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以来,富源县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采取“五抓”措施,推动工业经济稳步增长。全年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36.7亿元、增长10.2%。
抓运行促落实。一是层层压实责任。层层分解年度目标任务,采取“倒逼机制”落实目标时序进度,做到以周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二是建立工作机制。建立每月1次的工业经济联席会议制度,密切关注影响工业稳增长的形势变化,找准切入点,选好突破口,有针对性制定应对措施,确保按序时完成目标任务。三是强化预警分析。按月、按季召开专题会议对工业经济重要数据进行预警分析,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重要指标进行跟踪监测,逐个产业、逐个企业、逐个项目分析研究,做到精准发力,采取有针对性措施确保目标任务完成。
抓存量优增量。一是稳固存量。按照“三个一批”要求,坚定不移推进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全年关闭矿井6对、累计达46对,全县地方煤矿总数从145对减少到103对。始终把煤矿安全监管和生产经营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稳步推进煤矿复产复建;每季召开1次省属煤矿企业座谈会,协调解决存在的困难问题;建立金融机构与地方煤矿企业定期交流合作机制,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先后召开银企对接会议3次,积极帮助煤矿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以德鑫集团为突破口,探索煤炭加工企业与煤矿合作共赢模式,促进煤炭、煤焦的供销。2015年实现县域原煤产量1193万吨、产值58.3亿元,发电60.3亿度、产值21.5亿元。二是挖掘增量。成立专门工作组,对泽鑫铝业、宏发印象水泥粉磨站、文笔山风电场、一把伞风电场等新投产重点企业实行点对点跟踪指导服务,促进正常生产经营。2015年,全县生产铝合金24.26万吨、同比增长52.3%,实现冶炼产值24.7亿元、同比增长34.2%。明确专人,一对一、点对点地抓好企业纳规工作,全年完成工业企业纳规10户,其中新投产企业6户、规下升规上4户。
抓园区提质效。一是打基础。全县已累计投入7亿元建设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完成园区16公里供水管道铺设、2条9.2公里主干道建设、38公里220千伏架空线路、17公里供电线路和35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实现无线通讯信号全覆盖,园区承载力明显增强。总投资3.5亿元,全长22.57公里的4条园区道路预计今年底完工。二是强产业。围绕打造冶金、煤电气一体化、新型建材三个“园中之园”,着力培育主导产业。目前,园区投产企业达36个、在建项目10个。云南泽鑫铝业年产33万吨电解铝、中安水泥粉磨站等项目建成投产,锴晟新材和10万吨铸造合金、泰合铝业、远东金源水泥厂第一条生产线将分别于今年3月底、4月底、6月底建成投产,富源今飞年产500万件轮毂制造项目预计年底前建成投产。三是优服务。实行“一个项目、一名县级领导挂钩、一名园区干部具体负责”的“三个一”责任机制,为企业入驻创造良好环境。2015年,完成园区固定资产投资30.4亿元,实现总产值83.21亿元,园区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8.5%。
抓招商强后劲。围绕资源、产业、区位优势,瞄准“高新、集群、链条”,突出精准招商、以商招商,着力引进一批带动能力强的优质项目落户,形成一批配套发展的产业集群。2015年,县委、县政府共对福建、浙江、北京、天津、山东8个项目进行考察和洽谈,与4家企业签订了投资合作协议或框架协议。其中,富源今飞年产500万件轮毂制造项目已于今年1月21日开工建设,中景达铝工业现代科技园、高赛绿色有机循环产业等项目年内将开工建设。
抓服务增活力。一是助推小微企业发展。在全县筛选30户产值100万元以上,具有发展潜力、前景较好的小微企业进行点对点培育,建立小企业成长信息库,定期跟踪服务,加快推动小企业进入规模企业序列。全年投入1200万元深入实施“两个10万元”小微企业培育工程,对400户微型企业进行创业扶持。培育扶持中小微企业积极上市融资,目前已有2户企业(聚农、光华)“新三板”成功签约拟挂牌,进入上市辅导期。二是帮助企业解难脱困。按照“一包五帮”要求,成立由县级领导任组长,煤炭、工信、统计等部门为成员的3个“点对点”帮扶组,按照“一业一策”、“一企一策”原则,对全县重点行业企业及有纳规潜力的工业企业进行精准帮扶。(田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