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良拓宽农业产业融合发展路子
2017-04-14 18:32:23 来源:
本报讯 眼下,陆良县龙海乡雨谷、新寨等村的农户正在抓紧时间整理用于播撒“云南参”的苗床地,力求培育高规格的“云南参”壮苗,等待10月时便移栽到大田里。该乡党委书记史红祥说:“去年,这两个村委会共种植云南参4000亩,收入3200万元,其中250吨是通过网上销售到广东、福建等地的。”
近年来,被列为全国137个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之一的陆良县,紧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锁定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目标,积极探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相得益彰的良性发展路子,促进了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突破性转变。一是重点围绕蚕桑产业作文章,延伸拉长产业链条,促使农业向精深加工方向迈进,做到“一产连二产”,蚕桑产业真正“破茧成蝶”。到目前为止,陆良桑园面积发展至16万亩,年产鲜茧1.2万吨,占全省鲜茧产量的五分之一。在紧紧依托16万亩特色农产品优势生产基地的基础上,积极推动生产要素聚集,将资源优势变成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重组引进了全省规模最大的缫丝加工企业新千佛集团,引进了东来丝绸1200万米绸缎、布斯伦制衣等茧丝绸产业相关的上下游规模加工企业,使产业集聚度和资源综合利用率不断提高,产值实现了几何倍数的增长。二是搭建流通桥梁,消除“提篮小卖”,加速了蔬菜、秋冬马铃薯、食用菌、云南参等农产品的行销渠道,实现了蔬菜、食用菌、秋冬马铃薯等产业的渐进、渗透和跨界融合,做到“一产连三产”。截至目前,陆良县常年种植蔬菜面积达56万亩(含复种指数),年产量约为94.5万吨;食用菌年栽培面积突破200万平方米,产量达到15.6万吨,实现产值5.1亿元;年种植秋冬马铃薯30万亩,实现总产45万吨,产值超过10亿元。为将上述产业优势变为经济优势,该县作好“流通”文章,系紧田间与餐桌的纽带。一方面,招商引资建冷库,补齐蔬菜冷链物流“短板”,助推蔬菜“走出去”。通过招商投资5亿元,建成了净容积41.2万立方米、年冷藏蔬菜可达350万吨的蔬菜冷链物流交易中心,170座冷库投入运营,年收购蔬菜近60万吨,销售额达27亿元。另一方面,依托“互联网”技术推动网上销售模式,开发了包括手机终端APP、电脑PC网站端、微信公众号服务端、手机微网站用户端四网一体模式的“博田菜宝”,注册人数遍布全国各地,成交金额已突破10亿元。
顾贵明 赵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