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源是全省革命老区县和山区农业县、“八七”脱贫攻坚县、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云南省创新扶贫开发机制试点县。近年来,富源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扶贫开发的方针政策,积极发挥社会各方面力量的作用,努力构建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等各方力量协同推进的社会扶贫工作格局。
一是摸清家底,科学规划。富源县国土面积3348平方公里,辖9镇1乡2街道、161个村(社区)、1723个自然村、18.6万户农户,总人口80万。富源贫困程度深。全县97%的国土面积为山区,全县还有8个贫困乡(镇、街道),51个贫困行政村,263个贫困自然村,贫困人口101802人,有15179 户贫困危房户,有22.46万人饮水不安全、6.07万人饮水困难,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仅为7.6%;140个自然村未通公路,318个自然村存在晴通雨阻的现象,主干交通等级率较低。脱贫攻坚的任务十分艰巨。富源经济压力大。近两年来,受产能过剩、下游电企钢企拉动需求乏力、进口低价煤冲击、煤炭资源整合和转型升级政策等影响,富源县经济大幅下滑,但项目工程所需建设资金大,筹措难度大,企业帮扶资金不能及时落实到位。各乡镇(街道)由于自身财力非常有限,普遍投入少。大多数村级组织集体经济薄弱,农民富余程度较低,建设主体投资乏力。为确保扶贫项目有实效实施,富源县从科学规划入手,组织相关单位入户调查摸底,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从村组实情出发,找准致贫原因,结合各村经济发展现状、基础设施状况、煤矿企业分布等情况,按照“一村一策一规划”,对项目区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民生改善、公共服务、生态环境、能力建设等方面进行规划,明确帮扶任务和责任,确保社会扶贫有序、有效开展。
二是强化组织,齐抓共管。为做好社会扶贫工作,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制定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研究制定了《社会扶贫工作实施意见》、《社会扶贫工作考核办法》、《挂钩帮扶工作实施意见》等纲领性文件,将社会扶贫工作与县委、县政府重点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考核、同奖惩。在开展社会扶贫工作中,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县直有关单位领导为成员,带头调研,多次深入一线解决社会扶贫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同时,按照“统一规划、渠道不变、相互配套、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动员和协调各部门参与扶贫开发,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累计整合民族地区补助、农网改造、民居地震安全等各类资金3.93亿元。通过部门整合项目实施,贫困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累计新建和改扩建校舍7校、新建幼儿园11所;建设文化活动室36间、文化小广场75个、村级活动中心53个;新建卫生室24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8%,农村大病统筹制度全面推行,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目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社会养老保险等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和惠民措施在贫困村得到较好落实,农民生活难、看病难、养老难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三是构筑平台,真情帮扶。搭建社会参与平台,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建立“县级领导联系乡镇、部门联系贫困村、党员干部帮扶贫困户”帮扶机制,组建了12个驻村工作队。通过挂钩帮扶156个自然村,驻村干部、新农村指导员入村驻户驻村调查摸底,各部门到村开展调研300次,落实帮扶项目150余个,举办各类培训班160余期,培训人数达8200余人次,开展献爱心送温暖活动惠及3000余人,为群众办好事实事450余件,协助化解农村矛盾纠纷600余件。设立“圆梦832”贫困高中生救助教育扶贫基金,建立乡贤数据库平台,广泛动员全县1.12万乡贤参与贫困高中生救助行动。大力打造“支部+产业+协会+农户”的经营平台,组建家政服务、交通运输、劳务输出、农业综合开发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和经营水平,促进农民增收。目前,全县共成立各种实体组织87个,覆盖带动农户10万余人。
四是强化宣传,广泛动员。社会扶贫一直是富源县扶贫工作的亮点。为争取有更多的热心公益、扶贫济困的企业家加入社会扶贫队伍,我县在宣传动员上下足功夫。在每年开展的“富源好人”评选中,将在社会扶贫工作有重大贡献的优秀企业家选出来,广泛宣传他们的感人事迹,带动更多的人投入扶贫事业。在每个村设立一个公开栏,定期或不定期公布,宣传栏等将社会各界帮扶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的情况向社会公开,自觉接受帮扶人和受帮扶对象监督,真正让帮扶人放心。深入开展“10.17扶贫日”一系列宣传活动,发放宣传册、宣传单,开展座谈会,走访慰问贫困户等多形式深入宣传社会扶贫,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心扶贫,大家参与扶贫”的工作格局。
五是强化激励,典型示范。开展“矿村共建”,动员企业出资或就近参与村庄建设,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对贡献突出的企业、社会组织和各界人士,在尊重其意愿前提下,通过冠名项目建设,增强他们的荣誉感。严格落实税收减免政策,让积极参与社会扶贫的人优秀企业享受国家优惠政策。2014年,全县广大企业在经济下行、有效需求不足、投资拉动乏力、煤炭市场整体低迷和煤矿整合停产等严峻形势下,仍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21家企业仍慷慨解囊捐资3750余万元投入社会扶贫,我们对的这些热心公益的优秀扶企业给予社会责任奖奖励。同时还评选社会扶贫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及年度最可爱扶贫人,积极申报支持扶贫开发建设功勋奖人选。我们每年开展一至两次座谈会,先进个人和各界人士济济一堂交流经验,激励先进,并通过网络、媒体等多种宣传媒介向社会公开,广泛宣传他们的典型事迹,以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扶贫。
六是信息公开,完善机制。通过完善信息管理、帮扶制度、成效跟踪等机制,实现阳光透明,真正做到让帮扶人放心、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结合建档立卡信息网,将贫困村、贫困户的需求信息与社会各界的扶贫资源、帮扶意愿进行有效对接,为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奉献爱心搭建组织动员平台。利用扶贫网站,宣传栏等将社会各界帮扶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的情况向社会公开,自觉接受帮扶人和受帮扶对象监督,真正让帮扶人放心。每年召开一次社会扶贫工作总结会议,全方位宣传扶贫成效。
十一五以来,富源县广泛动员组织212个省、市、县机关事业单位,累计有128个非公企业参与社会扶贫,社会各界参与实施4个脱贫攻坚乡、20个市级攻坚村、“866”工程、整乡推进、整村推进和以扶贫开发为重点“四新”工程(新村庄、新社区、新矿区、新山村)新农村建设。2012年投入6.23亿元,完成第二批“四新”工程131个项目村建设任务。2013年7月投入6.72亿元实施墨红镇“整乡推进”工程暨第三批“四新”工程。煤矿企业捐资新农村建设累计11.05亿元,非公企业平均每年捐助近2亿元,走出了具有富源特色的矿村共建新农村路子,展示了新时期富源非公经济人士的新风采。在带动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贫困农户增收致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胡刚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