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动态 > 正文

马龙牛源基地建设现状与对策思考

2015-08-24 09:56:39   来源:   

 马龙区肉牛产业自2010年底起步以来,发展迅速,是全县乃至全市建设高原特色农业的一大亮点和增长点,但随着产业的发展,牛源短缺的现实已成为建设“云岭牛”之乡的重大瓶颈。通过学习和调研,认真分析全县肉牛产业牛源体系建设现状,深入思考发展的对策与措施,拙成此文,以资参考。

  马龙区牛源基地建设现状。马龙区于2011年引进曲靖双友钢铁集团成立马龙双友牧业有限公司,实施马龙区高档肉牛养殖暨肉牛全产业链项目。2014年末,该县共建成肉牛养殖专业合作联社1个、分社10个,落实存栏能繁母牛1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小区(场、户)326户,建成牛舍6.4万平方米。今年,该县新增能繁母牛计划,现已落实能繁母牛养殖户260户,其中100头以上规模养殖户9户,50头以上规模养殖户52户,10头以上规模养殖户199户,新增能繁母牛1700头,占计划的17%。

  但随着产业的发展,养殖母牛成本高、收益低,回收成本较慢;规模化养殖程度低;冻精改良站(点)不足,部分冻精改良站(点)冻改员技术水平不高,肉牛良种覆盖率偏低;存栏能繁母牛和育肥肉牛均数量少;养殖户科学饲养管理知识匮乏等问题凸显,制约了存栏肉牛数量快速增长,导致无法满足马龙双友牧业年屠宰加工10万头肉牛的需求,成为建设“云岭牛”之乡的重大瓶颈。

  为进一步激发广大养殖户饲养能繁母牛的积极性,解决牛源基地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党委、政府应强化政策配套,创新扶持机制,整合各方资金和力量,着力推进全县牛源体系建设。

  强化政策扶持,培育产业体系。一是科学规划牛源体系。充分统筹现有资源,在养殖基地、青储饲料基地、草山、林地综合利用开发等方面作出全面详细的规划。二是拓展牛源体系。强化区域合作,加强与周边县(市、区)及有肉牛养殖基础区域的合作,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合理布局,以市场手段为主体,以企业行为为先导,不断拓展县外养殖基地。三是建立融资体系。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建立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增加小额贷款额度,解决群众缺乏启动资金的难题,注重吸纳民间资本参与肉牛产业化建设。四是培育牛肉标准体系。积极创建马龙肉牛系列产品知名品牌,根据活牛分类标准、牛肉分级标准优质优价,提高县内知名品牌牛肉价格,增加养牛经济效益。

  强化平台建设,合理分配利润。一是搭建服务平台。搭建信息服务平台。建立马龙区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重点开展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的示范推广和技术指导、养殖技术培训、惠农政策宣传和规范管理等公益性咨询服务。搭建技术推广平台。强化饲养、繁育技术的推广培训,为成员提供专业咨询服务,实现肉牛生产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二是搭建交易平台。以马龙双友云岭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为广大社员养殖肉牛搭建交易平台,使周边县(市、区)肉牛聚集马龙,从而满足双友牧业年屠宰加工10万头肉牛的发展需求。三是搭建科技平台。加强与畜牧科研院校的合作,加大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力度,改善牛群结构,不断提高牛肉品质。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防疫网络,建立完善肉牛免疫标识、免疫证明和免疫档案。

  强化科技投入,提升管理水平。一是强化产业健康发展保障。加大肉牛生产投入品的监测监控力度,确保牛肉食品安全。加大粪污处理及循环利用力度,合理选定养殖场所,按照环保要求规范建场。二是健全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健全完善县级冻改中心、乡镇(街道)改良站、村(社区)改良点三级肉牛改良网点,规范操作规程,增添改良设施设备,配齐配强技术人员。三是切实抓好草畜配套。推广“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扩大牧草种植面积,实现草畜平衡。深度开发秸秆资源,降低肉牛养殖成本,采取订单种植青贮饲料玉米、烤烟地套种秋玉米、洋芋地净种秋玉米等形式,提高土地利用率。

  强化产业链建设,增加农民收入。一是培植壮大龙头企业。着力壮大马龙双友牧业有限公司省级龙头企业,加快养殖基地、屠宰加工基地、饲料生产及饲料加工基地等建设步伐,引导和帮助企业实施技术升级改造,增强企业实力和知名度,带动产业上档升级。二是培育肉牛养殖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应进一步制定出台相关鼓励和扶持政策,支持合作社根据《章程》和上下联动发展的运作模式,依照各自职能和合作承诺,协同推进肉牛产业发展。三是建设肉牛屠宰加工厂。通过引进世界一流的全自动化肉牛屠宰与加工成套设备,形成年屠宰加工10万头以上肉牛的生产规模。四是扶持肉牛养殖大户。实施能繁母牛养殖政策性补贴和能繁母牛保险,努力扩大能繁母牛基础群,增加肉牛养殖自给数量。