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龙区按照“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工作思路和“渠成网、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树成行、旱能灌、涝能排”的要求,整体规划,整合项目,分步实施,扎实抓好中低产田地改造,努力改善项目区耕作条件,激发土地增收潜力。
该县高度重视中低产田地改造工作,坚持把中低产田地改造作为保护耕地、保障粮食安全、加快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摆在全县工作的突出位置抓好落实。在改造项目安排上重点向山区、半山区倾斜,统筹考虑低产水田、旱地、果园,努力改善山区、半山区农业基础设施。同时,该县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宣传资料等形式,广泛宣传中低产田地改造的相关政策、重大意义,调动群众参与中低产田地改造的积极主动性,努力掀起中低产田地改造热潮。
该县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各记其功”的原则,以项目为纽带,积极整合涉农部门中低产田地改造项目资金,切实形成项目建设合力。在田间渠系工程上,确保路、渠、桥、涵、闸、池等设施配套齐全;在机耕道建设上,确保路面平整、路基坚实、方便生产;在农艺措施上,切实改善土壤结构和物理、化学性状;在坡改梯工程上,通过等高分割、砌石垒埂、平整土地,降低坡度。在改造中,打破以往分散改造的思维模式,实行集中连片改造,在同一项目片区内,打破群众土地所有权属界线,进行统一整体开发整治,项目完成后,根据项目实施前的面积比例,重新调整土地权属,极大地提高了项目的实施效果。改造中,项目施工单位建立项目合同管理、公开招投标、项目监理、项目公示等制度,严格按照项目建设基本程序和实施方案抓好中低产田地改造,严格各个工作环节的监督和管理。加强项目资金管理使用,严格按工程承包合同和进度分期拨付项目资金,确保项目资金真正用在刀刃上,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该县“十二五”期间共改造中低产田地6.6万亩,建成喷滴灌、水肥一体化标准示范基地1.5万亩、旱作农业示范基地1.25万亩、高标准农田1.3万亩。
该县进一步完善中低产田地改造的各类痕迹资料,加强档案管理,明确专人负责整理相关档案资料,建立文书档案、项目档案、会计档案,图片音像资料档案和电子资料档案,并统一集中和分类管理,确保档案资料完整。同时,在各个项目改造工程完工后不断加强工程维护管理,指导各村制定工程管护制度,成立由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为主的专门管护队伍,分片包干、责任到人,切实加强工程管护,延长使用寿命,提高使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