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部门动态 > 正文

罗平县城商业史话

2017-01-16 15:41:43   来源:    

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改罗雄州为罗平州,并辟建州城,筑城墙,“砖甃颇整”,高一丈二尺,周长460丈,设有东南西北四门。随后逐渐形成从城内东门至西门一条街,后扩展延伸出东门外小东关一条街,向北延伸至观音阁为白腊街。“入流以后,商贾文教日兴。”至明崇祯年间,州城东门外已成闹市。徐霞客1638年农历8月18日入罗平州城,“是日为东门之市”,“市犹未散,因饭于肆,观于市”,霞客先生到集市上买了新鲜的榛子和烤鸡枞,之后回到杨姓开的旅店,杨店主人有个叫姜渭滨的女婿,是湖北荆州人,入赘杨家三年。说明此前已有省外人来到罗平城经商入籍。
清朝初年,拓建了从沿城墙外南门向东门延伸的龙街子为农贸市场。康熙年间,商贾凑集,经济日渐繁荣,罗平城逐渐成为滇、黔、桂边境物资交易集散地。康熙《罗平州志》载:“城市中寥寥,不能数户,即城外东关,民居三百余家。”当时的罗平城门外人口和市气已甚于城门内。清雍正八年(1730年)后,江西、湖南、四川、贵州及两广等客商陆续涌入罗平办矿经商,商贾荟萃。为着会聚同乡,公议同业,襄助同业,也为了祭祀,会馆应运而生。康熙、雍正年间,省外(内)商人先后在城外公建了江西会馆(萧公庙)、寿佛寺(三楚会馆)、马王庙、白衣庵、财神庙(云南会馆)等同乡会馆。光绪年间,四川商人在城内购房改建四川会馆(川主庙)。
民国年间,省外客商从外地输入洋货、成药、布匹、食盐等商品,同时将县内鸦片、菜油、山货等土产品销往外地。清晚期,“罗平与板桥、者黑、富乐厂三市为最著,交易物如烟、纱、斗笠、火炮、牛马等,盖滇桂黔之交易中心也。”宣统年间,县城内已开设有“义盛祥”盐号及私人商业店铺。
民国九年(1920年),国民党十一兵团总司令鲁道源在罗平投资开设“黔西南盐务公司”,又名“崇福生”商号,垄断经营食盐,由喻海门当经理,杨立贤当会计。1921年后,滇中镇守使胡若愚(国民党陆军中将)投资银元(半开)11万余元,由刘子厚(刘恒先)任经理开设“云昌恒”商号,在昆明、罗平等地经营银元、半开和洋纱。还有广西人陈乃松、湖南人李发技等大商人,他们经营洋纱、洋布、桐油、猪油,从香港运入染料,往来于缅甸仰光、越南合阳。张学仁开的“仁兴祥”商号后来迁往昆明,“走越南、河口、老街、香港”。据民国十二年编纂的《罗平县地志》载:邑无大商店之营业,只有小客栈十三家,内中有三家牌号兴顺店、太和店、隆兴店,其余并无牌号。民国中期,云南军阀争权夺利,战乱频繁,交通受阻,城内商店多数停业。
1929年之后,云南政局趋稳,罗平商业得以恢复。城内除官僚资本家开的商号仍垄断棉纱、布匹、食盐生意外,另有坐商、摊贩、食馆、糕点业、客马店、酒坊、豆腐坊。滇桂公路通车后,四川、江西、湖南、贵州、兴义等地客商陆续来罗平经商,运进布匹、百货、日杂,运出大烟、菜油、桐油等大宗物资和竹器纸伞等手工业品,县城市场逐渐繁荣。
1938年5月,国民党航空委员会决定在罗平修建飞机场,在青草塘征用土地2000余亩,建成有跑道两条、长1500米的飞机场。机场建成后,1939年设国民党航空第四总站罗平分站,主要负责滇南抗日作战空运任务。因地基疏松,后于1943年又在外纳村征地4784亩,由国民党驻军33军、34军工程处修建新的飞机场。共征调民工15000人,工作40日共计出工40万名。军人、民工、商人大量涌入,罗平城商业出现短暂的兴盛,商号增至121户。机场修好后不久即迎来抗战胜利,机场随之荒废,市场骤现冷清。1946年之后,货币贬值,物价暴涨,大多数商店关门歇业,只有少数断续营业,艰难维持。1949年,县城居民3000多户,1.5万多人,有坐商78户,行商摊贩230多户,县城集市街天上市万余人,城内有铁铜竹器、油纸雨伞、酒笼、油笼制作等手工业。
有资料显示:民国末期,罗平城内经营棉布、百货、土杂、副食品生意的大小商号有15家(多数商号都做鸦片生意),有茶馆5户,食馆小吃店8户,糕点铺7户,旅店(马店)9户,酒坊11座,豆腐坊10座,屠宰14户,轿行2个,照相馆1个、理发店3户、修理店1户。还有缝纫铺、皮革铺、书店、纸伞铺、银饰品铺、铜铁匠铺等等。然“富商无多。”县城十字街上方佐卿开的“时兴昌”,有员工8人;刘洪国经营的“汇昌号”,有员工6人,已属经营规模最大的商号。大多数店铺经营规模普遍较小,每家的经营用房不过十多平方米。县城以经营日用百货为主的有鸿发、汇昌、实兴昌、恒兴、兴茂祥等商号以及友新商店、达成商店等,以经营针纺织品为主的有:云昌、信义通、恒昌、源兴、德济等商号。
罗平县享誉省内外的名特食品有芝麻酱、芝麻油、鸡枞油。菜肴中除“三白”以外,“三叠水、四四席”(满汉全席),更是令人啧啧称赞、望而垂涎。罗平县城有名的小吃(菜品)有:殷祝成的饺子、炒面条,罗会祥家的油淋鸡、辣椒油,朱国斌家和董家义家的烧馒,王产会、祝金和家的闷鸡米线,田中林家的滤渣凉粉,陈子周家的卷粉。民国时期,县城有手工作坊加工咸菜和磨制豆腐。其中芝麻酱和芝麻油是罗平的传统名特产品,色鲜味美,其生产工艺是县城十字街刘功平家祖传,深受上海昆明等地的顾客欢迎。民国初年董克仁以姻亲关系向刘姓学艺,于民国五年(1916年)脱师开业,直到1956年公私合营。钟克仁家生产的芝麻油、芝麻酱,包装用的是在曲靖猫猫石(潦浒)定制的1斤和半斤装专用瓶,贴上朱红纸印制的“明祥斋”商标,销往外地的十瓶为一捆。县城的糕点铺,则以“品香楼”“桂香楼”“麦香村”三家较为有名。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民国时期,地处滇黔桂三省交界之地的罗平县城,货币市场一直十分混乱,流通的货币种类十分繁杂,银币、纸币多达十几种,有川锭、广锭、法洋、法票、袁头银元、护国银元、湖北毫、广毫、龙云、铜元及滇纸等。法票、法洋每百元,滇洋补水二十元;袁头银元,滇洋补水十八元;滇洋广毛,补水八元;铜元一百二十枚,换得滇洋一元。为了解决币值不等和交换的不便的问题,在罗平县城外大街施姓宅内曾设立兑换处,经理是李振云,但尚未营业。
 
附录:四四席(满汉全席)三叠水
一、四四席
1.四拼盘:去皮油炸花生米拼腌鸭蛋,火腿拼香肠,鸡卷拼软炸肝,叉烧脊肉拼肚子。
2.四炒盘:炒公爆鸡,卷筒鱿鱼,金勾玉兰片,红烧海参。
3.四二碗:百合,香合,火夹白薯,青蒸荷花蛋饺。
4.四古子:碗口猪蹄膀,八宝饭,青蒸全鸡,八宝油淋鸡。
二、三叠水
1.四冷荤:盐水鸡丝,白肉片,滇西冻鱼,鵝脖子。
2.四蜜食:蜜饯,红绿丝,冰糖,葡萄干。
3.四素菜:鸡棕油,韭菜花,大头菜,洋姜。
4.四水果:香蕉,荸荠,苹果,桔子。
四四席和三叠水共计32样菜,加上炊锅一个(视季节而定)即成。
责任编辑:浦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