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部门动态 > 正文

曲靖市农村经济实现“十三五”开门红

2017-03-15 14:40:02   来源:曲靖市统计局   
  2016年,曲靖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深入推进全市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建设,打造高原特色农业样板,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扎实做好脱贫开发工作,积极推进农业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健发展,实现“十三五”开门红。

      一、农村经济平稳增长

2016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业服务业总产值576.02亿元,同比增长5.7%。现实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业服务增加值341.96亿元,同比增长5.7%。第一产业增加值(不含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335.56亿元,同比增长5.6%,占GDP的比重为18.9%,比上年降低0.55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率为11.9%,拉动GDP增长1.1个百分点。三个指标增速均与全省持平,分别比上半年高0.2、0.7和0.6个百分点,比前三季度高0.2、0.3、0.3个百分点。全年呈现平稳增长态势。

      二、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

      (一)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市委、市政府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善农业生产设施和条件的重点,进一步加大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据初步测算,2016年年末全市共有水库(含发电)726座, 水库库容量24.22亿立方米,(不含发电)年末全市共有722座水库,库容量22.76亿立方米,水利工程供水量12.2亿立方米。

      (二)优化公共服务,全力推进主要作物全程机械化。曲靖市以主要作物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为抓手,优化公共服务,提高了农机化装备水平。一是充分利用购机补贴政策带动作用,加快农机新机及新技术引进示范推广,促进农机农艺有效融合。全市争取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5050万元,完成购机补贴资金4481.727万元,使用比例为99.24%,补贴各类农业机械25334台,受益农户24514户,有效改善了全市农业机械装备结构。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342.27万千瓦,新增8.67万千瓦,完成农机作业面积946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50%。二是着力抓好组织培育,提升农机社会服务化水平。2016年全市拥有农机专业合作社64个,入社成员达9500户,合作社资产总额2.6亿元,拥有农具机5052台(套),服务农户数达23.27万户,作业服务面积达152.7万亩,农机合作社总收入达5034余万元,社均收入78.7万元,农机合作社已成为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主力军。

      三、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迅速

      (一)粮油生产整体平稳。

1.粮食生产稳中略增。 2016年曲靖市总体风调雨顺,病虫害较少,农作物生产形势良好,全年粮食生产呈现稳中略升态势。水稻、玉米、马铃薯单产较上年都有所提高。由于种植结构调整,顺应马铃薯主食化,豆类产量略有下降。据统计,2016年曲靖市粮食播种面积1020.90万亩,比2015年增长0.59%;粮食总产量340.56万吨,在全国减少0.8%,云南省略增1.4%的形式下,曲靖市比上年同期增加6.09万吨,增长1.82%,实现产值96.74亿元。
2.油菜籽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以罗平油菜花海景观为亮点,充分开发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推进油菜全产业链拓展升级。据统计,2016年油菜籽收获面积达到130.98万亩,增长0.7%;油菜籽产量达到21.51万吨,增长9.6%,实现产值6.71亿元。油菜面积继续扩大原因有二:一是政策扶持。曲靖市9个县(市、区)中,罗平、师宗、富源为产油大县,2016年三个县共获中央财政奖励资金2820万元,此政策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基层政府的积极性。二是油菜种植效益较好,受经济效益、乡村旅游等多方面因素推动,小麦改种油菜籽的趋势比较普遍。罗平县还通过举办菜花节拓展油菜产业效益。

      (二)以六大特色产业链建设为抓手,优势特色产业不断优化。

      在稳定粮食、生猪等基础产业的同时,曲靖市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种植结构,继续推进蓝莓、猕猴桃、银杏和玫瑰种植加工进程,打造蔬菜、水果、中药材、蚕桑、魔芋、花卉六大特色产业链,支持各区县因地制宜发展区域性特色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品种结构,推进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从而为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1. 蔬菜产业稳步扩大。近年来结合脱贫攻坚工作,适度规模种植蔬菜的新型经营主体逐步发展。麒麟、陆良、宣威、师宗、沾益、马龙等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初显成效,蔬菜冷链物流体系的配套加快了发展外销型、精品型、标准型和特色型蔬菜。同时受2016年以来蔬菜价格持续走高、种植效益较好的拉动,农户种植积极性较高。据初步统计,全年蔬菜收获面积239.31万亩,产量达273.21万吨,分别同比增长1.9%、6.4%,实现产值48.43亿元。

      2. 水果产量增加明显。坚持地方优势果种与引进名特优新品种发展相结合,在巩固发展马龙苹果、会泽软仔石榴等地方优势水果的同时,加大蓝莓、猕猴桃高端水果的种植开发,重点抓好麒麟、马龙、宣威、会泽蓝莓、猕猴桃产业带和以陆良、马龙、师宗为重点的早熟苹果产业带建设,建成国家级蓝莓技术研发中心、分选加工、冷链储运、销售中心,带动全市水果产业向新型高端第三代水果转型,全年水果产量24.32万吨(含瓜果),同比增长2.2%,实现产值7.17亿元。

      3.中药材产业链不断延长。以提升原料产品质量为核心,开发本地特色中药材优良品种,稳步种植三七、薏仁、当归、金银花、滇重楼、银杏等品种,推进集现代中药材种植、生物医药生产加工、现代物流集散为一体的“滇东药谷”建设,产量达10.18万吨,同比增长10.0%,实现产值9.84亿元。

      4.蚕桑产业稳步发展。加大中低产桑园改造力度,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建设高标准桑园0.9万亩,加大果桑引进种植试验示范推广力度。巩固提升陆良万吨级蚕茧大县,打造蚕桑产业集群和中国陆良南方丝绸基地,全年蚕茧产量1.17万吨,同比增长4.8%,实现产值3.97亿元。

      (三)畜牧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

近年来曲靖市按照稳步发展生猪、加快发展牛羊的思路,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养殖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山地牧业良性调整、快速发展,实现牧业产值308.4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6.0%

      1.肉类产品结构调整。2016年,肉类供给相对平稳,四大肉类产量为178.39万吨,同比增长2.64%。肉类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猪肉产量占比下降,牛、羊、禽肉产量占比上升。2016年猪肉产量150.16万吨,同比增长2.57%,在四大肉类中的占比较上年下降0.06个百分点,占84.17%;牛、羊、禽肉产量分别为14.39万吨、6.05万吨、7.79万吨,同比都增长3.0%,在四大肉类中的占比分别为8.07%、3.39%、4.37%,较上年分别上升0.03、0.01、0.02个百分点。
      
      2.生猪出栏平稳增长。2016年,曲靖市持续推进“百千万”畜禽示范场建设,认真组织实施中央和省级财政各类畜牧业项目,引进广东温氏集团与沾益、马龙、会泽合作发展生猪产业,打造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1个、省级3个,培育全省规模最大、标准程度最高的陆良小百户神农10万头优质生猪养殖基地,带动2646个规模养殖场发展,规模养殖比例达40%。加上2016年生猪行情较好,故生猪出栏平稳增长。全年生猪出栏1552.92万头,同比增长2.4%。

      3.禽类养殖平稳,牛羊发展较为良好。部分区县扶贫政策鼓励贫困户发展家禽或草食牲畜养殖,全市家禽出栏保持稳步增长。全年家禽出栏3726.03万只,同比增长2.8%。近几年肉牛价格波动不大,虽然2016年后期山羊价格持续小幅下降,但因牛羊属草食动物,加之饲料成本不高,养殖仍有利可图,再加上部分扶持政策助推,适度规模经营户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总体保持平稳增长。2016年牛、羊出栏数分别97.95万头、263.55万只,同比分别增长2.6%、1.7%。

      (四)渔业稳步增长。

      近年来,全市大力发展特色效益渔业,突出“一热一冷一土”三条鱼,开展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在全市推广罗平“八化同步”发展高原生态渔业健康养殖经验,创建省、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共创建5家部级健康示范场,2家省级健康示范场,带动提升渔业发展质量。据统计,2016年全市水产品产量达12.63万吨,同比增长5.69%;实现渔业产值14.9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3.8%。

      (五)农业园区规模不断壮大。

      近几年,曲靖市始终坚持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切入点,积极推广循环发展模式和生态种养技术,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园区扩规模、提质量、强产业、延链条、创品牌、增效益,坚持把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作为加快产业发展的“引擎”,2016年全市有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450个,规模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150个,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企业30个。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43亿元,同比增12%,龙头企业带动农户100.5万户,户均增收2800元。全市新增农民合作社634个,累计共有农民合作社3085个,其中建成示范社140个,3085个合作社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总值达125609.6万元,同比增11.7%。新增家庭农场232户,累计达1663户,家庭农场经营总收入30329.8万元,同比增15%。实现农产品加工产量277万吨、加工产值131亿元,同比分别增13%、增15%。

      (六)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快增长。

      2016年,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380元,增长9.8%,比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1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6个百分点。比全省高0.4个百分点。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劳动力和技术人才缺乏,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尤其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比例较高,留在农村的劳动力主要是老人和妇女,缺少文化和劳动技能,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导致耕种能力逐年下降,弃田抛荒问题严重。尤其目前农村正在进行新农村建设,农业生产正走向规模化、机械化的重要阶段,需要大量年轻技术人才主导运作,农业单位、农业生产大户的劳动力需求矛盾也有所显现。

      (二)农业生产防灾减灾工作仍需关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压力较大。近年来,农业特色项目快速发展,特别是水果等经济作物新品种发展迅速,同时也增加了农作物的疫病风险。目前生产条件下,天气条件对粮食作物、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品质、产量影响较大,自然风险压力依然值得关注。

      (三)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规避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当前畜禽养殖模式规模化、规范化、组织化程度比较低。养殖、加工等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差,养殖户处于高风险、低收益的弱势地位,一旦出现波动,其受损害程度最大,对整个产业的影响也最大。从养殖户方面看,对于生猪生产的整体情况和市场价格缺乏广泛、深入的了解,特别是对养殖现状、发展走势、价格动向等重要信息知之甚少,难以根据市场变化调节生产和规避风险,养殖户多半凭感觉和经验进行生产,导致生产随意性较大,不稳定性很高。而针对保护养殖户利益、防范养殖风险的机制尚未建立,“亏了砍、赚了赶”的发展怪圈直接导致了生产的大起大落。

      (四)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背景下,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难度加大。在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大宗农产品价格持续弱势运行,农业补贴“黄线”约束接近承诺上限,而生产成本快速上升,农民经营性收入增长空间有限,农民工外出务工人数和工资水平“双下降”趋势明显,工资性收入增长后劲不足。城乡间、区域间和农村内部收入不平衡问题突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农民收入持续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和GDP增速的难度很大。

      五、抓好当前农业生产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深化农业改革与建设。在有序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的清产核资及资产量化确权的基础上,健全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着力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农业融资服务机制,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减低农业生产风险,继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使农业从业者共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

      (二)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整合水利、林业、交通、国土等涉农项目,改善各农业园区、重要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成集中连片、设施配套、抗灾能力强、适宜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的标准农田,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装备基础,提高农业产业抗自然灾害能力。同时切实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和土壤有机质提升技术,大力推广使用农业新技术、新机具,加大对农作物生产技术的指导和服务,适时解决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难题,确保农业生产安全稳定,以农业科学技术推进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三)建立生猪养殖预警服务机制。建议建立生猪生产和市场价格预警机制,组织专家学者多渠道、全方位分析畜产品供求关系和周期性波动规律,掌握生猪存栏数量和市场行情。设立生猪存栏量、价格行情警戒线,以市场为导向,当出现供求不平衡趋势时,向养殖户发出风险预报,引导养殖户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合理控制养殖市场风险。在建立完善生猪生产市场信息预警机制基础上,建议由政府发起,养殖户、屠宰加工企业和政府按一定比例共同出资建立生猪生产市场风险基金。该基金由政府统一收取和管理,按风险和收益相适应原则,根据整个行业的平均收益水平,对因产业发展波动及受损的环节给予补偿,充分保障弱势环节利益,稳定生猪生产。

      (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服务业、开发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等农业多种功能。扶持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打造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休闲产品。激活农村要素资源,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鼓励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建立从基地生产、精深加工、市场开拓、产品销售完整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链条,打造食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