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泽县渔业经济迅速全面发展主要做法
2016-03-31 17:21:07 来源:会泽县
近年来,会泽县充分发挥丰富的冷水资源优势,重点突出虹鳟鱼、鲟鱼集约化养殖,把握基地建设、市场体系、吸纳资金三个关键环节,冷流水特色养殖发展较快,促进水产业在规模、质量和效益上不断提升。2015年,水产养殖面积4.31万亩,完成水产品总量14304吨,渔业经济总产值达5.53亿元,冷水鱼产量占全省优质冷水鱼产量的70%以上,渔业经济为会泽经济发展再谱新篇章。主要做法是:
一、政府引领,优化渔业发展环境
会泽县始终把现代渔业作为加速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紧抓不放,把冷流水特色产业纳入四个特色产业之一加快发展,专门制定了水产业发展意见,确定了具体发展目标,制定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和激励政策。县财政每年安排产业发展资金,主要用于基地建设补助,关键技术的研究、推广以及养殖技术培训,市场体系的建立,特色品牌的宣传推广。同时,实行一名县级领导、一支专家队伍、一套工作班子、一个产业规划和一个扶持政策的“五个一”措施,推动高效渔业向规模化、外向型、生态化方向发展。同时,县政府将高效渔业发展作为为民办实事项目和重点督查事项,列入年度科学发展观目标责任制考核重点内容,适时跟踪问效,形成了县、乡联动,层层落实、层层推进的良好发展格局。
二、招商引资,增强渔业发展动力
积极优化招商环境,用活政策,开展资源招商、项目招商、以商招商等招商引资活动,以大招商实施大项目,带动大投入,催生大产业,促进大发展。2006年以来,先后引进天邦、滇泽、阿穆尔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投资6000余万元,在以礼河、待补、迤车、上村新建集约化流水养殖基地200余亩,同时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寻甸、昆明等地企业积极投资会泽冷流水特色养殖,目前全县养殖产量100吨以上的企业6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市级2家;30吨以上的大户10余户。2016年标准化冷流水养殖达1310亩,产量10297吨,集约化流水养殖产值达4亿元,占全县水产品产值的72%。冷水鱼产量占到全省优质冷水鱼产量的70%以上,居全省第一。投资2亿的会泽县鱼子酱加工出口基地投入生产,已经形成鱼卵→鱼苗→鱼种→成鱼→加工出口产品的完整产业链,鲟鱼产业体系已构建完成。
三、科技创新,夯实渔业发展基础
积极采取技术部门与企业、基地合作的方式,着力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依托天邦、阿穆尔、滇泽等龙头企业,与省渔科院、市水产站、省农大开展技术领域合作,在重点生产基地实施标准化健康养殖技术示范,提升已养殖品种的管理模式,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应用,加大种苗繁育、养殖技术、饲料等关键技术的创新,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全面提高养殖效益。2011年起,会泽县陆续收集金线鲃、裂腹鱼、平鲫鳅、十八子、长薄鳅等本地土著鱼品种进行驯养。一是成功采集驯养野生土著鱼品种达20余个,为建设会泽两江土著鱼活体基因库奠定基础;二是成功完成裂腹鱼、金线鲃人工繁育技术攻关,并把繁育出的二种鱼苗20万尾用到2015年度牛栏江的三次增殖放流中,经济效益初显,实现了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三是培育壮大科技人才队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依托省、市县水产技术部门及科研院所,对基地管理人员、农民、养殖大户和业主开展实用技术培训,逐步形成一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全县冷流水养殖特色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四、强化监管,打造绿色养殖
从“生态、品牌、市场”入手:一是规范管理。对流水养殖的企业及个体全部实施养殖许可、种苗生产许可、产品出厂检疫,建立健全渔场管理制度,严格做好养殖记录、用药记录、苗种进场记录、产品销售记录、饲料登记记录等安全内控措施。二是监管服务。对全县冷流水生产基地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及产品认证,实施健康养殖技术标准,2家养殖基地成功创建了农业农村部健康养殖示范场,探索总结出会泽冷流水健康养殖技术标准并推广应用;派专人负责对全县流水养殖场进行定期检查养殖生产记录、用药记录、饲料投喂记录,禁止使用禁用药物及饲料添加剂,保证全县水产品质量安全。
五、建设品牌,提升产业综合效益
会泽县坚持实施冷水鱼特色品牌战略。在市场品牌开拓上,一是结合当地餐饮服务,开发虹鳟鱼、鲟鱼餐馆销售养殖产品,增加附加值,会泽已有以虹鳟、鲟鱼为主营的餐馆、农家乐10余家,与黑山羊、大洋芋共同形成会泽“一虹一黑一绿”的特色餐饮体系。二是健全市场营销队伍。积极引导专业大户、营销大户、龙头企业组建和发展一批营销队伍,架通生产和市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会泽已在昆明及周边市县建立了专业的冷水鱼营销体系,产品远销上海、广州、香港等大中城市,冷水鱼特色品牌逐步打响,市场需求不断增加。会泽还将依托龙头企业,注册“会泽虹鳟鱼”、“会泽鱼子酱”等产品商标,把“会泽虹鳟鱼”创建为云南著名商标,“会泽鱼子酱”创建为中国驰名商标,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助推现代外向型特色渔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