市农业局 宣威市国土资源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通知》(宣农发【2016】51号)文件,鼓励和支持农民在“自愿、有偿、合法”的原则下进行土地流转。明确提出了土地流转的前提、原则、方式和政策措施,对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行为、提高土地流转效益、强化土地流转管理明确了方向,为现代农业发展,领办现代农业项目,带动农户在种养方面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土地流转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