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动态 > 正文

让乡亲踏上幸福的坦途——富源全面推进通行政村公路建设纪实

2016-08-22 14:51:03   来源:富源县   
 

       “十三五”伊始,富源县全面推进通行政村公路建设,半年多的时间,让一条条“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山间泥泞小道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截至目前,72条乡镇通行政村道路已完工20条145公里,在建52条360.7公里。这一条条平坦的路犹如一条条银链,在山乡之间飘逸地舞动;犹如一条条脱贫致富的起跑线,引领着农民群众竞相奔向小康、奔向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通路、通车、通希望,改善交通环境一直是富源农村百姓最迫切的愿望。由于地处滇、黔两省交汇处,受高原地形限制,该县农村公路施工普遍存在造价高、周期长、难度大的问题,交通发展需要更科学的规划布局和更严格的监督管理。全县12个乡镇(街道),情况千差万别,对公路建设的着眼点也不尽相同。为此,该县委、县政府多方争取资金、科学规划布局,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建设原则,合理调节农村公路建设标准。结合县情,今年开工建设72条通行政村公路505.7公里,向国家争取资金1.2亿元,省级资金补助8800余万元,县级自筹资金近1亿元。

      在公路建设过程中,该县坚持“生态环保、资源节约”的理念,按照“少砍树、少征地”的原则,全面推进各项工作。努力实现国省干道与县、乡、村道的畅通连接;实现路基路面主体工程与绿化、排水、防护等配套工程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实现“内优外美、路景相融、生态环保”的建设目标。此外,该县还专门成立了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派专职技术人员对各条道路建设情况实施严格监管。与此同时,将目标分解细化,进度落实到月、措施细化到周、任务安排到天。为了尽快改变山乡交通面貌,该县交通人日夜奋战在一线工地,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今年1月,在修建发家村通村公路时,交通局干部职工连夜加班、不分节假,用40天时间完成了3个月的工期,建设里程10余公里,受到了当地群众的交口称赞。

       “要想富,先修路。”大河镇挑担村委会落水洞村56岁的张春福,逢人便说他盼了几十年的路终于修通了。如果说,干线公路是富源交通的“大动脉”,那么农村公路就是富源交通的“毛细血管”。随着该县“通行政村公路”工程的推进,这些连片成网的“毛细血管”直接服务于“三农”,为农副产品转化为商品创造了条件,为农民从传统农业向以市场为导向的高附加值农业转变创造了条件。现在沿路农民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以市场为导向,种植适销对路的玉米、南瓜、反季节蔬菜、果品、生姜、辣椒等市场看好的农产品,并积极推进农产品深加工,使农民户年均增收800余元,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打下了坚实基础。

      随着一条条通村水泥路的完工,道路为周边的村民出行提供了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为运输户带来了实惠。富村镇德胜村的赵四贵是一名老司机了,从事运输行业已有15个年头。多年来,他经常奔波往返于德胜和砂厂两地,为附近村民或建筑工地拉砂石,对于德砂公路的变化再也熟悉不过了。对于刚刚改造完成的公路,赵四贵更有切身感受,他告诉记者,以前每天拉砂石只能跑6、7趟,路重新修好后,现在可以跑10来趟,加上路况好,车辆的损耗也小,一天可以多赚300多元。

      一条条农村公路,仿佛一条条丝带,装点着充满希望的富源乡村大地;又犹如一支支画笔,勾勒出滇南胜境美好的发展前景。农村公路不仅给村民带来了生活水平的极大提升,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村民的生活习惯,提升着村民的生活品位,农村公路其实也是一条引导村民走向文明的路。走进龙海社区代家冲居民小组,只见溪流清澈、绿树成荫、村舍整洁,一条宽敞的水泥路直通村里,绕村而行,村道干净得看不见一个烟蒂。过去的泥潭如今成了一个休闲广场;过去的猪舍、牛栏现在种满了花草树木。对于祖祖辈辈习惯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村民来说,便捷的交通让村民倍加珍惜,除养护员定期对村道进行清扫外,村民们也自觉维护村容整洁。

      由点及面、连线成片,一条条公路如玉带舞动,向大山深处蔓延,开辟出广大农村通往幸福生活的坦途。(万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